含有〈智力〉标签的文章(18)

[微言]人类正在变傻吗?

【2012-11-27】

@whigzhou: 科学争鸣:人类正在变傻吗? http://t.cn/zjb9RQ0 ……他说:“完全不必理会他的这些论证。用他所提供的数据,并且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证据,我们得出许多类似的结论,比如可以认为基因突变正在减弱人类的进攻性,正在使人类变得多愁善感,甚至可以说基因变异正在使男人们阴茎变得越来越短等等,但是……

@whigzhou: 看看这些泼妇式反应,学术界离克服SSSM还远的很

@陈乃章:进化论啥时候成真理了?

@whigzhou: 何出此言?

@陈乃章:回复@whigzhou:那个作者的推论不是建立在基因变异的进化基础上的吗

@whigzhou: 你认为可以作为推论基础的东西就是“真理”?而进化论还没有这个资格?

@陈乃章:回复@whigzhou:进化论还是个假说。(more...)

标签: |
4749
【2012-11-27】 @whigzhou: 科学争鸣:人类正在变傻吗? http://t.cn/zjb9RQ0 ……他说:“完全不必理会他的这些论证。用他所提供的数据,并且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证据,我们得出许多类似的结论,比如可以认为基因突变正在减弱人类的进攻性,正在使人类变得多愁善感,甚至可以说基因变异正在使男人们阴茎变得越来越短等等,但是…… @whigzhou: 看看这些泼妇式反应,学术界离克服SSSM还远的很 @陈乃章:进化论啥时候成真理了? @whigzhou: 何出此言? @陈乃章:回复@whigzhou:那个作者的推论不是建立在基因变异的进化基础上的吗 @whigzhou: 你认为可以作为推论基础的东西就是“真理”?而进化论还没有这个资格? @陈乃章:回复@whigzhou:进化论还是个假说。 @whigzhou: 假说不能用作推论基础?牛顿定律和热力学诸定律不是假说吗? @野山疯猴:变异积累的越多,基因越多样,这是好事。文章作者错误地认为进化的某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whigzhou: 此文重点不在于变异积累,而是:1)当前缺乏阻止智力退化的进化压力,2)这可能导致智力水平在统计上表现出下降趋势 @寄生草的空间:没有进步的压力,但也没有退步的动力吧?除非是,智力越高的,越倾向于不生。 @whigzhou: 没有选择压力的持续作用,任何功能和适应性都会逐渐丧失 @whigzhou: 松鼠会去年有篇相关文章 http://t.cn/a8WeV4 @寄生草的空间:但如果高智人士倾向于多生,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不知道实际情形,谁更倾向于多生? @whigzhou: 现代社会实际情况显然相反,我曾介绍过德国的数字: http://weibo.com/1400461002/z4jIWA1eZ @whigzhou: 德国大学免学费,入学机会全凭考试,因而学历与智商相关性更高,而科学家的数字更说明问题 @木头鸟的围脖:问题是缺少选择压这一前提太惊人了 @whigzhou: 怎么惊人了?缺少阻止智力退化的选择压力,并不否认存在阻止智力退化到白痴水平的选择压力 @木头鸟的围脖:回复@whigzhou:“缺少阻止智力退化的选择压力”是怎么得出的? @whigzhou: 按当代社会的生计模式和制度/文化背景,理论上找不出聪明人相对笨人(没笨到白痴程度)的遗传优势,实际上也观察不到存在这种优势的迹象,反倒有相反的迹象 @野山疯猴:回复@慢慢下雨:社会压力会促进社会智力的进化,主要问题是计划生育,一夫一妻一子破坏了进化的条件 @whigzhou: 社会性智力也不是都在提高,而是在分化,现代市场社会为缺乏社会能力的人(比如自闭倾向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与繁殖机会,这个话题去年讨论过 http://t.cn/zj5Znj5 @whigzhou: 人类是一种由文化自我驯化的物种,而家养动物的经历告诉我们,驯化都会导致某些功能的退化,比如狗的脑容量已比狼减少30% @elainecyq:可是狗明明比狼聪明 @whigzhou: 嗯,某些方面是,比如在愚弄人类方面 @吴昊-_-_-_:正常范围内的智利差别好像没什么明确的生理基础吧 @whigzhou: 关于智力之遗传相关性的两组数据,摘自格兰特.斯蒂恩《DNA和命运》第8章 http://t.cn/zl3NBlK    
[饭文]人类会越来越聪明吗?

