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X5:为什么资本家会反对资本主义?

(按:本文中有些句子容易被误解和歪曲,请注意我的措辞,稍有改动或增添,意思可能大不一样)

为什么资本家会反对资本主义?
辉格
2012年3月7日

关于市场制度的种种争议中,一个有趣的场景是,许多坐在书斋里的经济学家都在不遗余力的为市场制度辩护,反倒是不少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依靠市场取得了巨大个人成就的资本家,却常常从整体和根本上(而不只是某些细节上)指责和攻击市场制度。

比如最近,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这位管理着全球最大基金之一GMO的大资本家,在其致投资者的信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内在的自我毁灭倾向,因而必须由政府干预来预防和矫正,否则危机和崩溃难以避免;这种说法并不新鲜,不过是马克思观点的凯恩斯版本,多年来,末日博士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投机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都在不断宣扬这些观点。

对于反对市场制度,尤其是反对现有货币、资本和金融制度的人来说,大资本家们的言论是个有力的佐证:连市场制度的顶级参与者都说它不好,还能有假?难道书斋里的经济学家比他们更了解真相?确实,这种说法看上去很诱人,但假如我们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这种说服力只是直觉上的,而直觉并不总是靠得住的。

特别是在社会和市场这样的复杂系统上,特别是在制度这样的复杂问题上,个体经验和直觉多半靠不住,即便是参与范围最广泛、经验最丰富的参与者;在类似的复杂系统中,个体的成功经历充其量只能证明,他在如何取得个人成功上可能拥有一些正确的知识,而丝毫不能证明他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原理拥有任何可靠的知识。

这一点即便在不那么复杂的系统中同样成立,比如一个顶级球员未必是个好教练,更未必是个合格的足联规则委员会主席,这三者所需要的恰当知识,不在同一层次上;然而在公众的讨论和评价氛围中,却总是有一种以个人成就为取信标准的倾向,该倾向不仅存在于公共话题中,在关于职业、经营、投资、修养、乃至价值观的种种话题中,都可见到它的影子,其最集中表现,便是近年来日益兴旺的成功学。

成功学的基本假定是:每项成功经历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探索和学习;如果“有价值的东西”仅仅是指有助于获得成功的经验或启示,那自然没问题,可实际上,许多人将之等同于“关于世界的正确知识”,那就错了;首先,成功不必以拥有正确知识为前提,其次也更重要的是:许多成功的必要前提恰恰是拥有错误的知识!

最简单的例子是彩票,许多热衷于买彩票的人,其热情都来自对中奖概率的错误知识,错误的认为按某种方法选择号码会提高自己的中奖率,进而认为自己的预期收益率高于零,而拥有正确知识的人,预期收益率总是负的,因为总奖额总是小于销售额,所以对于后者,仅当其风险偏好很高时,才会买彩票,这样,在全部中奖者中,拥有错误知识者的比例,必定高于普遍水平。

彩票只是个极端案例,但其所揭示的原理适用于许多高风险行业,在这些行业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者,更可能是那些对许多风险十分无知的人,越是辉煌而不可思议的成功,所对应的风险无知者比例越高,英特尔前总裁格鲁夫(Andrew Grove)的名言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当然,风险无知在成就极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让大批人获得了负收益,所以尽管前者在传播学上具有压倒性的影响,但至少对于客观的探究者,用统计手段还是可以识别出错误知识的负面价值的,这没错,然而,还有另一类错误知识,它对成功的正面影响甚至在整体上都不会消除,因而其正确性完全不能用成功来衡量。

比如,我错误的认为,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全知的上帝看到,而他会因我的恶行而惩罚我的子孙,于是我小心谨守道德规范,善待邻居,从不欺诈客户,并因此而成为一名信誉卓著的成功商人;显然,上述错误知识在我的成功中起了关键作用,但它仍是错误的,并且这一错误不可能从对成败的观察与统计中被识别出来。

