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职业化潮流下的大众体育

职业化潮流下的大众体育
辉格
2012年8月8日

8月8日是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第四个“全民健身日”,从2009年起,该局就每年指定这样一个健身日,以此敦促各地政府组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可是,将全民健身日安排大部分成年人和学生都难以脱身的工作日,其全民性本身就很可疑,至于推动大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则更是无从知晓。

就在短短几十年前,绝大多数体育项目还都是非职业性的,因为当时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让运动员能够获得比他们本来能从其他职业中获得的更高收入,在电视和卫星通信出现之前,竞技体育的主要收入是门票,所以只有足球这样能同时让成千上万人现场观赏的项目,才可能获得足够的收入让球员过上体面生活,况且,擅长和热爱运动的人,通常在其他职业中收入也不低。

门票之外,就只有赌博和私人陪练和教练收入了,赌博收入虽然丰厚,却常常为法律所不容,而且对竞技形式颇有要求,所以只供养了个人搏击和棋牌等传统上赌博色彩便很浓厚的项目,另外,陪练和教练也确实在游泳、网球、马术、滑冰、棋牌等个人项目上养活了些职业高手,但数量十分有限,与如今的商业项目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往往限于那些与富裕阶层高雅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项目。

所以在大规模商业化出现之前,职业运动员多半是政府供养的,而且只有那些预算约束相当松弛、同时又将竞赛奖牌视为重要政治目标的政府,才会花大价钱训练、选拔和供养大批职业运动员,而促使这些政府这么做的激励,直接来自奥运会等以国家为参赛单位的大型国际赛会,因此可以说,在90年代奥运会商业化之前,国际和各国奥委会实际上已经推动了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只不过那是国有和计划体制下的职业化。

电视和卫星直播的出现是关键转折点,它将单场比赛的观众数量提高了三四个数量级,从而为体育创造了另一个收入源——广告;同时,航空旅行的普及和平民化将原本分散的地区性市场合并成了大陆级甚至全球性的大市场,也提升了各地比赛的水平和门票收入,因为它能将最优秀的运动员随时送往各地赛场,也能让球迷在各赛场间巡回看球,联赛和巡回系列赛因而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

体育商业化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大幅提升了竞技水平,为观众提供了空前精彩的视听盛宴,也给优秀运动员带来了丰厚收入,最终创造了一个繁荣发达的产业;然而,对于希望推进大众体育的人们,仍有个问题有待回答:职业化浪潮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大众体育?没错,关注和热爱体育的人是多了,体育在整个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提高了,问题是,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和他们的活动频率,因此而增加了吗?

似乎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相反,有许多理由可以怀疑职业化有着相反的效果;职业化将一批最具运动天赋的人抽离了大众体育,降低了后者的竞技水准,同时,它更吸走了业余比赛的大部分观众,这样,这些比赛的参与者就失去一个重要的成就感来源,一场球要是既没什么人看、也得不到地方媒体的报道,让你在地方上获得粉丝和声誉、甚至拥有地位,获胜的激励效果就会小得多。

更糟糕的是,观众流失也很可能意味着失去运动场地和政治支持等资源,因为这些观众原本可能通过门票、捐赠和慈善组织资助地方赛事,也可以通过选票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这些都可以帮助业余运动员及其组织获得运动所需资源。

另外,日益精彩激烈的职业比赛,和越来越好的观赏体验,或许会削弱人们亲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对体育的热爱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些或许是可以被单独满足的,比如分辨敌我和对抗求胜的需求,分享胜利喜悦和荣耀的需求,可以通过将自己标榜为某队的狂热支持者而得到满足。

穿上官方队服、抹上油彩,跟踪球队和比赛的每个细节,想象自己是主教练,紧张兴奋的意淫如何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或许可以满足许多原本会推动他走进运动场的心理需要,于是,体育热情就这样被短路了,球迷们让职业球员代理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消费,自己转而以观赏的方式消费着比赛,还有啤酒;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直觉上看,现实似乎就是如此。

