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失败在哪里?
辉格
2011年9月30日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回顾民国的文化与生活状态时,对那个时代的繁荣和优雅颇为赞许和怀念,这一怀旧情绪,在文学和影视艺术中也多有流露;无可否认,在现代教育和学术体系的建立,文学和艺术的繁荣,城市生活和商业文明的发展,文化和思想的宽容和多元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标志着一个传统社会现代化的种种方面,在那几十年中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城市和精英阶层转向农村和社会底层,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极不协调的景象,秩序瓦解、精英逃离、盗匪横行、武人称霸,地方军阀对底层民众的压榨前所未有的酷烈;所以,尽管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我们确实看到大量现代元素的涌现,让人真切体会到一个充满了活力和机会的开放社会,但在制度层面,现代政治文明和对个人权利的普遍保障,却始终未能出现。
这样,我们就很难将辛亥革命视为一次成功变革的起点了,因为物质和技术层面上的变革,从洋务运动便已开始,而民间和私人领域的变化则从开放通商和传教那时起便持续不息,并且这一进程在晚清始终在加速,没有停顿和逆转的趋势;而在制度层面,庚子后十年中,清政府启动了多项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其中科举废除、司法西化、警察和市政现代化、地方自治模式的建立意义尤为深远;今天看来,辛亥革命更像是打断而非推动了上述新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积极的一面看,辛亥实现了法统更替,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的隐患,也抛弃了满清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依赖,后者在言论和思想领域造成了空前开放宽松的氛围,导致了北洋时代的文化和学术繁荣;但法统更替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民国政府摆脱了满清的外族特性和腐朽帝制所带来的合法性危机,因而其推动实质性制度变革的动力远弱于庚子后的清政府,除了那些表面符号之外,北洋的制度建设只是清末新政的惯性延续。
而辛亥后的另一个变化,则完全是消极的,那就是军队的私人化和地方分权向军阀割据的蜕变;中央政府对军队控制和对地方事务干预能力的弱化,始于太平天国时期地方新军的崛起,并在洋务运动中得到强化,最终在庚子东南互保中得以公开化;地方分权本来是好事,假如分权能在一个联邦的宪政框架下进行,其间能维持军队中立,便可能导向一个现代法治之下的地方自治。
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原本就需要很多机缘巧合,但辛亥之前这一格局至少还是可以指望的,那时督抚虽日益坐大,但中央权威还能加以节制,各省军队还不至于毫无顾忌的掠夺地方或赤裸裸的开打内战,但辛亥之后,军队完全走向私人化,清末新政中一度颇有气象的绅商自治模式迅速被军阀强力所压倒,在枪杆子面前,一切制度建设的争议和尝试都日益靠边站了,在民国后三分之二,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谁的拳头更硬。
现代社会之不同于形形色色传统社会的根本之处,在于司法系统为个人权利所提供的普遍保护,正是这一保护将个人从各种传统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让个人和他们所拥有资源获得充分的流动性,从而得以进入市场交易体系;而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条件下,个人只能借助这些依附关系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他们通过经营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编织一张安全网,才能在面临威胁时寻求到必要的庇护和帮助。
在传统中国社会,这张安全网要么经由科举和血统直接通向帝国集权官僚体系,要么先织入家族体系,再通过族内缙绅间接的依附于官僚权力体系;一个稳定社会,要么能提供现代法治下的普遍保护,要么能让其大部分成员至少有望进入某张安全网(哪怕在网络中地位卑下),否则必定有大量人口是反秩序的;在晚清,随着科举衰败并最终废除,乡绅大批迁居城市,传统庇护网络开始瓦解,而同时,无论法治还是新的庇护网络,都未能有效的建立起来。
留洋、上新学校、从军、获得某种现代技能、加入商会、进入西方教会,这些都能让个人获取某种有利的社会地位,但有能力这么做的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多半都在城市,难以荫及家族;而在乡村,人们发现武力才是最靠得住的,商人和土地主也组织起武装民团以求自报,然而到三四十年代,面对由现代兵器和通信工具武装起来的新式军队,民团根本不堪一击,最终,围绕地方军阀的依附网络日益浮现。
由此,比拼暴力的拳头逻辑得以确立,然而,以军事组织为骨架的庇护网络,其直接荫庇的人口比例很低,只有在各级军官相信能世世代代长期占有某块地盘时,才可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就像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封建体系那样,否则他们便缺乏激励庇护去辖区内的平民百姓,相反会采用竭泽而渔的掠夺性策略,显然,民国的军阀格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很少会像西欧领主那样小心保护自己的采邑居民。
