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douban:1517400*}

评价:

简评:条理异常清晰,材料扎实,翻译极认真,难得

相关文章

标签:
2446
{*douban:1517400*}

评价:

简评:条理异常清晰,材料扎实,翻译极认真,难得



还没有评论

  1. 辉格 @ 2011-09-04, 17:11

    #1#古代官吏任期短,调动频繁且跨度大,而旅行速度又极低,加上丁忧,实际上任何时刻都有很大比例的官员处于赴任途中或休假期或回京途中或候职期,总数大概不低于1/4,由此给行政编制和驿站系统带来的负担不知规模几何。

    [回复]

    辉格 回复:

    除了非常规调动/丁忧/撤职之外,病退和死于任上也是任期中断的重要原因,明代新科进士平均年龄33岁,清代是37岁,加上候职时间,首次上任多半已年过40,5、60岁的不在少数,已进入高死亡率年龄段了。

    [回复]

  2. 辉格 @ 2011-09-04, 17:11

    #1#这段话也可用来解释为何官民冲突多发于穷乡僻壤 http://ww3.sinaimg.cn/large/537956cajw1dkmj3xu82rg.gif

    [回复]

  3. 辉格 @ 2011-09-04, 17:11

    #3#古代集权政府的各大功能系统中,最具可控性、执行最不走样的,就是科举系统了,所以,对皇帝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从该项宝贵资源中获取的收益最大化,看来,将其用于在自己和精英层之间建立恩荫/效忠关系,让它成为精英的主要社会爬升通道,比用它来培训选拔公务员,要合算的多。

    [回复]

    辉格 回复:

    所以,尽管绍兴师爷培训体系已证明了其训练选拔公务员的效率,证明了整理和教授实用行政知识和技能的可行性,但它非但不可能被系统接受或借鉴,反而会受到排斥和贬低。

    [回复]

    辉格 回复:

    假如科举制变成一个面向实用知识的公务员培训选拔机制,它就会沦为某个专业阶层的专属领地,而让圈外的绝大部分人失去进身之阶,或至少让门槛变得不平等

    [回复]

    辉格 回复:

    因为凡专业知识,其掌握机会和程度皆高度依赖于个人禀赋、旨趣、家学渊源、师徒传承等等,而唯有像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这样狭窄、空洞和僵化的领域,才会所有人产生“我也有机会”的平等感觉

    [回复]

    辉格 回复:

    所以嘛,一把手得是书记,因为他是恩荫系统出身,纯技术/管理专家只能做市长/副市长,也就是师爷/书吏

    [回复]

    辉格 回复:

    组织部vs人事部很好的区分了恩荫/效忠系统和专业文官系统

    [回复]

    辉格 回复:

    建立专业文官系统或许还有另一个不利,和修城墙一样,很可能是在为自己的竞争者做嫁衣,一个由职业文官管理的社会,是很容易替换上层统治者而维持生产、市场、税收和治安的平稳的,这样,潜在挑战者的接管将变得容易,因而挑战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

    [回复]

    辉格 回复:

    峰总不觉得英国文官管理下的社会,移交接管都很平稳吗?中国的例证,假如有的话,大概会来自两汉之间和汉魏之间,汉代官吏相对专业化,当时郡县在各路豪强间转手时,不知是哪般情形,待考 //@西峯:假设有意思,不过似乎例证不多。

    [回复]

    辉格 回复:

    魏晋的军屯制和部曲制便是荫庇/效忠系统对职业文官系统的替代,不过这是因为文官系统的崩溃还是因为它的无损易手特性,待考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一点对于农业集权帝国尤其突出,因为农业帝国统治者的核心优势常不在武力,而在于控制体系,假如控制体系专业化了,等于他把核心业务外包了,自己也就没什么存在价值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董事会不反对经理层专业化,那是因为财产安全有外部制度保障,且有律师和审计师可请,否则鼓励专业化不是好策略,确保对手得到的将是废墟或许更好,潜在竞争者不仅是造反者,更是游牧入侵者,在一个大帝国强化控制力是有限的,相信很多已达到极限 //@茶博士未遂:你提到集权政府3项职能:a)镇压造反、b)委托文官系统治民获取收入、c)控制文官系统。b的专业化和c未必矛盾(如董事不反对管理层专业化)关键还是a弱导致皇帝产权不牢。但是为何策略不是加强a而是削弱b呢?加强b对加强a也有帮助呀。汉朝武功不弱。

