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波动〉标签的文章(3)

厕纸恐慌

【2020-04-05】

今天在超市观察了一下各货架的缺货情况,琢磨其中差别时,突然相通了一件事情:厕纸短缺程度比其他商品更厉害,主要是大包装造成的,这背后的数学原理还有点意思。

以我个人经验,一卷厕纸大概可以用一周,甚至更久,女人用的多,算一周两卷,三口之家4.5卷,大包装每包20卷,可以用30天,如此算来,个体消费者的采购间隔介于30-140天之间,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结果见图,每周用1卷者过半,让我取个偏大的数字吧,假设消费者的平均采购间隔60天,那么,一家服务于6000人消费群体的超市,平均每天卖掉100卷,那么在正常时期,他只要维持500卷的库存,便可确保货架上不会出现明显稀疏的景象,但是只要这6000人里有500人在同一天里都去超市,并买了厕纸,货架就空了。

也就是说,触发厕纸恐慌的条件非常低,只要购买行为略微同步化即可,根本不需要特别的囤积意愿,这500个人可能只是觉得各种必需品最好都买一点,对于其他东西,那可能只是几天的量,可是对于厕纸,要么不买,买了就是几个月的量,这一同步效应同样会冲击供应链上游,认识到这一点,可以(more...)

标签: | | |
8200
【2020-04-05】 今天在超市观察了一下各货架的缺货情况,琢磨其中差别时,突然相通了一件事情:厕纸短缺程度比其他商品更厉害,主要是大包装造成的,这背后的数学原理还有点意思。 以我个人经验,一卷厕纸大概可以用一周,甚至更久,女人用的多,算一周两卷,三口之家4.5卷,大包装每包20卷,可以用30天,如此算来,个体消费者的采购间隔介于30-140天之间,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结果见图,每周用1卷者过半,让我取个偏大的数字吧,假设消费者的平均采购间隔60天,那么,一家服务于6000人消费群体的超市,平均每天卖掉100卷,那么在正常时期,他只要维持500卷的库存,便可确保货架上不会出现明显稀疏的景象,但是只要这6000人里有500人在同一天里都去超市,并买了厕纸,货架就空了。 也就是说,触发厕纸恐慌的条件非常低,只要购买行为略微同步化即可,根本不需要特别的囤积意愿,这500个人可能只是觉得各种必需品最好都买一点,对于其他东西,那可能只是几天的量,可是对于厕纸,要么不买,买了就是几个月的量,这一同步效应同样会冲击供应链上游,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厕纸短缺会在何时缓解:至少需要一个加权平均的个体采购周期。 所以,通过大包装人为压低了购买频率的商品可能都会出现类似情况,上游厂商应对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临时换成小包装。 想到一个类似案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有个水务部门曾察觉到有一阵子每天晚上某个时刻自来水会突然失压,后来发现那是一部热门肥皂剧中间插播广告的时间,千万个马桶一起冲,原本随机分散的事件被同步化了 哈,昨天搜了一下有关厕纸的数据,今天谷歌就给我推送了这篇文章,1973年美国厕纸大恐慌,起自节目主持人的一句笑话,这事情还被拍成了纪录片 实际上,因为石油危机,1973年发生了很多短缺恐慌,但厕纸是其中表现最显著的,持续时间也最久,4个月,详见:The Great Toilet Paper Scare of 1973 除了包装大,也是因为它便宜且保质期长 【2023-08-28】 @何不笑 晚上做饭,发现快没盐了,在超市下单买袋盐,居然显示“售罄”——傻逼是有真实危害的。 ​​​ @whigzhou: 鹽和衛生紙一樣,具備造成搶購性短缺的四大要素:1)消費頻率高且穩定,2)購買頻率低,3)購買決策與時間無關,4)價值低 @whigzhou: 前三點讓廠商可以安全的將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水平壓的很低也不會造成缺貨,可是一旦某一事件令第3點不成立,讓大量購買行爲同步化,就突然斷貨了 @Nakedape:保质期长也可能是因素之一 @whigzhou: 這條蘊含在1和2的組合裏,如果保質期短,1和2就不可能同時成立
《自私的皮球》第十七章〈不一样的泡沫〉导言

第十七章   不一样的泡沫

在古代,经济的大幅波动通常与战争、天灾、瘟疫等外部事件联系在一起,但自从近代大规模市场体系出现之后,人们发现,即便没有显著的外部冲击,经济自己也常会在景气与萧条之间反复震荡,并且震荡的过程常表现出许多十分相似的特征。

由于经济波动[1]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破产、资产价格暴跌和币值动荡,扰乱人们的生活,因而历来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对导致波动的原因和周期发展机理的不同解释,也是构成了区分不同学派的主要分水岭。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制度的内在缺陷所致,这个缺陷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谓有机构成,是指收入分配中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和土地要素(more...)

