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瘟疫〉标签的文章(8)
【2022-01-12】
又想了想口罩的事情,早先我认为,
1)口罩若是戴得合适,大概能挡掉一部分病毒,
2)而挡掉一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感染后果的严重性跟剂量很有关系,对于健康人,很低剂量的感染可能还是好事,相当于接种,
3)虽然口罩有这个好处,但强制戴口罩的规定没啥鸟用,因为强制出来的戴,都是很敷衍的,往往选型糟糕,密封不足,重复使用,
刚才又想了一下,感觉这种敷衍的戴法不仅没用,还可能有害,我怀疑不少人是因为被逼着戴口罩而染上的,
(more...)
8984
【2022-01-12】
又想了想口罩的事情,早先我认为,
1)口罩若是戴得合适,大概能挡掉一部分病毒,
2)而挡掉一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感染后果的严重性跟剂量很有关系,对于健康人,很低剂量的感染可能还是好事,相当于接种,
3)虽然口罩有这个好处,但强制戴口罩的规定没啥鸟用,因为强制出来的戴,都是很敷衍的,往往选型糟糕,密封不足,重复使用,
刚才又想了一下,感觉这种敷衍的戴法不仅没用,还可能有害,我怀疑不少人是因为被逼着戴口罩而染上的,
因为人呼出的气里有很多水分,戴口罩时间略长,就在口鼻部营造了一个局部潮湿环境(透气性再好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点),本来病毒离开宿主身体后很快会降解,而干燥是加速降解的因素之一,不合适的口罩一方面没挡住多少,同时却延长了没挡住部分的存活时间,总效果可能是负的,
一个猜测,不一定错,
辉格
@ 2022-01-11 19:06
阅读(7,242)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2-01-11】
Omicron 真是福音,让严防策略一下子变得完全没意义了,再愚钝的人也该明白过来了,
当然,一部足够强大的宣传机器大可以把毫无意义的事情继续渲染的意义十足,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8981
【2022-01-11】
Omicron 真是福音,让严防策略一下子变得完全没意义了,再愚钝的人也该明白过来了,
当然,一部足够强大的宣传机器大可以把毫无意义的事情继续渲染的意义十足,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2021-12-11】
当疫苗接种率达到某个临界值(比如70%)之后,放任新变种尽可能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才是最佳策略,因为对于已经接种或者感染过早期变种的人来说,接触新变种差不多相当于打加强针,少数可能会有点症状,但一般死不了,所以放任新变种传播差不多就相当于最大限度普及加强针,而同时社会/经济成本最低,
【2022-01-06】
@whigzhou: 澳洲总算走上正确道路了,最近每天六七万 cases 也没慌
@德国骨科教授:你怎么知道大规模的人群传播不会增加新变种产生(more...)
8937
【2021-12-11】
当疫苗接种率达到某个临界值(比如70%)之后,放任新变种尽可能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才是最佳策略,因为对于已经接种或者感染过早期变种的人来说,接触新变种差不多相当于打加强针,少数可能会有点症状,但一般死不了,所以放任新变种传播差不多就相当于最大限度普及加强针,而同时社会/经济成本最低,
【2022-01-06】
@whigzhou: 澳洲总算走上正确道路了,最近每天六七万 cases 也没慌
@德国骨科教授:你怎么知道大规模的人群传播不会增加新变种产生几率?第二,轻症不代表没有后遗症,例如失去味觉嗅觉
@whigzhou: 这世上没法知道的事情多了,你怎么知道今晚不会有一块陨石刚好砸在你打算躺的那一平米地方?所以还是别活了,死人最*反脆弱*了
@tertio:我只是不同意“总算”这个说法,先如何再如何,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间点来切换的,在我看来,澳新先清零再等普及疫苗后放开,尤其是借助新变种带来的机会,是一个整体代价比较低的策略
@whigzhou: 我仍然认为拉平曲线策略是最好的,同时也承认疫苗即时出现提高了清零策略的说服力,但这是意外侥幸
@whigzhou: 回想2020年中的时候,支持清零的人里,有多少相信疫苗在当年就能上市的?而且是90%以上的防护率?按常规经验,清零策略将意味着锁国五年以上
辉格
@ 2022-01-04 20:28
阅读(4,433)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2-01-04】
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
设想一位CDC的员工甲,整日里闲得无聊,某天突然头脑发热,要找点事情做做,于是做了这么件事情:他翻出CDC统计的前一百大死因,然后从排名25-50之间的那些里随机挑了一个,之所以选择这个区间,是因为它们足够常见,但又没常见到已经让人麻木,
接着,他写了个小程序,从CDC从各地医院获得的数据中,统计出每日各州被确诊该病的人数,和因此而住院及死亡的人数,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动态的,每天刷新,曲线弄的很漂亮,于是甲挺得意,拿去给领导看,领导说不错啊,允许你把它发布在CDC官网上,
巧的是,甲有个铁哥(more...)