相关文章

标签: | |
3643
职业化潮流下的大众体育 辉格 2012年8月8日 8月8日是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第四个“全民健身日”,从2009年起,该局就每年指定这样一个健身日,以此敦促各地政府组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可是,将全民健身日安排大部分成年人和学生都难以脱身的工作日,其全民性本身就很可疑,至于推动大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则更是无从知晓。 就在短短几十年前,绝大多数体育项目还都是非职业性的,因为当时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让运动员能够获得比他们本来能从其他职业中获得的更高收入,在电视和卫星通信出现之前,竞技体育的主要收入是门票,所以只有足球这样能同时让成千上万人现场观赏的项目,才可能获得足够的收入让球员过上体面生活,况且,擅长和热爱运动的人,通常在其他职业中收入也不低。 门票之外,就只有赌博和私人陪练和教练收入了,赌博收入虽然丰厚,却常常为法律所不容,而且对竞技形式颇有要求,所以只供养了个人搏击和棋牌等传统上赌博色彩便很浓厚的项目,另外,陪练和教练也确实在游泳、网球、马术、滑冰、棋牌等个人项目上养活了些职业高手,但数量十分有限,与如今的商业项目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往往限于那些与富裕阶层高雅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项目。 所以在大规模商业化出现之前,职业运动员多半是政府供养的,而且只有那些预算约束相当松弛、同时又将竞赛奖牌视为重要政治目标的政府,才会花大价钱训练、选拔和供养大批职业运动员,而促使这些政府这么做的激励,直接来自奥运会等以国家为参赛单位的大型国际赛会,因此可以说,在90年代奥运会商业化之前,国际和各国奥委会实际上已经推动了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只不过那是国有和计划体制下的职业化。 电视和卫星直播的出现是关键转折点,它将单场比赛的观众数量提高了三四个数量级,从而为体育创造了另一个收入源——广告;同时,航空旅行的普及和平民化将原本分散的地区性市场合并成了大陆级甚至全球性的大市场,也提升了各地比赛的水平和门票收入,因为它能将最优秀的运动员随时送往各地赛场,也能让球迷在各赛场间巡回看球,联赛和巡回系列赛因而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 体育商业化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大幅提升了竞技水平,为观众提供了空前精彩的视听盛宴,也给优秀运动员带来了丰厚收入,最终创造了一个繁荣发达的产业;然而,对于希望推进大众体育的人们,仍有个问题有待回答:职业化浪潮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大众体育?没错,关注和热爱体育的人是多了,体育在整个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提高了,问题是,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和他们的活动频率,因此而增加了吗? 似乎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相反,有许多理由可以怀疑职业化有着相反的效果;职业化将一批最具运动天赋的人抽离了大众体育,降低了后者的竞技水准,同时,它更吸走了业余比赛的大部分观众,这样,这些比赛的参与者就失去一个重要的成就感来源,一场球要是既没什么人看、也得不到地方媒体的报道,让你在地方上获得粉丝和声誉、甚至拥有地位,获胜的激励效果就会小得多。 更糟糕的是,观众流失也很可能意味着失去运动场地和政治支持等资源,因为这些观众原本可能通过门票、捐赠和慈善组织资助地方赛事,也可以通过选票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这些都可以帮助业余运动员及其组织获得运动所需资源。 另外,日益精彩激烈的职业比赛,和越来越好的观赏体验,或许会削弱人们亲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对体育的热爱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些或许是可以被单独满足的,比如分辨敌我和对抗求胜的需求,分享胜利喜悦和荣耀的需求,可以通过将自己标榜为某队的狂热支持者而得到满足。 穿上官方队服、抹上油彩,跟踪球队和比赛的每个细节,想象自己是主教练,紧张兴奋的意淫如何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或许可以满足许多原本会推动他走进运动场的心理需要,于是,体育热情就这样被短路了,球迷们让职业球员代理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消费,自己转而以观赏的方式消费着比赛,还有啤酒;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直觉上看,现实似乎就是如此。


已有10条评论

  1. 阿斗 @ 2012-08-09, 17:33

    “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和他们的活动频率,因此而增加了吗?”。。我的直觉和你相反,我觉得是增加了,至少没减少。