这样,民国社会尽管引入了大量现代元素,获得了城市和文化的繁荣,也为社会精英提供了无数发展机会,却既未能提供普遍的权利保护,也未能建立能将人口之大部分纳入其中新庇护网络,最终难免于被颠覆的命运,在下一场革命中,既已发育的现代元素将连同城市精英一起被彻底清除,而那些一度丧失传统庇护的底层民众,将被置于一个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全新庇护网络之中。
bear @ 2011-10-10, 20:36
民国是知识分子的天堂,文人当然赞许向往。我始终觉得知识分子们远远没有他们表现得那样关心底层人民。
话说辉总好久没更新了,顶个沙发^0^
[回复]
A Guy 回复:
10月 11th, 2011 at 13:19
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没有那么强力。底层人民的空间未必更糟
[回复]
A Guy @ 2011-10-11, 11:49
应该说这个观察还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民国可以认为是中国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下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而进行自救自新的最后一次尝试。国共之争,可以看做是士大夫与庶民,精英与草根的争夺。也可以看成是儒家道统和民粹意识的最后一次争夺。
上一次最接近的类似争夺是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曾国藩以理学家的身份,为师为相为将,凭一己之力挽救了儒家和中华文化的传统,是最后一次儒家的胜利。
清朝晚期,民众的自我意识在受到近代化文化传播和洗礼之后已经觉醒,固有的利益计算加上个人权利伸张的日渐强烈,无法再接受君臣父子那一套传统的框架,朝野皆思变。而民国脱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底蕴,其本质已经决定无法对社会做激烈而快速的变革。无法满足民众,包括很多精英阶层在内强烈的变革愿望,这是民国失败的本质。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能够对社会进行彻底强烈迅速变革的力量,一定会给社会带来福祉吗?这个答案大家心中应该已经有数。但当时社会处在变革的当口,大众心理预期和社会思潮如此,实在是所谓“历史的选择”。
民国在四九年迁台后,已经用温和的社会改革证明了自己的成功。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除了台湾那样小的范围和有选择的人口(愿意和能够跟随国民政府赴台的人群,价值体系和利益诉求容易调和),大范围温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次自救和改革,已经宣告失败。
说到底,民国的失败不是民国的罪责,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应对社会和西方文化冲击挑战下的无暇应接。
再回过头来看太平天国,曾文正公的胜利,除了他的本人作为儒家道统和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能力和素质上远远超过洪秀全这个落第秀才和半瓶子的圣经读者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太平天国的理论依据,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都太过初级,无法与儒家道统抗衡。但即便如此,这么粗糙,太平天国运动漏洞百出的权利主张和意识形态都已经能动员南方几百万农民,席卷中国南方所谓最富庶的省份,占据南京达十多年之久,北征军甚至远至通州廊坊,底层百姓对迅速变革和改变利益格局的强烈愿望可见一斑。
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众对传统政治和利益格局不满和冲击的一次预演,失败之后,这些利益诉求和短时间内变革想法并没有消失,民国的失败即源于此。
[回复]
A Guy 回复:
10月 11th, 2011 at 11:57
“说到底,民国的失败不是民国的罪责,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应对社会和西方文化冲击挑战下的无暇应接。”这里“西方文化”指的是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潮,阶级斗争哲学,社会动员手段,舆论宣传和控制,以及高效率现代化军事组织和行政体制等中华传统文化阙如的东西。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11th, 2011 at 12:17
诗意,太诗意了~
[回复]
A Guy 回复:
10月 11th, 2011 at 13:23
楼主的题目比较大啊。。。
[回复]
踢星星 回复:
11月 24th, 2013 at 12:52
赞同,民国的失败不是民国的罪责。可是我想更走远一步,这也不是中华传统文华的罪责。民国落在王朝周期的下降区间上,这是“天数”,民国的失败,是因为这个周期还没有触底。民国不是大清的倒退,这就是它失败的宿命。哪个王朝兴衰的交替时期不是历史倒退呢?不倒退就灭亡,天数。我朝让历史倒退到底,就成了。
[回复]
A Guy @ 2011-10-11, 13:37
另外两个有意思的话题:
1.如果没有辛亥,清王朝的立宪改革能贯彻和实施吗?个人认为不能。清王朝本身也是传统的一部分,他们的变革措施也不能够满足民众“快速,强烈”的变革需求。
2. 民众在变革中的作用。其实民众并不是被历史洪流“裹挟”或者“被动”保护的无力群体。他们对利益分配和社会格局变化的渴望其实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中共敢于用最快最省力的手段重新分配土地等重要资源,而国民党则要用温和的赎买,置换,变地主为工商业主等费时费力,需要遵守制度和秩序的方法进行调整,无法满足民众的渴望。
某年在北京乘出租车,的哥聊天,说”如果能分配一套房子给我,希特勒上台我也支持”。闻之如醍醐灌顶,细想却是赤裸的真实。
[回复]
tim @ 2011-10-11, 18:21
辉总终于归来了!
