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7】
绿叶海蛞蝓,吃黄藻,然后黄藻的叶绿体被吞进它自身的细胞,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为它提供了另一种能量来源,能让它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几个月,更有意思的是,绿叶海蛞蝓的基因组里有几个帮助它维持和利用叶绿体的基因(若没有它们,叶绿体在其细胞内存活时间更短,产能也更低),可能是从藻类基因组横向传入的
【2021-08-17】
绿叶海蛞蝓,吃黄藻,然后黄藻的叶绿体被吞进它自身的细胞,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为它提供了另一种能量来源,能让它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几个月,更有意思的是,绿叶海蛞蝓的基因组里有几个帮助它维持和利用叶绿体的基因(若没有它们,叶绿体在其细胞内存活时间更短,产能也更低),可能是从藻类基因组横向传入的
【2021-08-01】
几种大型灵长类两性对交配对象的年龄偏好,(Ece Kremers: The Effects of Age on Mate Choice Across Primate Species and its Correlation to Mating Systems)
只有人类和埃及狒狒的雄性偏爱年轻女性,而这两个物种都有固定配偶关系,这应该不是巧合,年轻的好处——更长的未来生育年龄——(more...)
【2021-07-14】
@tertio 我对未来世界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全自动制造上。有了全自动的物流,有了全自动的工厂,再加上建造全自动工厂的全自动工厂,生产全自动机器的全自动机器。未来世界就摆在我们眼前了。是福还是祸?
@whigzhou: 我倒觉得更有想象空间的是生物工程,啥时候能捣鼓出几只能当无人机使的鸽子或者会叠被子的猴子来呢?
@whigzhou: 几十亿年进化史创造的如此精妙高效的系统,弃之不用可惜了
@tertio: 听着有点吓人。我主要考虑的是指数效应,整个流程全自动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只要有钱(能量),干啥都行,而且很快。
@whigzhou: 机械系统的能量效率很低,所以这个瓶颈可能远比其他技术障碍更重要,何况左派会拼了命卡你的能量脖子
@whigzhou: 米国人均能量使用率从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这可能是许多曾经广受期待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没有出现的关键所在
@whigzhou: 标签:
【2021-06-06】
鹿角蕨(staghorn ferns)真是种奇特的生物,它们吸附在树木枝干上,腐生,而它们的营养叶因为形状特殊往往成为蚂蚁做窝的地方,和它们形成共生关系,
最近的研究发现,至少有一种鹿角蕨是真社会性的,长在同一丛里的若干株蕨发育成了不同形态,彼此分工,有些吸收或制造营养,有些负责储存水分,有些叶子卷成特定形状扮演输送管道的角色,其中只有部分有繁殖能力,这些特点加起来就差不多满足了 E.O.Wilson 为真(more...)
【2021-03-07】
Matt Ridley在《红皇后》里讨论了有性繁殖的起源问题,在他分析的各种假说中,他最终偏爱的是寄生对抗假说,即宿主通过不断改变基因组合来对抗寄生物对自身的适应,
十多年前读这本书时我对他的分析挺信服的,但这几年越来越觉得,他可能忽略了更简单直接的理由:有性繁殖或许只是一种多样化投资策略,
从物种或群体的层面上看,多样化红利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对有性繁殖的很多现有解释都和多样化红利多少有点关系,比如:
1)有机体中保持不同来源的两套基因副本,可以控制因其中一套中的某些基因出错失效而带来的损害,
2)双套DNA这种冗余方案,可以让一些并非处于优势组合中的有益变异存续下来,相反,在无性繁殖中,任何有益变异只要不是出现在一个优势种系上,都会连同它们所在的有机(more...)
