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澳洲〉标签的文章(30)
辉格
@ 2021-12-23 20:53
阅读(3,189)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12-23】
维州在过去一年多净流失了四万多人,多数去了昆士兰,琢磨了一下其中缘故,发现昆士兰对于澳洲其他部分的人,就像佛罗里达对新英格兰人,是个过冬和退休的地方,很多有点钱(未必很富)的人都在那里有套房子,每年去住一阵,而从去年开始,这种度假居住突然就长期化了,甚至永久化了,特别是那些可以远程工作的人,发现回去没啥好处,不如把墨尔本或悉尼的房子卖掉,拿到笔钱,可以大大改善生活,而同时,loc(more...)
8954
【2021-12-23】
维州在过去一年多净流失了四万多人,多数去了昆士兰,琢磨了一下其中缘故,发现昆士兰对于澳洲其他部分的人,就像佛罗里达对新英格兰人,是个过冬和退休的地方,很多有点钱(未必很富)的人都在那里有套房子,每年去住一阵,而从去年开始,这种度假居住突然就长期化了,甚至永久化了,特别是那些可以远程工作的人,发现回去没啥好处,不如把墨尔本或悉尼的房子卖掉,拿到笔钱,可以大大改善生活,而同时,lockdown 也大幅削弱了大城市在消费娱乐方面的吸引力,类似的事情显然也发生在纽约和佛罗里达之间,
辉格
@ 2021-11-21 20:45
阅读(5,541)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11-21】
1958-68年间,澳洲经历了有记录历史上第二大干旱,高峰期小麦减产40%,损失了两千万头羊(第一大旱是1896-1903年那次,损失了一大半牲畜),
昨天有位老太太跟我忆苦思甜,说最坏的那个年份,她刚读完中学,眼睁睁看着自家牲畜一批批的死掉,家里穷的买不起肉,只好每天抓兔子吃,多数是用套索设陷捉到的,也有些是用枪打的,每天她负责一个个去检查套索,剥皮,然后交给她妈炖,全家人连着吃了整整一年兔子肉,她的总结辞是:所以我知(more...)
8919
【2021-11-21】
1958-68年间,澳洲经历了有记录历史上第二大干旱,高峰期小麦减产40%,损失了两千万头羊(第一大旱是1896-1903年那次,损失了一大半牲畜),
昨天有位老太太跟我忆苦思甜,说最坏的那个年份,她刚读完中学,眼睁睁看着自家牲畜一批批的死掉,家里穷的买不起肉,只好每天抓兔子吃,多数是用套索设陷捉到的,也有些是用枪打的,每天她负责一个个去检查套索,剥皮,然后交给她妈炖,全家人连着吃了整整一年兔子肉,她的总结辞是:所以我知道什么是受穷,
我就心想,天天吃兔子肉,这就是你对贫穷最痛切的了解?
(忘了说关键的一条,她家牧场主要牲畜是马,否则也不至于吃兔子肉)
【2021-10-28】
欧美大胸脯的女人比较多,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有个现象以前我没见识过,甚至影视剧里似乎也没出现过,至少我没注意到,就是有些大胸脯女人会把乳沟当口袋用,我见过她们从里面掏出过各种东西,包括手绢,钞票,圆珠笔,润唇膏,纸巾,手机……
当然,有这习惯的女人比例并不高,我只见过三个,都是大大咧咧不太注重仪表的那种,
之前也没太把这当回事,不过今天发生的情况让我不得不把它当回事了,下午打牌的时候,有位牌友大妈,在轮间休息时,从乳沟里掏出了一个三明治,吃了一半,饱了,然后把另一半又塞了回去,当时我坐在邻桌,没看见,是一位震惊了的男牌友跑过来悄悄告诉我的,
当然,从这事情也不能过度推论,毕竟这位大妈是我见过最大大咧咧的一位,
@whigzhou: 搜到一张图片,是一家澳洲餐馆贴出的告示,哈~

@whigzhou(more...)