实际上,从成功这样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人们有充分的理由保留某些错误知识,这是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许多情况下,从正确知识得出有利行动的逻辑链无法在此认知局限之内建立,因为该逻辑链所涉及的知识极度庞大,个人难以获得,或其中逻辑结构高度复杂,人脑难以处理,此时,假如一个简单却错误的知识能以简洁的多的逻辑链导出同样的有利行动,它就是“值得”被保留的。

当然,这个“值得”是基于个体功利性,而当我们以求真的姿态来考察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试图回答市场制度是否具有内在自我毁灭倾向之类的问题时,这些对个体成功有利的知识,假如已被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证明是错误的,自然要加以摈弃,不能仅仅因为它出自成功人士之口便甘之如饴。

 

相关文章

标签: | | |
3371
(按:本文中有些句子容易被误解和歪曲,请注意我的措辞,稍有改动或增添,意思可能大不一样) 为什么资本家会反对资本主义? 辉格 2012年3月7日 关于市场制度的种种争议中,一个有趣的场景是,许多坐在书斋里的经济学家都在不遗余力的为市场制度辩护,反倒是不少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依靠市场取得了巨大个人成就的资本家,却常常从整体和根本上(而不只是某些细节上)指责和攻击市场制度。 比如最近,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这位管理着全球最大基金之一[[GMO]]的大资本家,在其致投资者的信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内在的自我毁灭倾向,因而必须由政府干预来预防和矫正,否则危机和崩溃难以避免;这种说法并不新鲜,不过是马克思观点的凯恩斯版本,多年来,末日博士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投机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都在不断宣扬这些观点。 对于反对市场制度,尤其是反对现有货币、资本和金融制度的人来说,大资本家们的言论是个有力的佐证:连市场制度的顶级参与者都说它不好,还能有假?难道书斋里的经济学家比他们更了解真相?确实,这种说法看上去很诱人,但假如我们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这种说服力只是直觉上的,而直觉并不总是靠得住的。 特别是在社会和市场这样的复杂系统上,特别是在制度这样的复杂问题上,个体经验和直觉多半靠不住,即便是参与范围最广泛、经验最丰富的参与者;在类似的复杂系统中,个体的成功经历充其量只能证明,他在如何取得个人成功上可能拥有一些正确的知识,而丝毫不能证明他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原理拥有任何可靠的知识。 这一点即便在不那么复杂的系统中同样成立,比如一个顶级球员未必是个好教练,更未必是个合格的足联规则委员会主席,这三者所需要的恰当知识,不在同一层次上;然而在公众的讨论和评价氛围中,却总是有一种以个人成就为取信标准的倾向,该倾向不仅存在于公共话题中,在关于职业、经营、投资、修养、乃至价值观的种种话题中,都可见到它的影子,其最集中表现,便是近年来日益兴旺的成功学。 成功学的基本假定是:每项成功经历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探索和学习;如果“有价值的东西”仅仅是指有助于获得成功的经验或启示,那自然没问题,可实际上,许多人将之等同于“关于世界的正确知识”,那就错了;首先,成功不必以拥有正确知识为前提,其次也更重要的是:许多成功的必要前提恰恰是拥有错误的知识! 最简单的例子是彩票,许多热衷于买彩票的人,其热情都来自对中奖概率的错误知识,错误的认为按某种方法选择号码会提高自己的中奖率,进而认为自己的预期收益率高于零,而拥有正确知识的人,预期收益率总是负的,因为总奖额总是小于销售额,所以对于后者,仅当其风险偏好很高时,才会买彩票,这样,在全部中奖者中,拥有错误知识者的比例,必定高于普遍水平。 彩票只是个极端案例,但其所揭示的原理适用于许多高风险行业,在这些行业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者,更可能是那些对许多风险十分无知的人,越是辉煌而不可思议的成功,所对应的风险无知者比例越高,英特尔前总裁格鲁夫([[Andrew Grove]])的名言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当然,风险无知在成就极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让大批人获得了负收益,所以尽管前者在传播学上具有压倒性的影响,但至少对于客观的探究者,用统计手段还是可以识别出错误知识的负面价值的,这没错,然而,还有另一类错误知识,它对成功的正面影响甚至在整体上都不会消除,因而其正确性完全不能用成功来衡量。 比如,我错误的认为,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全知的上帝看到,而他会因我的恶行而惩罚我的子孙,于是我小心谨守道德规范,善待邻居,从不欺诈客户,并因此而成为一名信誉卓著的成功商人;显然,上述错误知识在我的成功中起了关键作用,但它仍是错误的,并且这一错误不可能从对成败的观察与统计中被识别出来。 实际上,从成功这样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人们有充分的理由保留某些错误知识,这是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许多情况下,从正确知识得出有利行动的逻辑链无法在此认知局限之内建立,因为该逻辑链所涉及的知识极度庞大,个人难以获得,或其中逻辑结构高度复杂,人脑难以处理,此时,假如一个简单却错误的知识能以简洁的多的逻辑链导出同样的有利行动,它就是“值得”被保留的。 当然,这个“值得”是基于个体功利性,而当我们以求真的姿态来考察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试图回答市场制度是否具有内在自我毁灭倾向之类的问题时,这些对个体成功有利的知识,假如已被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证明是错误的,自然要加以摈弃,不能仅仅因为它出自成功人士之口便甘之如饴。  


