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地质〉标签的文章(1)

哀文#3:地震预警机制有待探索

(按:我对地震预测可能性的低评价,并不暗示:1)没有人会正确预测地震;2)这种预测是缺乏事实和论证的胡猜;我仅仅认为:这种预测的可信度尚不足以突破预警和动员所需达到的政治阈值)

地震预警机制有待探索
辉格
2008年5月18日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有些人抱怨地震局没有作出预警,一些传闻也声称震前曾有多种前兆。这样的指责是不公正的,事实上,人类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对地震作出准确可靠的预报。历史上唯一一次得到公认的成功预报是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但那次成功是因为大震前25小时起当地发生了一(more...)

标签: | | |
404

(按:我对地震预测可能性的低评价,并不暗示:1)没有人会正确预测地震;2)这种预测是缺乏事实和论证的胡猜;我仅仅认为:这种预测的可信度尚不足以突破预警和动员所需达到的政治阈值)

地震预警机制有待探索
辉格
2008年5月18日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有些人抱怨地震局没有作出预警,一些传闻也声称震前曾有多种前兆。这样的指责是不公正的,事实上,人类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对地震作出准确可靠的预报。历史上唯一一次得到公认的成功预报是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但那次成功是因为大震前25小时起当地发生了一连串频次渐增的3级小震,从而引起警觉。这只能算是侥幸。实际上,目前的地震监测网只是情报和研究机构,而非预警机构,不应对其过多苛求。

地震之所以难以预测,是因为地震研究所依据的现代地球科学还非常年轻,尽管发展很快,但远未成熟。虽然魏格纳早在1915年就发表了他的大陆漂移说,但由于缺乏动力学基础,遭到普遍冷遇和嘲笑。直到1960年代地磁研究引发地学革命,大陆漂移说在新的地幔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被重建,1972年国际科学联合会“上地幔计划”(UMP)的研究报告发表,现代地学才最终得以确立。此后数十年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为人们揭示了许多地球构造和运动原理,但远非完整,还有大量未知领域有待探索。

和气候研究一样,地震研究所需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极为庞大,其所需的高性能计算能力直到最近几年才勉强开始具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近年刚启动的大规模研究计划——地震灾害计划(EHP)仍然只能谦逊的将重点放在提高认识、及时反应、准确评估等目标上,提高预测能力还只是次级目标,即便如此,该计划也只能把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地震多发带。

那么,对于地震预测,我们是不是完全无事可做呢?如果把预警理解为在震与不震之间做出确然的二值判断,并以此为据公告社会和启动应急机制,那么,以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我们的确无事可做。事实上,虽然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地震监测网,但除了海洋地震引发的海啸(因为有较长的延迟)之外,各国极少根据地震预测启动应急机制。原因是,虽然有些预测事后被证明是对的,但在统计上,这些预测的可信度都不高,远没有高到足以说服行政当局愿意承受可能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因此,任何这样的预测都不可能通过多层次行政程序的过滤而转变为决策。

但是,预测不必是确然的二值判断,也可以是对概率分布的盖然判断,即针对各种可能结果分别给出一个发生概率。在经济走势、商品行情、选举等确定性低、预测难度大的领域,盖然性预测越来越流行,几乎已成范例。USGS正是这么做的,USGS利用其掌握的有限知识,建立预测模型,算出每个地点未来24小时内发生各级地震的概率,然后用不同颜色代表概率值并投影到地图上,获得一组概率分布图。在USGS官方网站上,民众可以实时查看他所关心地区的地震概率分布,并自行决定该如何行动。

无疑,USGS的预测并不十分可信,但这已经是当前知识水平下所能得到的最佳信息了,何不与民众分享呢?盖然性预测的好处是,因为预测信息是实时连续发布的,民众不会被一个突然宣布的消息震惊,减少了发生恐慌和过度反应的可能性;其次,如何行动的决策由民众自己做出,降低了预测不准所带来的公众不满和政治风险。

随着地学研究的进展和技术手段的提高,相信未来对地震的理解和预测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地震预测虽然困难,但只要抱持谦逊和审慎的态度,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USGS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我国相关机构借鉴,在未来探索出适合我国条件的地震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