8884
【2021-10-28】
欧美大胸脯的女人比较多,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有个现象以前我没见识过,甚至影视剧里似乎也没出现过,至少我没注意到,就是有些大胸脯女人会把乳沟当口袋用,我见过她们从里面掏出过各种东西,包括手绢,钞票,圆珠笔,润唇膏,纸巾,手机……
当然,有这习惯的女人比例并不高,我只见过三个,都是大大咧咧不太注重仪表的那种,
之前也没太把这当回事,不过今天发生的情况让我不得不把它当回事了,下午打牌的时候,有位牌友大妈,在轮间休息时,从乳沟里掏出了一个三明治,吃了一半,饱了,然后把另一半又塞了回去,当时我坐在邻桌,没看见,是一位震惊了的男牌友跑过来悄悄告诉我的,
当然,从这事情也不能过度推论,毕竟这位大妈是我见过最大大咧咧的一位,
@whigzhou: 搜到一张图片,是一家澳洲餐馆贴出的告示,哈~

@whigzhou: 看来美国也不少见,
这个网页收集了一大堆此类告示
辉格
@ 2021-09-12 20:28
阅读(1,981)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9-12】
有个朋友,老公是德国人,50年代离开德国到澳洲,当时21岁,所以离开前顶多也就工作了小几年,此后一直在澳洲生活工作,最近有人告诉他老婆,你可以去德国领养老金啊,因为那人自己也是德国移民,已经领过了,有经验,于是我朋友就把资料寄过去了,果然领到了,不多,每个月180多欧元,但怎么也算个惊喜,于是大家都赞叹,德国的养老金制度可真不错啊,
8832
【2021-09-12】
有个朋友,老公是德国人,50年代离开德国到澳洲,当时21岁,所以离开前顶多也就工作了小几年,此后一直在澳洲生活工作,最近有人告诉他老婆,你可以去德国领养老金啊,因为那人自己也是德国移民,已经领过了,有经验,于是我朋友就把资料寄过去了,果然领到了,不多,每个月180多欧元,但怎么也算个惊喜,于是大家都赞叹,德国的养老金制度可真不错啊,
【2021-09-09】
下午跟几个朋友聊天,有人讲了一位牌友 Ken 的不幸故事,
Ken 有个侄女,大约七八年前,因为吸毒和其他问题,被法官剥夺了女儿的抚养权,于是 Ken 就去跟法官说,他可以养这孩子,法官同意了,
可是,不久后,她老婆就对家里突然多了个孩子这事情变得越来越不满,于是跟 Ken 摊牌:要她还是要我?Ken 选择了孩子,离婚分割财产时,因为女方没工作,就分走3/4的财产,而他们的最大项财产就是住的那套房子,结果他只好搬到了一套(more...)
8813
【2021-09-09】
下午跟几个朋友聊天,有人讲了一位牌友 Ken 的不幸故事,
Ken 有个侄女,大约七八年前,因为吸毒和其他问题,被法官剥夺了女儿的抚养权,于是 Ken 就去跟法官说,他可以养这孩子,法官同意了,
可是,不久后,她老婆就对家里突然多了个孩子这事情变得越来越不满,于是跟 Ken 摊牌:要她还是要我?Ken 选择了孩子,离婚分割财产时,因为女方没工作,就分走3/4的财产,而他们的最大项财产就是住的那套房子,结果他只好搬到了一套小房子里,
过了几年,他侄女的状况可能改善了,于是把孩子给要了回去,不仅要了回去,还去法官那里弄到了一份禁制令,不许 Ken 探访孩子,
一个相当沉稳刚健的男人,平时看不出什么异样,还是我们俱乐部的骨干,做事非常积极热心,可是每次有人一提起这事情,他都两眼泪汪汪的,
辉格
@ 2021-08-06 18:20
阅读(1,621)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8-06】
又一位,第6位,Charlie,77岁,去的很突然,十天前还在牌桌上遇到过,并不是新牌手,但好多年没打了,今年才重新开始,我都还没来得及跟他混熟,哎,
8756
【2021-08-06】
又一位,第6位,Charlie,77岁,去的很突然,十天前还在牌桌上遇到过,并不是新牌手,但好多年没打了,今年才重新开始,我都还没来得及跟他混熟,哎,
辉格
@ 2021-08-04 18:37
阅读(2,133)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8-04】
澳洲人确实挺风流的,几年前看到过一份调查,说澳洲人中自称有过3P经历的比例已知最高,当时还将信将疑,可是今天听到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觉那可能并非浪得虚名,据说,澳洲的换伴活动(swinging)相当活跃,大城市就不说了,连我们这个几万人的小城市也有 swinging club,据说参加者必须男女结伴而来,然后随机交换,
还有固定结对交换的,据说有两对夫妻(是我认识的人),是双性恋,所以他们的交换方式比较特别,不像一般那样由(M1+F1,M2+F2)换成(M1+F2,(more...)