已有16条评论

  1. fg @ 2012-03-08, 16:11

    这篇饭文太牛了!
    为我之前思索的“错误的知识在某个时期也是有用的,并且能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提供了完美的解释。

    这样看来,“求真”和“求有用”是两类不同的人。

    [回复]

    fg 回复:

    今天发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博客。然后就想着去搜索李子勋的博客看看,结果发现李离婚了!
    从李过去的一些资料看,他对婚姻情感关系上有很多有益的心理学方法,但为什么自己的婚姻却无法挽救?
    有人说,医生也是人,也会生病死亡,会离婚不奇怪。
    但这没有解释力。
    辉总这篇饭文,给我一个启发,人可以分成三种,求真、求善、求美。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说得就是求真的人。比如很多推动了科学大进步的人,即使他们信神,但神与真理相矛盾的时候,他们会求真之心选择真理。他们求真的主要动机来自与兴趣,次要的才是那些现实的利益。这种人会时常认错,然后修正自己比较容易。辉总应该是这类人。哈哈,我发现我也是。
    信仰上帝的人,还有饭文中的那些成功者,基本上是属于求善的。何谓善,就是有用,比如林书豪,他在把自己完全交给上帝的那一刻,结果打球就能有如神助,他也能把困难挫折失败这些从心理上放下。因为信仰上帝确实起到了不信仰所没有的作用,这就更加正反馈了这种信仰。
    求美的主体,比如各种粉丝、被传销洗脑者、狂热宗教信徒。凡是关于偶像正面的信息,会被他们认为是美的,是能够得到他们认可的;而负面的信息,则是敌人的谣言,根本是不真实的。
    然后,这三种人,如果不是同一类,在婚姻情感中如果出现了矛盾,因为大家认知的基础和方法论都是不同的,所以容易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
    估计李子勋离婚的原因就是这种。
    地球还真是个危险的地方:)

    [回复]

    辉格 回复:

    我倒倾向于这么分:主流和非主流,主流是侧重功利性的(这个不包含庸俗的意思,因为功利也分高端低端,俗和雅),非主流则不太功利,而在与己无关的东西上比较较真比较“邪乎”,而按较真对象的不同,又分为唯真主义和唯美主义,等等;当然,功利、求真、求美,这些倾向人人都有,只是认真程度很不同。

    另外,我觉得信仰不在这个划分维度上,信仰热烈诚恳者,有些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不是,后者也是非主流。

    [回复]

  2. zaeneas @ 2012-03-08, 18:52

    比如,我错误的认为,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全知的上帝看到,而他会因我的恶行而惩罚我的子孙,于是我小心谨守道德规范,善待邻居,从不欺诈客户,并因此而成为一名信誉卓著的成功商人;显然,上述错误知识在我的成功中起了关键作用,但它仍是错误的,并且这一错误不可能从对成败的观察与统计中被识别出来。

    错误是被上帝看到还是做个好人于是成为了成功的商人?