人类会越来越聪明吗?
辉格
2012年10月24日

上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著名政治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这也是他今年出版的一本新书的主题,大意是,从20世纪初有了规范的智商测试以来,测得的平均智商水平在不断提高,大约每隔10年提高3-5个点,结果测试机构被迫不断修改测试量表以适应新的情况,假如按目前流行的量表,百年前被测试者的平均智商大概只有70。

对弗林效应很容易出现的一种误解,是以为它暗示人类智力在遗传意义上的有了提高(more...)

标签: |
4125
人类会越来越聪明吗? 辉格 2012年10月24日 上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著名政治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这也是他今年出版的一本新书的主题,大意是,从20世纪初有了规范的智商测试以来,测得的平均智商水平在不断提高,大约每隔10年提高3-5个点,结果测试机构被迫不断修改测试量表以适应新的情况,假如按目前流行的量表,百年前被测试者的平均智商大概只有70。 对弗林效应很容易出现的一种误解,是以为它暗示人类智力在遗传意义上的有了提高,或发生了生物学上的智力进化,并将其归因于现代社会智力变得更重要,智力活动更加普遍,这种误解和那些以人类更依赖手机为由而预言未来人类会进化出更发达的大拇指一样,只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论的当代版本。 智力在现代社会或许是变得更重要了,但没有什么证据显示它给高智商者带来了多少遗传收益,相反有不少迹象表明,似乎智商平庸者的生育率更高一些,而在基本生存条件已有了普遍保障的中等以上发达国家,生育率是决定遗传收益的压倒性因素,所以,尽管智力对于个人成功有不小帮助,但并没有转变为遗传收益从而为其进化提供动力。 实际上,弗林和谈论弗林效应的心理学家都明确认为,该效应强烈暗示了,智商测试结果与成长和教育等后天环境条件高度相关,另一项关于个人智商变化的跟踪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判断,同一组人相隔若干年的两次智商测试,结果相差很多,多者可差20点,而且变动方向与间隔期中的活动显著相关,比如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经历、从事的职业、业余爱好,都可能影响智商水平。 许多心理学家反对脱离具体问题情境而谈论一般化智力,似乎大脑只是一台空白的通用图灵机,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安装上各种应用软件,而通用智力就相当于电脑的存储和计算性能,进化心理学早已证明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被笼统的涵盖于智力之下的各种心智能力,都是为解决进化史上所面临特定生存繁衍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着特殊的适用背景,著名的沃森测试便表明,当情境稍稍转换,或仅仅因为描述问题所用的实例不同,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变得很困难,或得出相反的结果。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灵长类运用既有心智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动物要强得多,这大概与它们的食物来源多样化有关,比如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就是什么都吃的机会主义者,而人类在过去几百万年更经历了多次大幅度生态位变迁,这个物种在适应新的生态位、食物源和生计模式上,表现出了最强大的适应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总是能将特定的心智能力不断移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已变得高度通用化,而这个通用化过程从灵长类先祖便已开始,但它的获得过程与电脑这种人工智能相反,我们先有专门化的应用程序,然后它们为适应不断的移用需要而变得越来越通用。 然而对于个体而言,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不需要终身保持,尽管从进化史跨度看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变迁频繁而迅猛,但直到工业革命之前,个人生命期所面临的问题,在其出生的时候都已存在了,所以个体只须在幼年期具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以便将其心智训练和配置成适合其所在生态位即可,而过了青春期,特别是结婚生子之后,通常很快会丧失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新事务缺乏兴趣,变得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在变化缓慢的传统社会,这对多数人并不是缺点,反倒有不少好处。 但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市场经济极大的加速了社会变化,新事物、新技术和新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个人生命期所经历的世界、生活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处的信息环境,也始终在变化,这就要求个人尽可能的延续其处理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在成年后继续保持好奇心、学习能力,特别是类比、抽象和移用的能力(就好比在断奶后继续喝牛奶以维持乳糖消化能力一样),而事实上人类确实也展现出了这方面的巨大潜力,这表明我们的智力发展窗口期具有足够的弹性。 这种弹性或许可以称为非遗传性的幼态保持,它让我们能够将教育延续到26岁甚至更晚,能在一辈子更换四五个职业而应付自如,让老人在65岁之后还能学会跳舞、打字和QQ聊天,或许正是这种弹性,解释了为何现代社会的智商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传统社会,由于学习窗口早早就被关闭,多数人在中年之前就已经变得僵硬封闭无法开窍了。  
[微言]集体智慧?