8753
【2021-08-04】
澳洲人确实挺风流的,几年前看到过一份调查,说澳洲人中自称有过3P经历的比例已知最高,当时还将信将疑,可是今天听到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觉那可能并非浪得虚名,据说,澳洲的换伴活动(swinging)相当活跃,大城市就不说了,连我们这个几万人的小城市也有 swinging club,据说参加者必须男女结伴而来,然后随机交换,
还有固定结对交换的,据说有两对夫妻(是我认识的人),是双性恋,所以他们的交换方式比较特别,不像一般那样由(M1+F1,M2+F2)换成(M1+F2,M2+F1),而是由(M1+F1,M2+F2)换成(M1+M2,F2+F1),
顺便学到一个澳俚,bat for both sides,意思是双性恋(我不确定是不是专指男双性恋),
@挨母安格瑞:这随机交换不乐意怎么办[思考]
@whigzhou: 不知道,不过我听说确实有因此而起冲突的,甚至出过人命,有个阔佬专门从欧洲跑过来swinging,结果闹出不快被杀死了
@额尔齐斯河2020:听说和自己认识的人是这样,感受完全不同,并且立刻就会算一个概率出来。
@whigzhou: 确实,这大幅改变了我的观感,我在澳洲认识的人满打满算也不到200,结果一下冒出好几个,而且是在我们小镇上,这事情看来并不那么罕见
辉格
@ 2021-07-16 19:47
阅读(1,617)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7-16】
前几天又失去了一位牌友,三年来的第五位,Irene,86岁,几年前得过癌症,小半年前复发了,查过之后决定放弃治疗,儿子把她接到了昆士兰住,直到去世,
我的搭档之一 Fred,曾和她在一起住了两年多,一年前才因为一点不快而分手(好像跟女方子女的态度有关),因为这层关系,我还去过她家好几次,她还送了一个沙发给我,
很温和寡言的一位老太太,因为寡言,我和她交谈不多,但相处始终很愉快,
刚才看了本市报(more...)
8718
【2021-07-16】
前几天又失去了一位牌友,三年来的第五位,Irene,86岁,几年前得过癌症,小半年前复发了,查过之后决定放弃治疗,儿子把她接到了昆士兰住,直到去世,
我的搭档之一 Fred,曾和她在一起住了两年多,一年前才因为一点不快而分手(好像跟女方子女的态度有关),因为这层关系,我还去过她家好几次,她还送了一个沙发给我,
很温和寡言的一位老太太,因为寡言,我和她交谈不多,但相处始终很愉快,
刚才看了本市报纸上的讣告,好大的家族,不仅自己子孙满堂,她的好多姐妹也都子孙满堂,
R.I.P.
辉格
@ 2021-06-09 21:35
阅读(1,439)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6-09】
美国16-19岁年轻人大约有1/3在打工,很高的比例,其中多数大概是假期零工而不是全职工作(这一点从高中入学率可以推知),

澳洲孩子打工的也不少,我在超市碰到过几次,因为我的购物篮里有酒,收银员说她还不到法定卖酒年龄,让我去另一位收银员那里结账,当然,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那些没有为酒类划出专区并独立收银的小超市,
在路边的流动食品车里,也经常会看到明显未成年的孩子在忙活,
我见过最小的一位童工是个还在上小学(more...)