个人感觉辉总对民国的时间界定有点问题,国民党主政到中日战争全面打响这段时间应该也算民国吧?说“黄金十年”可能有点夸张,不过国家确实有走上正轨的气象。
更何况,清朝是真的没治了。庚子年的东南互保开始地方就已经坐大难制了,更何况满汉关系加上特权阶层的处理本来就是个无解的难题,明治维新主政的还是来自武士阶层,结果搞四民平等削除武士特权还弄出那么多乱子。在满族皇帝的带领下进入现代民族国家?那些满族特权阶层咋办?动他们就是动统治的根基,不动他们,不过又是一场沙皇亚历山大式的改良,不过替这个政权延长几十年寿命而已,中国人受的罪更多。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11th, 2011 at 18:37
1)嗯,这篇的重点在评论辛亥这个转折点,而不是整个民国时期,北伐是另一个大转折,转向了基于列宁模式的再组织和军队党化的过程,没有篇幅讨论了。
2)督抚坐大和军阀割据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3)满清的外族背景确实是隐患,未来民族冲突和翻天是难免的,但假如庚子新政能多持续20年,革命推迟到1931年,新的司法系统和代议制度有机会运行一代人的时间,情况会有何不同?
[回复]
tim 回复:
10月 12th, 2011 at 10:03
呵呵,辉总说的确实是正理。
不过,现在谈民国的,浇的都是现实的块垒。想到49之后几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俺心中就愤懑难平,恨不得与汝偕亡,看起民国来也可爱多了。如果没有中日战争和绵延二十多年的国共内战,辛亥到49死于非命的中国人人数应该远远少于之后的三十年吧?
[回复]
路人甲 回复:
7月 19th, 2012 at 14:36
民国非正常死亡的何止几千万?光抓壮丁的死亡就接近千万了,更不要提民国期间连绵不绝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饥荒了。多看看旧照片,就能建立起对民国的感性认识,而不是被现代民国范的影视作品给误导了。看看宏观的人口数据,从1911年到1949年,人口增长几乎停滞,就能想象到非正常死亡的数量有多大了。而对59-61三年非政策死亡3000万的指控,目前看是站不住脚的,没有那么大的规模。推导出三千万数据的计算方法也是值得质疑的。统计数据本身的可信度一样令人生疑,比如60年59年之间刚刚好差1000万人,有人怀疑是人为提高了59年的人口数据,因为76年的政变使得后面的统治者有通过抹黑抨击前期来获取合法性的强烈动机。
再横向比较印度,没有革命,传统的种姓制度等没有被推翻,成为走向现代化的沉重桎梏。在印度很多邦,地主制度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依然存在。
[回复]
辉格 回复:
7月 19th, 2012 at 14:49
那样的话,需要捏造的数据就太多了,比如2000年普查数据,分年龄人口(35-44),比较一下39岁与其前后关系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1.htm
年龄 人口数 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性别比
合计 男 女 小计 男 女
35岁 24799129 12794614 12004515 2.00 1.03 0.97 106.58
36岁 24144848 12375386 11769462 1.94 1.00 0.95 105.15
37岁 27866189 14366461 13499728 2.24 1.16 1.09 106.42
38岁 20923112 10799386 10123726 1.68 0.87 0.81 106.67
39岁 11414017 5805544 5608473 0.92 0.47 0.45 103.51
40岁 14684726 7608987 7075739 1.18 0.61 0.57 107.54
41岁 13059787 6819876 6239911 1.05 0.55 0.50 109.29
42岁 17135981 8985776 8150205 1.38 0.72 0.66 110.25
43岁 18998424 9889275 9109149 1.53 0.80 0.73 108.56
44岁 17364027 8939273 8424754 1.40 0.72 0.68 106.11
[回复]
辉格 回复:
7月 19th, 2012 at 14:56