标签:传播 | 媒体 | 政治 | 疾病 | 瘟疫 | 社会
8969
【2022-01-04】
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
设想一位CDC的员工甲,整日里闲得无聊,某天突然头脑发热,要找点事情做做,于是做了这么件事情:他翻出CDC统计的前一百大死因,然后从排名25-50之间的那些里随机挑了一个,之所以选择这个区间,是因为它们足够常见,但又没常见到已经让人麻木,
接着,他写了个小程序,从CDC从各地医院获得的数据中,统计出每日各州被确诊该病的人数,和因此而住院及死亡的人数,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动态的,每天刷新,曲线弄的很漂亮,于是甲挺得意,拿去给领导看,领导说不错啊,允许你把它发布在CDC官网上,
巧的是,甲有个铁哥们是CNN记者乙,于是就拿去跟他显摆,乙一看挺有意思啊,就在CNN节目里报道了,官网上转载了,
结果,报道爆款了,乙也被领导表扬了,于是大为振作,把这弄成了固定栏目,
栏目火了,7/24不停顿实时刷新,
好几位州长夫人都看到了,在枕头边跟老公嘀咕了,
州长们坐不住了,曲线好看的都赶紧去电视上吹牛了,不好看的都在电话里使劲操州卫生主管去了,
每天三五个十几个的往太平间送,几天前还都生龙活虎的,这谁受得住啊,看看那位可爱的小天使,你们就眼睁睁看着让她去死?
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小病种,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突然火了,
火了自然就不差钱了,不惜一切代价了,
与该病有关的医疗机构、医学专家、研究者、制药商,全都眼冒金星了,我他妈窝囊大半辈子这下总算机会来了,扬眉吐气了,
一只疾病界的大熊猫诞生了,
辉格
@ 2021-12-23 20:53
阅读(3,189)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12-23】
维州在过去一年多净流失了四万多人,多数去了昆士兰,琢磨了一下其中缘故,发现昆士兰对于澳洲其他部分的人,就像佛罗里达对新英格兰人,是个过冬和退休的地方,很多有点钱(未必很富)的人都在那里有套房子,每年去住一阵,而从去年开始,这种度假居住突然就长期化了,甚至永久化了,特别是那些可以远程工作的人,发现回去没啥好处,不如把墨尔本或悉尼的房子卖掉,拿到笔钱,可以大大改善生活,而同时,loc(more...)
8954
【2021-12-23】
维州在过去一年多净流失了四万多人,多数去了昆士兰,琢磨了一下其中缘故,发现昆士兰对于澳洲其他部分的人,就像佛罗里达对新英格兰人,是个过冬和退休的地方,很多有点钱(未必很富)的人都在那里有套房子,每年去住一阵,而从去年开始,这种度假居住突然就长期化了,甚至永久化了,特别是那些可以远程工作的人,发现回去没啥好处,不如把墨尔本或悉尼的房子卖掉,拿到笔钱,可以大大改善生活,而同时,lockdown 也大幅削弱了大城市在消费娱乐方面的吸引力,类似的事情显然也发生在纽约和佛罗里达之间,
辉格
@ 2021-11-04 20:14
阅读(3,747)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11-04】
这次瘟疫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各国掌权者大多以为是在相互比拼对抗瘟疫的能力,可实际上,比的是给自己挖坑的本事,以及最后谁能及时从坑里爬出来的觉悟
8893
【2021-11-04】
这次瘟疫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各国掌权者大多以为是在相互比拼对抗瘟疫的能力,可实际上,比的是给自己挖坑的本事,以及最后谁能及时从坑里爬出来的觉悟
辉格
@ 2021-05-20 16:58
阅读(1,632)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5-20】
上周去把疫苗打了,被告知第二针安排在12周之后,这个间隔好像是英国打法的间隔上限,看来澳洲执行了最大限度的广度优先策略,不错,
我去打针的地方是本市赛马场里搭的一个临时大棚,其实那地方有足够的室内空间,不知为何还要搭棚子,或许是因为棚子是统一设计的,已经考虑了所有医学标准,因而免除了逐个认证的麻烦,
无需预约,也没排队,到了就打,观察15分钟走人,其间看到二三十个来打的人,勉强让那地方看起来没那么空荡荡,但产能利用率显然不足一半,所以(more...)