    [回复]

    辉格 回复:

    如下两个事实支持了我的观点:1)生员被禁止担任书吏,即,对于读书人,担任书吏的前提是放弃科举前途;2)衙役中最具专业性的几种岗位,快班、捕手、仵作和弓兵,皆被列入贱籍,与科举仕途绝缘,相反,民状、库丁和斗级等非专业性岗位则由良民充任。

    [回复]

    辉格 回复:

    尽管从情理和效率上讲,生员比其他人更能胜任文牍工作,兼职书吏本可成为贫穷落榜生员的恰当出路,而且仕途前景和功名身份本可以对书吏的贪渎行为构成一种约束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似乎也是个证据:雍正曾一度让各省督抚推荐辖内杰出幕友,以从中遴选官员,该政策若施行起来,将是一项极大的改革,而实际上它似乎遭遇了普遍抵制和冷遇,很快不了了之,期间只有一位叫沈金门的幕友被举荐做了个八品县丞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我认为是不同的理由,贱籍中恐怕只有乐府是文化偏见,手工业应该是出于控制和垄断的目的 //@茶博士未遂:好象做陶瓷等一些手工业从业者在清朝前期也是贱籍。他们的专业化显然不会损害皇权或在政治上便宜其潜在取代者。照你的说法,他们与捕快、仵作之成为贱籍不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回复]

  4. 辉格 @ 2011-09-04, 17:11

    #4#晚清宁波各行会提供的服务从70天免费仓储、过磅、计量标准、公证、履约监督、会务,到庙宇、公墓、慈善、联谊,等等,但费率只有纯收入的千分之一到八,这要是让政府来做,怎么也得毛收入的5%吧?

    [回复]

  5. 辉格 @ 2011-09-04, 17:11

    #5#在田赋已由实物税全面改为货币税之后,却独独保留了效率低下、祸害无穷的漕粮制度,有点难以理解,为把一斗米运到北京,税户付出的代价少则3、4倍,多则8、9倍,照说清廷在革除弊政上还是一直在尝试的(虽然效果常常可疑甚至相反),可这个看起来最容易革除的弊政却始终留着不动,难道是舍不得粮价波动的那点小损失?甚至对该弊政的讽议似乎也远少于对其他弊政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是有点像,不过清廷的风格与土蚣还不一样,至少像雍正这种人,是不会忌惮丢了饭碗的漕帮造反的,毕竟他还不会把漕运寄生虫像计生委那样视为体制内爱虫吧 //@周克成:就像今天的计划生育。

    [回复]

    辉格 回复:

    比如那时候成千上万的斥退衙役书吏的事情,还是间或会有的,尽管治不了本

    [回复]

  6. 辉格 @ 2011-09-04, 17:11

    #6#永佃制和田骨/田皮的分化看来是税负不确定性所促成的一种产权创新,同一块田,由不同人持有,税收负担是不一样的,在缙绅手里不用交丁税(丁税其实早已不是人头税,而是土地税的一部分了),即便摊丁入亩之后,缙绅有能力抵制绝大部分陋规和勒索,而庶民则不行

    [回复]

    辉格 回复:

    并且其中的差异是高度个人化和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必定会成为产权流动的障碍,而田骨/田皮之分可以克服这一障碍,它把税负不确定性留在了田骨上,让缙绅持有田骨而谋取低税率,而让田皮获得高流动性,进而实现资本化。

    [回复]

    辉格 回复:

    缙绅庶民的税负差异,很好的体现在缙绅“包揽钱粮”这一屡禁不绝的现象之中,通过为庶民包揽纳税事宜,他们可以从税负差异中赚取“身份地位租金”,但这么做是非法的,有很大风险,相比之下,田骨租金性质相同,但安全的多

    [回复]

    辉格 回复:

    这一思路让我将下列几个现象串起来了:1)永佃制盛行于江南;2)江南缙绅势力强大,原因是科举功夫了得,翰林/进士一抓一大把,举人/秀才更是无数;3)江南自耕农比例远低于其他大区(对此以前见到的解释都是其他思路,如官府没收的官田多,做官经商发财的多,因而土地兼并严重,等),但假如将田皮拥有者计入自耕,该比例大概会提高不少;4)江南士绅在包揽词讼、钱粮和漕粮方面,都特别起劲,影响也大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