8653
【2021-06-09】
美国16-19岁年轻人大约有1/3在打工,很高的比例,其中多数大概是假期零工而不是全职工作(这一点从高中入学率可以推知),

澳洲孩子打工的也不少,我在超市碰到过几次,因为我的购物篮里有酒,收银员说她还不到法定卖酒年龄,让我去另一位收银员那里结账,当然,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那些没有为酒类划出专区并独立收银的小超市,
在路边的流动食品车里,也经常会看到明显未成年的孩子在忙活,
我见过最小的一位童工是个还在上小学的小女孩,他爷爷是专职的桥牌裁判,他的生意其实可以称为*桥牌赛务承包商*,而不只是裁判,哪个俱乐部要办大型比赛(最常见的大型比赛是年度公开赛)了,就请他来做裁判,同时让他负责赛务中所有跟牌有关的事情,包括发牌,传牌,计分,排序,轮转,结果公布等等,他会提供与此有关的全套装备(除了桌椅),包括牌,牌套,叫牌卡,发牌机,电脑,打印机,投影仪……,我们这一带的公开赛一大半都是找他的,
这种公开赛一般安排在周末,所以他每次来差不多都会把他孙女带上,小孩的主要任务是传牌,这项工作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需要她随时留意各桌的打牌进度,小孩表现的很积极,也很出色,
【2021-05-28】
最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职业我还是头一回听说,pet sitting,就是上门帮人照顾宠物,这跟临时寄养不一样,是跑到宠物主人家里提供服务,通常是因为顾客需要离家一段时间又不愿意或不方便寄养,有些比较简单,就是每天去喂两顿、遛一圈,但更常见的情况是需要住到顾客家里,提供与日常相仿或更好的全方位陪伴与照顾服务,有些人家动物特别多,猫狗驴马鸡鸭鹦鹉,还真没法寄养,
以前这个行当都是收费的,而且价格肯定不低,可是如今有了共享经济,有些应用(比如
标签:往事 | 澳洲 | 职业
8632
【2021-05-28】
最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职业我还是头一回听说,[[pet sitting]],就是上门帮人照顾宠物,这跟临时寄养不一样,是跑到宠物主人家里提供服务,通常是因为顾客需要离家一段时间又不愿意或不方便寄养,有些比较简单,就是每天去喂两顿、遛一圈,但更常见的情况是需要住到顾客家里,提供与日常相仿或更好的全方位陪伴与照顾服务,有些人家动物特别多,猫狗驴马鸡鸭鹦鹉,还真没法寄养,
以前这个行当都是收费的,而且价格肯定不低,可是如今有了共享经济,有些应用(比如
trustedhousesitters.com)能把 pet sitting 和寻找临时住所这两种需求撮合起来,所以不少顾客都有机会找到提供免费服务的 pet sitter,后者可能喜欢 urban nomadic 生活,把这工作当作低成本四处晃荡的机会,我认识这对夫妻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他们退休不久,60多岁,退休前都是收入挺高的专业人士
辉格
@ 2021-05-20 16:58
阅读(1,632)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5-20】
上周去把疫苗打了,被告知第二针安排在12周之后,这个间隔好像是英国打法的间隔上限,看来澳洲执行了最大限度的广度优先策略,不错,
我去打针的地方是本市赛马场里搭的一个临时大棚,其实那地方有足够的室内空间,不知为何还要搭棚子,或许是因为棚子是统一设计的,已经考虑了所有医学标准,因而免除了逐个认证的麻烦,
无需预约,也没排队,到了就打,观察15分钟走人,其间看到二三十个来打的人,勉强让那地方看起来没那么空荡荡,但产能利用率显然不足一半,所以(more...)
标签:人格 | 澳洲 | 疫苗 | 瘟疫 | 行为
8615
【2021-05-20】
上周去把疫苗打了,被告知第二针安排在12周之后,这个间隔好像是英国打法的间隔上限,看来澳洲执行了最大限度的广度优先策略,不错,
我去打针的地方是本市赛马场里搭的一个临时大棚,其实那地方有足够的室内空间,不知为何还要搭棚子,或许是因为棚子是统一设计的,已经考虑了所有医学标准,因而免除了逐个认证的麻烦,
无需预约,也没排队,到了就打,观察15分钟走人,其间看到二三十个来打的人,勉强让那地方看起来没那么空荡荡,但产能利用率显然不足一半,所以我感觉,目前接种进度的瓶颈已经是个人意愿而非资源限制了,
我们俱乐部因为年龄普遍偏大,所以大部分都已经打过了,我只知道一个倔老头坚决不愿意打,他的抵制倒不是因为听到了什么谣言,或担心副作用之类,而是他对这种事情的一贯态度,比如对口罩、social distancing、lockdown等等事情,一律嗤之以鼻
@白贝贝的小保保:他为啥对这些事情嗤之以鼻呢?