【2020-10-11】
@whigzhou: 正中动脉(median artery)是人类胚胎期给前臂供血的主要动脉,对于多数人,这条动脉会在成年后消失,其功能由桡动脉和尺动脉接替,可是生理学家最近发现,过去一个多世纪中,越来越多成年人保留了这条动脉,其比例从1880年代的10%上升到了30%(另一说35%),这种情况部分源自基因改变,部分由孕妇生理状况所致。
【2020-09-01】
最近没牌打,所以花了更多时间摆弄花草,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情:研究组织结构的人应该多关注一下植物,植物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去中心化的组织,有机体的各部分虽有复杂的分化与合作,却并没有(像动物那样)结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一棵植物其实并不能在此种意义上被称为个体,实际上,你甚至常常很难定义怎么才算『一棵植物』。
造成动植物这一区别的要害是,植物的各部分并不共享同一条繁殖通道,对于动物个体(至少对高级动物),诸如此类的事情是难以想象的:一根脚趾头从身(more...)
【2019-08-14】
惊了!人类意识(consciousness)竟然和吃屎有相通之处,不开玩笑,我刚刚认识到这一点,说起来话有点长,
是这样的,吃屎分两种,1)吃其他动物(特别是其他物种)的屎,这个好理解,不同动物的消化机制不同,一种动物的废弃物对另一种动物可能是营养丰富的宝,2)吃自己的屎,这个原理略复杂,简单说是因为消化道是条单向单线程加工流水线,由于缺乏循环回路,某些类型的消化/吸收过程无法完成,例如兔形目的纤维素发酵发生在盲肠,可是发酵产物的最佳吸收环节却是小肠,所以兔子会拉两种屎球,一种干硬,一种湿软,后者拉出后马上又吃掉,于是便构成一(more...)
【2019-07-02】
鸡吃东西的方式有三种,1)啄,2)吞,3)甩,第一种用来吃小颗粒食物,后两种用于对付大块食物,第三种比较特别,之所以需要甩,是因为它们既不会像猛禽那样踩住食物,也不会像鹦鹉那样抓住(或叉住)食物,于是只好利用加速度和惯性来撕开大块食物,据我观察,可能地栖性强的鸟类都不会用爪子来辅助进食(无论是踩还是抓),这或许是为获得更适合地面行走的下肢结构而付出的代价,甩法进食比较麻烦,而且会造成丢失,不过鸡找回甩出的每个碎片的能力非常出色,鲜有浪费,实践中,鸡会按如下条件分(more...)
【2019-06-14】
@whigzhou: 刚才把我几年前写的那篇《“进化”还是“演化”?》 翻出来重读了一遍,发现当时漏写了一个要点,忘了回应Gould的那个醉汉理论(The Drunkard’s Walk),醉汉理论的意思是,进化过程(至少从大时间尺度看)就像一位醉汉在复杂性地图上随机游走,之所以在统计上会观察到复杂性最大值随时间递增的现象,只是因为生物体复杂性有个下限,低过下限就没法运转了,这就像一堵墙拦住了醉汉朝向左边的去路,所以游走所导致的随机性破纪录只能是破右边的纪录。
醉汉理论存在两大问题:
1)若要基于随机游(more...)
【2019-01-30】
昆虫的神经系统规模太小,所以其感觉-运动系统多采用极简解决方案,结果是常表现出刻板行为,且容易掉入一些感觉陷阱,夏天灯下的昆虫便是掉入了光学陷阱,因为其视觉系统是针对太阳光(特别是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光)设计的,碰到人工光源就傻眼了,不仅飞不出陷阱,还往往因为飞行姿态不对而很快撞墙或坠落(我抓到的很多披头士在落地之前都是肚子朝天在飞)。
蚂蚁会掉入另一种陷阱,行军蚁在行军时遵循的策略是:若前方有同巢兄弟,跟着它们跑就是,否则,由某个算法决定行进方向,该策略在特定地貌上会创造出一种死循环:当一支处于行军状态的蚂蚁大军的前锋恰好碰上队伍尾巴时,这支队伍会不断绕圈子,直到累死,陷(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