    比如我会感觉到我身边参与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在球场上总能见到新面孔,而且是层出不穷。在澳洲的感觉更强烈,那里24小时无论刮风下雨都能看到男男女女在运动,而且他们的女孩子女生女人运动的比例很高,各个俱乐部(无论大小)的比赛能吸引很多人。看到欧美这类国家小众项目运动员在奥运取得好成绩后那一脸的高兴,我都想,他们是在高兴回去后俱乐部又能多收几个学员了吧。。

    [回复]

    辉格 回复:

    你第二段里描述的情况好像只是静态的,不涉及前后对比吧?

    [回复]

    阿斗 回复:

    一直都想回这个呢,今天可算被你翻出来了。

    伦敦奥运闭幕式的时候有提到,在伦敦筹备奥运这四年期间,加入俱乐部的青少年比之前增加了40%。

    [回复]

    辉格 回复:

    [回复]

  2. wys2493 @ 2012-08-10, 00:38

    我认为运动的商业化和职业化促进了大众运动。因为前者通过增加职业运动领域的从业者和商业投资直接增加了运动设施。商业运动设施不同于计划经济中国家资源,有市场就会面向公众开放。另一方面,正如文中所说,运动的商业化极大增加了观众数量,从而它也普及了运动文化。这些爱好者中肯定有一部分不满于观看而会亲身尝试。我的朋友有很多因为看比赛而更加喜欢运动。日本的动漫文化对运动的描写曾促进日本乃至亚洲的篮球足球和棒球运动。这些作品没有运动的职业化是难以产生的。另外,关于业余运动爱好者的动机,结合亲身经验,我相信至少不是主要为了从他人获得认同,赞美或关注而运动的。如果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那么高校里各运动场馆的业余者的高使用率就难以解释了。所以不会因为没人看就不打球了,原本就喜欢运动的也不会因为有比赛可以看就转行yy。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我觉得你我的观点在理论上都可以成立,个体经验也不足以判断谁对谁错,等看到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再说吧。

    [回复]

  3. wys2493 @ 2012-08-10, 01:00

    其实没有必要讨论缺少媒体转播时代的也业余运动者在出现转播后会增加还是减少。因为现在大众运动者大部分只经历过有大量赛事转播的年代。之后只会越来越少。只考虑现代的商业化运动产生的业余运动者,肯定比以前多。因为体育文化的普及增加了了解特定运动的人数。商业化同时提供了更多的运动器械,服装(NIKE,ADIDDAS等运动品牌对大众体育的普及和文化的贡献)和场地。相比过去这既增加了运动的动机,也增加了运动的外部条件。

    [回复]

  4. kealdon @ 2012-08-11, 11:01

    “职业化将一批最具运动天赋的人抽离了大众体育,降低了后者的竞技水准,同时,它更吸走了业余比赛的大部分观众,这样,这些比赛的参与者就失去一个重要的成就感来源,一场球要是既没什么人看、也得不到地方媒体的报道,让你在地方上获得粉丝和声誉、甚至拥有地位,获胜的激励效果就会小得多。”
    这点可以用米国的各级篮球比赛反驳

    [回复]

    kealdon 回复:

    类似的还有九个等级的英格兰足球联赛

    [回复]

  5. 辉格 @ 2012-11-28, 23:04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运动了,你还能相信全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吗?//
    高校回应取消中长跑:学生体质下降 担心出事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825.shtm
    东华大学大三男生千米测试后晕倒身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2233.shtm
    专家质疑多所高校取消长跑项目
    北京部分高校运动会用趣味游戏替代长跑
    北京日报:取消长跑高校体育该反思啥
    南京多所高校取消长跑 许多学生一圈都跑不下来
    西安30多所高校因学生体质下降已取消长跑
    华中科大运动会取消长跑 称学生体质达不到要求

    [回复]

  6. talich @ 2012-11-28, 23:27

    People come home from these games, “We won! We won!” No, they won – you watched.

    — Jerry Seinfeld

    [回复]

    辉格 回复:

    呵呵,改成they won, you drunk可能也很贴切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