@whigzhou: 以我理解,他好像对自己的生活被一种遥远力量所摆布有着强烈的抵触,我觉得他在这事情上有点反应过头,但我能理解
@whigzhou: 他还有两个依我看与此不无关系的表现:1)小病不愿看医生,喜欢自己捣鼓,2)对环境迫使自己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这事情耿耿于怀,坚决不学
辉格
@ 2021-04-13 21:20
阅读(1,528)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4-13】
之前读了 Robert Hughes《致命的海滩》,把澳洲流放史讲的非常细,流放制度比我原先认为的要复杂,是个层次丰厚而且十分动态的系统,
流放时代,澳洲居民按社会地位高低大致分这样几类:
1)组成殖民地治理团队的军官,
2)自由移居者,
3)刑满释放的前流犯,
4)刑期未满的流犯,
刑期分7年,14年,终身(极少数)三档,不过在释放之前,刑期始终可能随表现而增减,
最有意思的是,服刑流犯的状态本身就非常多样,随自由度高低不同而构成一部层次丰富的阶梯,大致有这么几级:
1)最自由的,是拿到了假释证的那些,他们除了不能离开澳洲之外,和自由人无异,
2)其次是配(more...)
8543
【2021-04-13】
之前读了 Robert Hughes《致命的海滩》,把澳洲流放史讲的非常细,流放制度比我原先认为的要复杂,是个层次丰厚而且十分动态的系统,
流放时代,澳洲居民按社会地位高低大致分这样几类:
1)组成殖民地治理团队的军官,
2)自由移居者,
3)刑满释放的前流犯,
4)刑期未满的流犯,
刑期分7年,14年,终身(极少数)三档,不过在释放之前,刑期始终可能随表现而增减,
最有意思的是,服刑流犯的状态本身就非常多样,随自由度高低不同而构成一部层次丰富的阶梯,大致有这么几级:
1)最自由的,是拿到了假释证的那些,他们除了不能离开澳洲之外,和自由人无异,
2)其次是配给劳工,就是由当局分配给某位农场主,给他做工,状况类似于契约劳工,对于早期自由移民,有机会获得配给劳工是一个主要的吸引点,因为自由雇工几乎找不到,找到也价格极高,因为自由移民很容易从当局获得几百几千英亩的赠地,不会甘愿替人打工,
不过在最初,获得配给劳工的农场主不一定是自由移民,因为在处女地开拓农场非常困难,任何人只要能这能力,都会得到机会,包括流犯,而流犯里面会种地的人极少,
3)然后是那些在殖民当局直接控制下干活的人,其中比较自由的是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比如石匠木匠造船匠,还有能读会写的,后者主要来自伪造文件者,这些人会被当局挑出来,放到与其技能相配的岗位上,处境比配给劳工更好,
4)这一级是新到达流犯的默认起点,他们在当局工头(通常是一位低级军官)的监督下为公共工程干活,主要是盖房修路,所以也叫公路帮,
5)前面几级中,表现不好的,会被发配到铁链帮,他们的工作内容和(4)差不多,但是处于更严格的监禁条件下,通常白天干活时带着脚链,晚上会被关在牢房里,而且为防止逃跑,往往会选择一个极为孤立蛮荒的新拓居点,
6)流犯中最冥顽不化的那些,比如反复逃跑者,会被发配到离大陆一千多公里的诺福克岛,那里被刻意安排成生不如死的人间地狱,也叫垃圾场的垃圾场,常会把暴虐出名的军官派去负责,
这样一部层次丰厚的阶梯,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激励机制,鼓励流犯好好表现,养成劳动习惯,然后顺着阶梯往上爬,尽快重获自由身,
不过,实际执行中,这种激励效果是否充分体现,取决于执行者是否公正,所以各地各时也参差不齐,执行最到位的是 George Arthur 治理下的塔斯马尼亚,他给每位流犯建立了完整档案,并采用一种非常细致的打分系统,打满多少分就自动往上升,反之往下掉,
与个体流犯在其上升降的阶梯相映成趣的,是各拓殖点也依次构成了一条渐变光谱,
每个拓殖点一旦开拓成功(表现为农业取得收益),基础设施建立,就会吸引更多自由移民,刑满或假释流犯也会定居下来,老移民会生下孩子,于是自由民就提高了,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不想再看到一群群带着脚镣的流犯四处晃荡,认为这有损于社区的形象、声誉和治安,于是当局便面临压力寻找新的拓殖点,
况且,即便没有自由民的压力,当局自己也有这需要,因为当拓殖点变得更像一个正常成熟社会之后,对流犯就没那么可怕了,也容易逃脱了(不像在孤绝蛮荒之地,逃出去基本上也是死),
所以,为了安置上面(4)(5)两级的流犯,当局必须不断寻找新的拓殖点,并且由若干新旧拓殖点构成一个从最成熟到最蛮荒最艰苦的光谱,提供不同的惩罚强度,用来安置不同级别的流犯(在此意义上,第5级其实可以随地点不同而细分成多级),
