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当初的逼捐者,不知今天怎么想?)
逼捐毒化慈善环境
辉格
2008年5月20日
眼下,正当善良民众踊跃捐款出力之际,出现了一个令人寒心的现象,一些身居言论渠道因而对舆论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士,拿着先行做出捐款的企业家名单和捐款数额,去百般催逼其他企业家,要求他们做出同等比例的捐款,他们计算着企业的销售额、利润、资产额、高管年薪等等指标,算计着每个企业应该捐多少,然后用这指标去评价每个企业家有没有、有多少良心。这种催逼逐渐升级直至发展为一场充斥了谩骂和攻击的网上群众运动,更荒唐的是,这些被催逼的企业家实际上早已做出了数额不小的捐款,有些还制订并实施了自己的救援计划。
逼捐不仅在道德上站不住脚,而且对慈善业非常有害,会毒化慈善业健康发展所需的文化和舆论环境。逼捐者用以支持其行为的理由是可以逼出更多的捐款,事实上帮助了受助者,但牺牲整个慈善发展环境去换取一时的捐款增加,无异于杀鸡取卵。激励人们行善的最重要动力,来自于善行抚平行善者对他人痛苦的恻隐之心后带来的欣慰感和旁人对其善行的赞誉所带来的荣誉感,而逼捐将从四个方面同时打击这两个慈善的心理基础。
首先,对于被逼者,逼迫之下的捐赠带不来丝毫欣慰,更谈不上荣誉,只有尴尬、委屈和反感。原本,他可能只是选择不参与这次慈善活动,或者选择低调的、私下的、难以为公众所见的方式来参与,甚至他只是还没想好该以何种方式参与,或者还没准备好可以用来宣布的援助计划。所有这些都不能证明他没有慈善精神,更不能证明他不会在过去和将来积极参与慈善。然而逼捐却很可能真的让他对慈善活动心灰意冷,未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回避。
其次,对于被逼捐者用作榜样的先行捐赠者,逼捐将把他们置于不义之地。本来,这些善人的巨额捐赠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荣誉感,或许他们会希望自己的行动具有某种感召力,但极少会有以此向旁人施压的意图。当巴菲特做出370亿美元巨额捐赠的壮举时,绝没有施压旁人的意思,他说:“如果你想捐款,这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应该自己体验,很多人在体验之后会改变想法,对于慈善事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想法。”
试想,如果一群记者拿着巴菲特的捐款声明去向拉里·佩奇逼捐,巴菲特会作何感想?如果这种逼捐成了气候并且屡屡得手,巴菲特们还会不会再如此慷慨出手?会不会担心自己的慷慨沦为逼捐者的筹码?我想会的。这种情况下,我相信巴菲特即使不完全停止捐赠也会转入地下,慈善业将失去一批最伟大的榜样。
第三,一旦逼捐的氛围形成,任何人捐出善款时,旁人都无从判别,他究竟是出于慈悲还是仅仅屈服于舆论压力?这样一来,即使没有直接受逼,捐款人将再也得不到他应得的自豪和荣誉。如此,整个慈善业所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便不复存在,其对慈善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最后,逼捐也将把受助者置于不义之地。慈善受助者不是乞丐,他们中多数不愿被当成乞丐对待,如果他们知道大量善款都是逼捐逼来的,他们接受善款时将作何感想?这种感受之下他们是否还愿意接受捐助?接受了之后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慈善活动一旦沦入这种气氛中,慈悲、怜悯、温情、感恩这些本应充满这一活动的美好情感将被置于何地?我很怀疑它们将荡然无存。
慈善业在我国仅只初具雏形,还时常遭受运作不规范、透明度不够、核查机制不健全等等缺陷的困扰,现在它又要面临逼捐风潮的打击,实在前景堪忧。逼捐者有他们的言论自由,但那些希望慈善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善良人们,理应发出他们的声音,去谴责这种对慈善业釜底抽薪的恶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