    [回复]

    辉格 回复:

    都不是,错误的是“认为”,认为“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全知的上帝看到,而他会因我的恶行而惩罚我的子孙”

    [回复]

  3. 电名 @ 2012-03-09, 09:42

    无知者无畏

    [回复]

  4. gaohan_cn @ 2012-03-10, 03:01

    ….在许多情况下,从正确知识得出有利行动的逻辑链无法在此认知局限之内建立,因为该逻辑链所涉及的知识极度庞大,个人难以获得,或其中逻辑结构高度复杂,人脑难以处理,此时,假如一个简单却错误的知识能以简洁的多的逻辑链导出同样的有利行动…….
    ==============================
    成功有时就是这么幸运,但如果不成功就是不成功者的不幸了,唉。。

    [回复]

    辉格 回复:

    你又来装林黛玉了,唉

    [回复]

  5. 盲见 @ 2012-03-13, 10:57

    辉总这篇说服力不强啊,我比较倾向于另一种解释:即,使得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那些要素,在他获得成就后,未必仍然对他有利,而相反可能更有利于后来者,潜在的竞争者,此时,他可能会更倾向于能够建立壁垒,维护自身成就的那些制度。如一个运动员在20多岁时脱颖而出,到了30多岁后,他就可能更倾向于宣传对年纪大的人有利,对已经获得成功的人有利的规则。如金融家要求政府救助,宇通公司助推“校车国家标准”,香港大亨们敛财有术的土地专营制,此类例子举之不尽。毕竟,自由市场或许对很多人有利,但他唯一不能承诺的就是永久的成功或失败,权力却可以。

    [回复]

    辉格 回复:

    嗯,这个很有启发,不过我是在谈论另一个问题,两者针对的东西不一样,我试图说明导出成功行为的可能是错误知识,而你说的是,已经成功者的主张未必是好主张,对于其他人未必是有利或明智的。

    [回复]

    ee21 回复:

    盲见这个看法感觉更接近真相,其实企业家成功因素类型非常多样性,不见得能得出某种固定的心理特征

    [回复]

    辉格 回复:

    我有“得出某种固定的心理特征”吗?

    [回复]

  6. 辉格 @ 2012-11-01, 03:36

    @whigzhou: 限于篇幅,写的很不过瘾,补充几句。本文提出了一个认识论问题:系统级知识能否从个体经验获得,或从传播机制中涌现?我的回答是:往往不能,并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权当引子,尚待深入

    @whigzhou: 这个“往往不能”意味着,在系统级知识上,由个人经验和流行观念所构成的朴素科学是靠不住的,所以才需要科学方法论

    [回复]

  7. 海德沙龙(HeadSalon) » Blog Archive » [微言]个体经验与系统级知识 @ 2012-11-01, 03:46

    […] 相关文章[微言]编程与知识饭文#X5:为什么资本家会反对资本主义?[微言]宿命论与鲁棒性[微言]抽象与耦合[微言]电视与巫术罗斯巴德批判#20:滑回自然主义罗斯巴德批判#5:就你科学,就你客观罗斯巴德批判#4:虚构的进步,分裂的本质罗斯巴德批判#3:理性?谁的理性?罗斯巴德批判#2:自然法与“人的本质” […]

  8. szgz @ 2012-11-02, 16:50

    这篇文章我转到g+上去了

    [回复]

  9. gnaggnoyil @ 2014-01-08, 21:41

    終於讓人明白求真的意義是什麽了.至少可以理直氣壯地裝逼了.

    [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