这一为满足流放功能需要而开拓的历史,贯穿着澳洲的早期殖民史,从悉尼开始,霍巴特,亚瑟港,菲利普港(不久后放弃),纽卡斯尔,麦夸里港,布里斯班,最后是Fremantle(当今Perth的一部分),这个拓殖进程,也对应着新南威尔士,塔斯马尼亚,昆士兰和西澳的建立,只有维多利亚和南澳的历史不在这条主线上,维多利亚基本上是由自由移民建立的(又因淘金热而壮大),而南澳最初是由渔民和捕鲸者所开拓
辉格
@ 2021-04-06 19:29
阅读(1,365)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4-06】
我发现澳洲乡下人选择 off-grid 的人还挺多的,我认识的人里就有好几个,原因是如果住家离建成区太远,各种网络的接入费就很贵,动辄一两万澳元,若省下这笔钱,加上政府补贴,可以配一套不错的电池组和太阳能板,有些还加上一部风机,
最近去一位朋友家参观了一下,他家位于一个国家公园里,海拔600多米,选择了 off-grid,水是收集雨水后净化的,天然气是用大号的罐子从城里换过来,烧水做饭用天然气(more...)
8530
【2021-04-06】
我发现澳洲乡下人选择 off-grid 的人还挺多的,我认识的人里就有好几个,原因是如果住家离建成区太远,各种网络的接入费就很贵,动辄一两万澳元,若省下这笔钱,加上政府补贴,可以配一套不错的电池组和太阳能板,有些还加上一部风机,
最近去一位朋友家参观了一下,他家位于一个国家公园里,海拔600多米,选择了 off-grid,水是收集雨水后净化的,天然气是用大号的罐子从城里换过来,烧水做饭用天然气,取暖用壁炉烧木头,冰箱也是烧气的(我还头一次听说有烧气的冰箱),洗澡热水用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因为山上很凉快,也不需要装空调,这么数下来,用电的地方确实不多了,
另外,他这么偏的地方连垃圾服务都没有,每次进城就把垃圾带上
辉格
@ 2021-03-29 17:55
阅读(1,508)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3-29】
塔斯马尼亚(当时还叫 Van Diemen’s Land )副总督 George Arthur 在1830年向当地土著发出的告示,画在木板上,制作了很多份,悬挂于各地,是殖民者与无文字土著沟通的一个有趣案例

@蘸盐: 然而塔斯马尼亚人最后还是被澳大利亚白人给杀光了。连20世纪的希特勒都没实现的、对一个种族的彻底的灭绝,19世纪的澳大利亚人做到了[思考]武装白人组成阵列线横扫全岛,搜山括海捕猎塔斯马尼亚人,总督还设立了名为“Black catching”的奖金,
@whigzhou: 将白人视为同质群体,得到的就是这种叙事(more...)
标签:伦理 | 历史 | 文字 | 殖民 | 澳洲 | 语言
8511
【2021-03-29】
塔斯马尼亚(当时还叫 Van Diemen's Land )副总督 George Arthur 在1830年向当地土著发出的告示,画在木板上,制作了很多份,悬挂于各地,是殖民者与无文字土著沟通的一个有趣案例

@蘸盐: 然而塔斯马尼亚人最后还是被澳大利亚白人给杀光了。连20世纪的希特勒都没实现的、对一个种族的彻底的灭绝,19世纪的澳大利亚人做到了[思考]武装白人组成阵列线横扫全岛,搜山括海捕猎塔斯马尼亚人,总督还设立了名为“Black catching”的奖金,
@whigzhou: 将白人视为同质群体,得到的就是这种叙事
@whigzhou: 杀土著的主要是逃亡流犯,他们逃到野外只能靠打袋鼠生存,与土著形成同生态位竞争,其次是拓殖前线的农场主,与土著频繁冲突,而殖民当局花了很大力气遏制这些冲突,避免土著被消灭
@whigzhou: 塔斯马尼亚适合拓殖的其实只有南北走向的那条中央谷地,面积不到全岛的1/3,剩下的2/3本来足够人口只有几千的土著过日子,而且当局也有意将这2/3留作他们的保留地,问题是这事情没法落实,因为塔斯马尼亚土著(和整个澳洲的土著一样,而不像北美土著)没有比游团更大的社会结构,你既找不到人谈判,也没有政治领袖能约束土著行为,当局也曾试图将土著从中央谷地驱赶到拟议中的保留地,但很难有成效,因为牧场对土著的吸引力太大,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抓羊比打袋鼠容易多了,而且羊肉也比袋鼠肉肥的多,
塔斯马尼亚土著的灭绝是不是当局政策的后果,对比一下新西兰毛利人的情况就容易理解,毛利人(和其他波利尼西亚人一样)是有复杂社会结构的,时而还能建立起酋邦这样的大型政体,所以毛利人的土地权得到了相当完整的认可,拓殖者都是通过正式条约和买卖契约来获得土地的,毛利人和殖民者的关系相当不错,一战二战时都主动要求组建毛利军团参战
@蒋培锋:难道不是因为有一定的武力吗?
