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83: 素质教育还须治本

素质教育还须治本
辉格
2009年2月11日

近日,教育部在一份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中,就高中是否应取消文理分科征求公众意见,引发了一场广泛讨论。多年来,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提倡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育部门曾经发布了众多的规定、禁令和指导意见。这些举措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恐怕连各级教育主管们也不甚乐观,因而在推出新措施之前,似乎也变得更加谨慎和低调。

学生负担异常沉重、极端偏执的应试教育、知识结构的狭窄和缺陷、教育结果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于教育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都只是十分表明的现象,是症状而非病根。教育改革如果不着重于查明和根除病因,而仅靠行政命令去压制症状,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很可能加重症状。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如果不同时消除高考和高校录取中的分科,不先减轻应试压力,结果要么因不严格执行而流于形式(可以预料学校会以各种变相分科的手段来敷衍),要么因严格执行而更加重学生负担。

类似的困境日本也曾面临过,看看他们的历史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日本社会深受封建传统影响,家族、世交、门派、出身等社会关系对于个人前途通常是决定性的,这诸多关系中,大学的校友、同学和师生关系是其中重要一项,尤其对于那些打算在政界和企业界有所发展的年轻人,进入东京大学等少数名校几乎是不可缺的门票;于是,考头等高中、进名校,不容置疑的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所有事情都服从于它,其应试教育的偏执程度不亚于中国。

同样,日本教育部门那些曾留学欧美、接受了西方教育理念的主管们,也希望改变这一状况,他们推出了许多减轻学生负担和提倡全面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执行得很好,学校几乎不留作业,体育和文艺活动比例很高,老师也不会用奥数题目为难学生。改革成功了,不是吗?事实上,学生苦不堪言。学校的确改变了应试教育,但应试的前提和动机没变,所以,家长们现在不得不额外掏钱让孩子去私人夜校补习,常常要补到九、十点钟,因为应考名校所需的高强度训练,在公立学校已经得不到了。

情景何其相似,差别仅在于我们的行政系统不如日本的高效,所以应试补习多半还留在学校进行。尽管封建传统早已被清除,但我们有千年科举史,数百年的八股史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史;无论是封建系统、集权帝国的层级官僚系统,还是计划体制,只要个人发展上进(各种形式的成功)的可能途径是僵硬不变的,那么,社会的评价、准入和地位提升系统便不可避免地八股化,而整个教育体系也就被引导成为应试训练场。

改变这一切,需要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人发展途径的多元化,也需要教育体系做出彻底改变来适应这种多元化。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禀赋、特长、偏好和成长环境,如果他们和他们的家长可以按各自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当的教育,来发展他们的潜力和特长,他们便会循着比较优势原理,在社会分工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这样,他们就不会一窝蜂的去挤那条独木桥,也不必冒着心智偏狭和人格扭曲的风险把孩子送进应考集中营。

正是自由市场制度,为这种人尽其才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最佳环境,分立产权和市场交易所造就的分工合作网络瓦解了独木桥;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成功的途径已大大扩展,商人、小贩、推销员、球员、歌手、厨师、养猪户,甚至一流的捏脚师傅,都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造辉煌成绩;社会评价体系虽有所滞后,但也在慢慢改变;唯独教育体系,几乎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越来越显出其与市场经济的格格不入。多元化办学几无进展,家长对学校的选择仍被户籍制度和公校体制紧紧束缚,而大学仍处于教育部的集中统一管理之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自主权,更没有自主选择招生方式和标准的权利。

教育作为一个产业,供应者是学校,需求者是学生、家长和(间接地)雇主,供需关系理应在各方自主选择权利得到落实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得到协调,而教育部门的集中管理,无论用意何等善良、理念何等先进,都只会压制多元发展,而制造出八股化的独木桥,多年来教育改革的无效已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标签: | |
474

素质教育还须治本
辉格
2009年2月11日

近日,教育部在一份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中,就高中是否应取消文理分科征求公众意见,引发了一场广泛讨论。多年来,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提倡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育部门曾经发布了众多的规定、禁令和指导意见。这些举措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恐怕连各级教育主管们也不甚乐观,因而在推出新措施之前,似乎也变得更加谨慎和低调。

学生负担异常沉重、极端偏执的应试教育、知识结构的狭窄和缺陷、教育结果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于教育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都只是十分表明的现象,是症状而非病根。教育改革如果不着重于查明和根除病因,而仅靠行政命令去压制症状,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很可能加重症状。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如果不同时消除高考和高校录取中的分科,不先减轻应试压力,结果要么因不严格执行而流于形式(可以预料学校会以各种变相分科的手段来敷衍),要么因严格执行而更加重学生负担。

类似的困境日本也曾面临过,看看他们的历史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日本社会深受封建传统影响,家族、世交、门派、出身等社会关系对于个人前途通常是决定性的,这诸多关系中,大学的校友、同学和师生关系是其中重要一项,尤其对于那些打算在政界和企业界有所发展的年轻人,进入东京大学等少数名校几乎是不可缺的门票;于是,考头等高中、进名校,不容置疑的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所有事情都服从于它,其应试教育的偏执程度不亚于中国。

同样,日本教育部门那些曾留学欧美、接受了西方教育理念的主管们,也希望改变这一状况,他们推出了许多减轻学生负担和提倡全面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执行得很好,学校几乎不留作业,体育和文艺活动比例很高,老师也不会用奥数题目为难学生。改革成功了,不是吗?事实上,学生苦不堪言。学校的确改变了应试教育,但应试的前提和动机没变,所以,家长们现在不得不额外掏钱让孩子去私人夜校补习,常常要补到九、十点钟,因为应考名校所需的高强度训练,在公立学校已经得不到了。

情景何其相似,差别仅在于我们的行政系统不如日本的高效,所以应试补习多半还留在学校进行。尽管封建传统早已被清除,但我们有千年科举史,数百年的八股史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史;无论是封建系统、集权帝国的层级官僚系统,还是计划体制,只要个人发展上进(各种形式的成功)的可能途径是僵硬不变的,那么,社会的评价、准入和地位提升系统便不可避免地八股化,而整个教育体系也就被引导成为应试训练场。

改变这一切,需要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人发展途径的多元化,也需要教育体系做出彻底改变来适应这种多元化。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禀赋、特长、偏好和成长环境,如果他们和他们的家长可以按各自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当的教育,来发展他们的潜力和特长,他们便会循着比较优势原理,在社会分工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这样,他们就不会一窝蜂的去挤那条独木桥,也不必冒着心智偏狭和人格扭曲的风险把孩子送进应考集中营。

正是自由市场制度,为这种人尽其才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最佳环境,分立产权和市场交易所造就的分工合作网络瓦解了独木桥;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成功的途径已大大扩展,商人、小贩、推销员、球员、歌手、厨师、养猪户,甚至一流的捏脚师傅,都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造辉煌成绩;社会评价体系虽有所滞后,但也在慢慢改变;唯独教育体系,几乎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越来越显出其与市场经济的格格不入。多元化办学几无进展,家长对学校的选择仍被户籍制度和公校体制紧紧束缚,而大学仍处于教育部的集中统一管理之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自主权,更没有自主选择招生方式和标准的权利。

教育作为一个产业,供应者是学校,需求者是学生、家长和(间接地)雇主,供需关系理应在各方自主选择权利得到落实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得到协调,而教育部门的集中管理,无论用意何等善良、理念何等先进,都只会压制多元发展,而制造出八股化的独木桥,多年来教育改革的无效已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