标签: | | |
5112
第十七章   不一样的泡沫 在古代,经济的大幅波动通常与战争、天灾、瘟疫等外部事件联系在一起,但自从近代大规模市场体系出现之后,人们发现,即便没有显著的外部冲击,经济自己也常会在景气与萧条之间反复震荡,并且震荡的过程常表现出许多十分相似的特征。 由于经济波动[1]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破产、资产价格暴跌和币值动荡,扰乱人们的生活,因而历来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对导致波动的原因和周期发展机理的不同解释,也是构成了区分不同学派的主要分水岭。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制度的内在缺陷所致,这个缺陷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谓有机构成,是指收入分配中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和土地要素所取得的报酬,随着资本积累,这个比例不断提高,导致劳动者贫困化,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消费所产出的产品,结果整个经济体总需求不足,不得不通过周期性危机来消灭过剩的产能和资本。 凯恩斯也将危机归因于总需求不足,但提出的微观原理不同,根本的原因是货币幻觉[2]和过度储蓄倾向,前者导致价格刚性,特别是工资刚性,后者导致市场利率无法平衡储蓄率与投资率,这两者最终导致失业和产出过剩,因而他主张,由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开支和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政策来矫正这一倾向。 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和米塞斯,则将商业周期归咎于信用系统的内在扩张倾向,它使得银行创造出过多的信用货币,导致投资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3],而由于信息传导上的滞后,这些错误投资未能被价格机制及时纠正,最终由危机来消除;同时他们也强调,政府的错误货币政策常常引发或加剧这一波动。 弗里德曼同样将波动主要归因于货币系统,但他并不认为货币系统本身具有内在的紧缩或扩张倾向,而是错误的货币制度或政策会随机的导致通货紧缩或膨胀,因而他同时担忧紧缩和膨胀,并且否认任何主动的货币政策可以无害的消除自然波动,政府唯一需要做的只是稳定货币量,同时他也相信,假如政府肯放手,私人银行系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做到这一点。 在诸多学派里,熊彼特是少有的以乐观态度看待波动的学者,他认为周期主要是由创新浪潮推动的,由于对创新前景看法的共识形成和传播存在时滞,而创新模式的扩张、对旧模式下产能的替代和对旧企业盈利基础的打击,都需要时间,因而其对利率和产品与资产价格的影响,在创新扩张的各阶段都十分不同,从而形成周期,他将这一过程称为创造性毁灭,并视其为经济得以发展、产业结构得以进化的方式,就像生态系统那样。[4] 直到现在,宏观经济学仍处于一片混战之中,没有任何学派获得学界公认,这在本次危机中鸡同鸭讲意见纷纭的场面中即可看出,要全面理解这样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确实太困难了,不过,得益于大萧条以来众多学者的苦心研究,大量的制度和政策实验,以及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我们至少对经济系统的某些机制已经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指出许多流行看法的错谬比提出解释要容易的多。 和上一章一样,由于经济波动主题过于宏大,本章宁可收窄范围,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各种泡沫现象和国际货币失衡这两个话题上。 ---------------------- [1]经济波动(economic fluctuation)常被早期经济学家称为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但前一个词未必暗示波动的周期性,有些学者拒绝承认存在周期性。 [2]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是凯恩斯在其《货币幻觉》(1928)一书里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普遍具有对名义价格而非实际价格作出反应的本能倾向(名义与实际价格因通货膨胀而存在差异)。 [3]乔治主义(Georgism)创始人亨利·乔治(Henry George)也将波动归咎于资产泡沫,但他认为首恶是地产泡沫。 [4]我个人比较亲睐弗里德曼和熊彼特的理论,这两者是兼容的,只要稳定了货币,波动既无法消除,也无须担忧;熊彼特是长期游离于经济学主流之外的独行侠,但我从他的思想里获益良多,在本书许多地方你都可以看到他给我留下的痕迹。  
《自私的皮球》第二章〈疯狂的波动〉导言

第二章 疯狂的波动

价格有两个基本作用:首先,作为一种竞争性分配机制,它以简单有效的标准——价高者得——,将当前产出在众多需求者之间进行分配,结果就是市场出清;其次,作为一种市场信号,它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作出生产和消费决定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指导:觉得这个价格有利可图就继续生产,觉得这个价格合算就买。

假如这两个作用都在瞬间同时发生,那么市场就会处于平稳的均衡状态,而它带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期也不会落空,但现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从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作出生产决定,到他们的产品上市交易,其间存在或(more...)

标签: | |
3487
第二章 疯狂的波动 价格有两个基本作用:首先,作为一种竞争性分配机制,它以简单有效的标准——价高者得——,将当前产出在众多需求者之间进行分配,结果就是市场出清;其次,作为一种市场信号,它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作出生产和消费决定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指导:觉得这个价格有利可图就继续生产,觉得这个价格合算就买。 假如这两个作用都在瞬间同时发生,那么市场就会处于平稳的均衡状态,而它带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期也不会落空,但现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从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作出生产决定,到他们的产品上市交易,其间存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差,生产的迂回程度越高,时间差就越长,而在这段时间里,其他生产者也在做决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可能会改变,但这些他都无法事先获知,因为这些信息并未包含在当初指导他做决定的价格信号中。 我们知道,价格信号是市场参与者可以依赖的主要信息,其他信息都是零星或不可靠的,生产者不可能在每一步决定之前都与无数的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和协商,即便存在沟通和协商,后者也没有责任对其产量和购买量作出完全的承诺,所以,尽管价格信号十分有用,但基于它所形成的预期还是经常会落空。 预期落空的可能性,一方面给参与者带来了风险,一方面也导致了市场的波动[1],在分工细致而复杂,因而生产高度迂回的今天,这种波动常常是剧烈的,而同时,生产的规模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波动。 供给紧张所导致的价格高涨会吸引资金投入这个行业,从而带来更多产出,理想情况下,供给会逐渐增长到恰好无利可图的那个点,但实际上,产能的增加并非连续的,开采一个新矿、投产一条新流水线、修建一条新铁路,会对供给产生一个不可分割的巨大影响,往往造成其产能形成前后价格的剧烈震荡。 正是价格机制的这一内在缺陷,构成了市场进化的一股重要动力,参与者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时间差和非连续性等信息障碍,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这些办法,包括具有时间跨度的结构性合约安排、远期交易、保险、以及相关的衍生品等等,已经成为今日高度复杂的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元素,本章选择的几个案例将帮助你窥其一斑。 ---------------------- [1]本章所讨论的波动限于微观和局部波动,即单一商品或单一产业链价格的价格波动,它未必导致整体物价水平的波动,后者属于宏观波动,将在第五部分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