1)人口减少3000多万这个数字大致可信,但并不是“饿死”这么多,其中大概有一半是生育减少的结果;
2)即便是捏造,“人为提高了59年的人口数据”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要捏造也是后三年的数字;
3)“通过抹黑抨击前期来获取合法性”——这与大饥荒评估热潮的时间不吻合,按此说法,评估热潮应出现在76-88年之间,实际上相反,出现在那之后;
4)依我对土共捏造数据的习惯的了解,他们不大可能把数字造的这么周到,这么滴水不漏。
[回复]
tcya @ 2011-10-13, 09:22
今天在看崔卫平他们翻译的《哈维尔文集》时发现上面写着“周飙 重校”。这是辉总干的吗?因为我觉得这书挺烂,想起前阵子辉总跟我说《契约论》时说的“如果一个探讨社会的书却无法让你联想到真实世界那不是自己阅历不够就是作者在意淫”。这书就给我这感觉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13th, 2011 at 11:43
呵呵,这大概是源自“素心学苑”的电子版吧?这个网站曾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我跟站主成了朋友,之后我读他的电子书时就顺手把文字错误纠正一下,然后把修正版发给他,原来还真用上了一些啊,呵呵。
[回复]
tcya 回复:
10月 14th, 2011 at 08:45
看了一下确实是,也去那网站看了下,还真是个好网站,可惜不能下载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20th, 2011 at 15:55
现在看到的都是镜像了
[回复]
tim @ 2011-10-13, 17:05
辉总发到我原来的TOM邮箱的邮件全是乱码,我这个TOM的免费邮箱有时收不到邮件,有时收到又是乱码,无语了。麻烦辉总再给这个QQ邮箱发一次,谢谢!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13th, 2011 at 17:26
那是wordpress插件自动发的邮件,内容就是你在这儿看到的。
[回复]
tankman @ 2011-10-13, 23:42
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干预能力弱化——》地方自治模式建立。这条路在如今好像走不通啊。技术和分工的发展,使得太多生产和交易活动依赖全国性的基础设施,这掌握在央企手里。
至于向法治社会转型,目前的难度起码不低于“绅商自治”模式吧。毕竟,清末中国算是传统社会,现在则是后极权社会。而“公民社会和基础法治”都发育不良,“政治层面的组织、利益表达和议价妥协机制都未经磨练”的社会,无论是中央权威衰落后,地方自行探索法治之路,还是中央政权自上而下推行司法改革,难度系数都太大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10月 20th, 2011 at 15:57
嗯,依我看现在是陷在一个看不到什么希望的坑里
[回复]
fuguxo @ 2011-10-14, 01:35
读《剑桥中华民国史》,给人的感觉就是民国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一个威权政府势在必然。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结束了帝制,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神话破灭。问题是皇帝拉下马之后需要新的权威,而中国向无尊崇法律的传统,法律的权威很难里的起来,最后还是凭武力决胜负。袁世凯本来有希望做华盛顿,不知为何走到复辟帝制的死路上去了。后继的北洋军阀过于倚仗军事实力,在政治上比较短视,靠他们推行宪政几无可能。作为军阀,即使短暂的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控制权,但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某些省份,依靠税后根本无法维持。所以北伐之前的民国历史,基本上是军阀借外债,争地盘,城头变换大王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北洋的私人军队被一个更集权的、更有战斗力的党军打败,开始进入了中国历代分久必合的阶段。
[回复]
宗桑 @ 2014-08-30, 16:39
不可能的共同体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