@whigzhou: 1)欧洲殖民者中有没有罪恶或不义行为?
当然有,而且不少,
2)那么,基于何种伦理标准,说这些行为是不义的?
基于过去几百年中逐渐确立并取得主流地位的西方伦理,特别是盎格鲁伦理,
在这套价值观未被接受的社会,灭个异族根本不算事儿,
3)所以,当你大声谴责(1)中那些不义之举时,最好先想想清楚,你是不是准备大力弘扬西方价值观?
如果你回答*是*,那我们倒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不义究竟有多普遍多严重
辉格
@ 2021-03-26 19:31
阅读(1,372)
评论
分类:未分类
【2021-03-26】
这几年翻阅本地报纸得到的一个观感是,和政治有关的本地新闻中,猪肉桶话题占了八成以上,
所谓猪肉桶,就是想方设法从联邦或州政府把钱弄过来,花在本地,这是推动政府开支膨胀的一大动力源,虽然从金额上看,肯定不及一般社会福利项目,但它在地方媒体中的曝光率远远超出前者,因为每桶猪肉,无论大小,都是个有人物有地点有情节的故事,不像福利项目,是普惠的,非人格化的,只有在议案辩论表决期间才会受到关注,
像本市这种小地方,能抢到的猪肉桶,(more...)
标签:政治 | 新闻 | 澳洲 | 猪肉桶 | 财政
8508
【2021-03-26】
这几年翻阅本地报纸得到的一个观感是,和政治有关的本地新闻中,猪肉桶话题占了八成以上,
所谓猪肉桶,就是想方设法从联邦或州政府把钱弄过来,花在本地,这是推动政府开支膨胀的一大动力源,虽然从金额上看,肯定不及一般社会福利项目,但它在地方媒体中的曝光率远远超出前者,因为每桶猪肉,无论大小,都是个有人物有地点有情节的故事,不像福利项目,是普惠的,非人格化的,只有在议案辩论表决期间才会受到关注,
像本市这种小地方,能抢到的猪肉桶,规模其实都不大,涉及几百个工作岗位的,已经了不得了,属于那种会被跟踪报道,隔三岔五就能听到消息的大肥肉了,更常见的猪肉桶都非常小,有时只涉及一两家作坊级的小商户,
比如近期我印象特别深的两个例子,维州政府运营的消防系统在本市有一家消防站,他们的消防服过去多年都在本市一家洗衣店洗,消防服的洗涤可能有些特别要求,所以价格也不低,去年下半年,消防站的上级要求把消防服统一拿到Dandenong去洗(理由好像是后者的技术设备条件更有保障),于是本市那家洗衣店就火大了,告状告到州议员那儿,当然也不忘找记者,而后两者显然碰到这种事情都很起劲,结果就是我读到的报道,而做出上述决定的那位官员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也就是某位州部长,被那位议员质询了至少两次,在媒体和议员的眼里,这自然是大城市靠票多欺负乡下人的又一个案例,
另一桩跟复印纸有关,本市有家造纸厂,是澳洲纸业的两大工厂之一,也是去年,联邦政府将部分办公用纸的采购订单转到了某家印尼公司,而此前向来只用澳洲纸业的纸,据说理由是pandemic造成的物流问题,结果造纸厂的人当然也火大了,后面的情况就大同小异,不细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