标签:人格 | 澳洲 | 疫苗 | 瘟疫 | 行为
8615
【2021-05-20】
上周去把疫苗打了,被告知第二针安排在12周之后,这个间隔好像是英国打法的间隔上限,看来澳洲执行了最大限度的广度优先策略,不错,
我去打针的地方是本市赛马场里搭的一个临时大棚,其实那地方有足够的室内空间,不知为何还要搭棚子,或许是因为棚子是统一设计的,已经考虑了所有医学标准,因而免除了逐个认证的麻烦,
无需预约,也没排队,到了就打,观察15分钟走人,其间看到二三十个来打的人,勉强让那地方看起来没那么空荡荡,但产能利用率显然不足一半,所以我感觉,目前接种进度的瓶颈已经是个人意愿而非资源限制了,
我们俱乐部因为年龄普遍偏大,所以大部分都已经打过了,我只知道一个倔老头坚决不愿意打,他的抵制倒不是因为听到了什么谣言,或担心副作用之类,而是他对这种事情的一贯态度,比如对口罩、social distancing、lockdown等等事情,一律嗤之以鼻
@白贝贝的小保保:他为啥对这些事情嗤之以鼻呢?
@whigzhou: 以我理解,他好像对自己的生活被一种遥远力量所摆布有着强烈的抵触,我觉得他在这事情上有点反应过头,但我能理解
@whigzhou: 他还有两个依我看与此不无关系的表现:1)小病不愿看医生,喜欢自己捣鼓,2)对环境迫使自己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这事情耿耿于怀,坚决不学
辉格
@ 2020-03-12 17:37
阅读(1,681)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0-03-12】
@whigzhou: 很多人可能没明白是否认定为pandemic的意义所在,如果不是pandemic,那么最佳策略可能是将传播率(R0)压的越低越好,如果是pandemic,那么最佳策略应该是将传播率控制在略低于1的水平,但不要太低,因为太低只会拖长流行期,没有额外好处,而社会成本却要高得多,因为压低传播率的边际成本上升的非常快。
@不知无知:有一点不懂请教一下,为啥R0太低会拖长流行期?直觉上R0越低应该结束的越快。
@whigzhou: 因为一旦已经成为pandemic,那么在人口的大部分(比如2/(more...)
8185
【2020-03-12】
@whigzhou: 很多人可能没明白是否认定为pandemic的意义所在,如果不是pandemic,那么最佳策略可能是将传播率(R0)压的越低越好,如果是pandemic,那么最佳策略应该是将传播率控制在略低于1的水平,但不要太低,因为太低只会拖长流行期,没有额外好处,而社会成本却要高得多,因为压低传播率的边际成本上升的非常快。
@不知无知:有一点不懂请教一下,为啥R0太低会拖长流行期?直觉上R0越低应该结束的越快。
@whigzhou: 因为一旦已经成为pandemic,那么在人口的大部分(比如2/3)已经感染过之前,流行是不会结束的,所有R0越低,这个过程越漫长
@whigzhou: 所以压低R0的目的不是减少整个流行期的总感染人数,而是尽可能拉平流行曲线,以降低高峰期医疗资源的过载程度,同时也为医疗资源扩充和疫苗/特效药开发争取时间,但是这只有在R0被压到非常接近1的时候才足够管用,1.5的R0仍然会让资源严重过载,考虑到不干预条件下R0可能高达3,很难。
@whigzhou: 所以,如果确信压不到足够接近1,而疫苗/特效药也没那么快,那么Robin Hanson的差速错峰方案就有值得考虑了
@whigzhou: 不过依我看,在一个没有中殃计划控制的大社会中,差速错峰或许不需要主动实施而自发实现,因为各地的控制措施不同,导致不同的R0值,于是自然就错开了
@触控窄边框:没有考虑重症率的不同吗
@whigzhou: 当然考虑了,这次和流感的不同,一大关键就是重症率,流感很少需要住院,多数甚至不用去医院(据说这是因为感染通常被人体防御系统阻挡在上呼吸道,到不了肺),所以不会有严重的资源过载问题
@whigzhou: 有人可能被之前的帖子吓到了,要注意区分几个概念,人口死亡率,感染死亡率,病死率,设总人口1.4B,若最终感染率60%,就是820M,若感染者得病率1/5,164M,若病死率0.5%,0.82M,听上去很大,可是和每年死亡数10M相比,也不算特别大,而且可能摊在几个年份里,当然这是不过载的情况,所以问题是多少得病者会落在过载区间内,假设一半,即82M,再设过载期病死率3%,那么总死亡就会升至2.87M,再假如摊在两个年份里,也就是比平常年份多死14%,离末日场景差远了。
@whigzhou: 修正:其实多死的比例比如此估算得到的值更低,因为不同死因之间存在重叠,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重叠率可能还不低,所以,这1.42M不能之间和常年死亡数10M上简单相加,需要扣除重叠部分,只是这个部分有多大,我还没有依据做任何估算。
@whigzhou: 重叠分两种,1)当期的,即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不得此病当年也会死,2)跨期的,即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若不得此病也会在未来几年死,得病让他们提前死了,提高了当期死亡数,但降低了未来几年死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