【2012-05-21】

@高利明: [“集体”有智慧吗?]如果处理的问题,个体处理的失误率很高,那么,群体会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错误。但,如果处理的问题,个体处理的失误率很低,那么,群体的失误就会更少。--极化,有强化和放大的效应。这个“群体会走向极端”的生物学起源是什么?@whigzhou

@whigzhou: 不同意这两个判断,相反的情况都有。

@whigzhou: 比如舞台下一群听众集体跟唱,其准确程度可能超过个体平均或中位水平

@whigzhou: 一群蚂蚁行进时,个体的路线很随机,但群体的方向则很明确,其漫游路径往往也(more...)

标签: | | |
4302
【2012-05-21】 @高利明: [“集体”有智慧吗?]如果处理的问题,个体处理的失误率很高,那么,群体会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错误。但,如果处理的问题,个体处理的失误率很低,那么,群体的失误就会更少。--极化,有强化和放大的效应。这个“群体会走向极端”的生物学起源是什么?@whigzhou @whigzhou: 不同意这两个判断,相反的情况都有。 @whigzhou: 比如舞台下一群听众集体跟唱,其准确程度可能超过个体平均或中位水平 @whigzhou: 一群蚂蚁行进时,个体的路线很随机,但群体的方向则很明确,其漫游路径往往也很有效 @whigzhou: 再如对感冒流行局面的判断,个体对流行事态的感知很不可靠,但在google搜索中表现出的统计特征,则更接近实际流行情况 @高利明: 右边的情形里,个体能够自由地提供私人信息;在群体限定下,低阶的成员通常倾向于隐藏与上位者或群体意向不一致的私人信息,从而放大偏差。 @whigzhou: 嗯,这就要看具体的组织模式了,恐怕没有普遍的极化方向 @whigzhou: 相反,集体表现远差于个体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金融市场处理风险的表现,还有灾难中的逃生路线可能是这样;极化看来不是好的思路,从组织和传播学动力和机理方面考虑可能更好 @高利明:桑斯坦谈了极化变动的几个原理。1、封闭群体,向中位数所指的方向极化;2、开放群体,向“退出”者相反的方向极化;3、身份的认同会加强极化;4、存在极化的转折点,较长时间段内,若果某人能逐渐扩大意见份额,那么转折点迟早会到来;5、舌战优势。 @whigzhou: 嗯,看完再讨论,我感觉他把群体概念限于某些类型了 @IvanZhai 其實對"群眾智慧"這種提法就有保留意見,關鍵是,是否應用"智慧" 這個概念 @whigzhou: 群体智慧这个概念倒没必要排斥,某些类型的群体确实可能拥有自身独立于个体的目标,并以个体所不具备的方式采集和处理信息、作出决定和追求目标,大脑智能其实也可以视为神经元的集体智慧,正如巢群智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