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汇率〉标签的文章(4)

border-adjustment

【2017-02-26】

@whigzhou: 越想越觉得border-adjustment是个好东西,最好的地方是它可能会把川普糊弄过去(或者帮川普把他的支持者糊弄过去?),以他(和他的支持者)对经济问题的理解能力,这很可能。 ​​​​

@史搞特:这个border adjustment tax跟关税有啥不同

@whigzhou: 差别是:关税是对跨境交易额外征了一笔税,因而会提高税负,降低贸易额,而BA只是改变了跨境交易的税负分布(more...)

标签: | | | |
7673
【2017-02-26】 @whigzhou: 越想越觉得border-adjustment是个好东西,最好的地方是它可能会把川普糊弄过去(或者帮川普把他的支持者糊弄过去?),以他(和他的支持者)对经济问题的理解能力,这很可能。 ​​​​ @史搞特:这个border adjustment tax跟关税有啥不同 @whigzhou: 差别是:关税是对跨境交易额外征了一笔税,因而会提高税负,降低贸易额,而BA只是改变了跨境交易的税负分布,后者对贸易的影响会被汇率杠杆重新撬回来,最终效果只是提高了美元币值,总体上的贸易均衡位置不会改变。 @whigzhou: BA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会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其实不会,因为贸易逆差只跟境外对美元资产的投资需求有关,和其他因素统统无关,只要这一需求不变,逆差仍会延续,所有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都会被汇率杠杆撬回来。  
关于币值失衡,补充一下

不少朋友表示看不懂我对币值失衡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解释,当然,写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永远都是作者的错。我发现,在尽可能无歧义的表述和通俗易懂之间寻找平衡,常常超出我的能力,或许举例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我自己也体会到,阅读实验报告常比阅读纯理论文章,更能让我抓住要点。

还是延续那个关于肥皂的例子吧:

我们已经看到,在美国,在产能转移和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制造消费品所需原料的以美元计的价格上涨了,那么同样是肥皂,它们在中国的命运如何(more...)

标签: | | |
556
不少朋友表示看不懂我对币值失衡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解释,当然,写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永远都是作者的错。我发现,在尽可能无歧义的表述和通俗易懂之间寻找平衡,常常超出我的能力,或许举例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我自己也体会到,阅读实验报告常比阅读纯理论文章,更能让我抓住要点。 还是延续那个关于肥皂的例子吧: 我们已经看到,在美国,在产能转移和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制造消费品所需原料的以美元计的价格上涨了,那么同样是肥皂,它们在中国的命运如何? 假设一块肥皂,全球化之前,在中国制造成本10元,其中原料5元,折旧3元,劳动2元。现在把大量制造业产能移到中国,劳动需求大增,提高了工资水平;与此同时,原料的美元价也提高了。此时,如果继续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一块肥皂的原料成本将和其美元价同步上涨至5*1.67=8.35元,劳动成本上涨至(比如)3元,结果肥皂在中国的人民币零售价上涨43.5%,这一机制适用于所有消费品,因而结果就是中国消费品价格水平大幅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放任人民币升值,虽然原材料的美元价涨了,但其人民币价格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这一分析的关键在于指出了全球化和产能转移对于中美两国消费品成本结构的不同影响,如果这两种影响之间是由一个刚性的汇率杠杆连接在一起,那么西方的CPI稳定政策将在东方撬起消费品物价。当然,实际的物价波动情况比这复杂得多,但基本动力我相信就在这里。
关于初级品价格,两点补充

1)关于初级品价格与劳动成本之间的关系

虽然逻辑并不复杂,许多朋友仍表示难以理解,还是举个例子吧:

假设一块肥皂,在美国制造成本10元,其中原料2元,折旧3元,劳动5元。现在把生产外包到中国,劳动成本降至1元,总成本变成6元,假设零售价与成本同步变动,则降价40%,但美联储的政策是维持消费品价格稳定,怎么办?增加货币供给。结果,肥皂成本仍维持在10元,但其构成变为:原料3.33元,折旧5元,劳动1.67元。——瞧!原料价格上涨了67%。

(more...)
标签: | | |
562
1)关于初级品价格与劳动成本之间的关系 虽然逻辑并不复杂,许多朋友仍表示难以理解,还是举个例子吧: 假设一块肥皂,在美国制造成本10元,其中原料2元,折旧3元,劳动5元。现在把生产外包到中国,劳动成本降至1元,总成本变成6元,假设零售价与成本同步变动,则降价40%,但美联储的政策是维持消费品价格稳定,怎么办?增加货币供给。结果,肥皂成本仍维持在10元,但其构成变为:原料3.33元,折旧5元,劳动1.67元。——瞧!原料价格上涨了67%。 2)关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有朋友问:石油价格几个月内从147跌到50,难道需求一下子减少这么多?怎么可能? 这是对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误解,需求和价格同方向变动,但并不是同比例的线性变动,价格下跌10%,对应的需求下降多少,要看需求价格弹性,对于某些商品,比如粮食等必需品,弹性很小,稍有短缺,价格便暴涨,但即使暴涨了,需求下降也不多。
饭文#26: 全球化与币值失衡

(按:此文与我5月4日的文章<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可以算是姐妹篇,合起来基本上完整表达了我对危机前宏观局势的理解。)

全球化与币值失衡
辉格
2008年6月17日

越南危机和新一轮油价上涨再次将通货膨胀问题推入舞台中心,成为国民经济的焦点问题。那么,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浪潮和通货膨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有人说,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只要央行拧紧货币龙头,就不会发生通胀。这么说完全正确,但用处不大,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时候货币龙头很难拧紧,而另一些时(more...)

标签: | | | | | |
628
(按:此文与我5月4日的文章<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可以算是姐妹篇,合起来基本上完整表达了我对危机前宏观局势的理解。) 全球化与币值失衡 辉格 2008年6月17日 越南危机和新一轮油价上涨再次将通货膨胀问题推入舞台中心,成为国民经济的焦点问题。那么,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浪潮和通货膨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有人说,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只要央行拧紧货币龙头,就不会发生通胀。这么说完全正确,但用处不大,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时候货币龙头很难拧紧,而另一些时候则毫不费力?探明通货膨胀的动力学机制,对于我们理解通胀的发生条件和做出适当的应对,将有所助益。 我认为,近年来的全球性的、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和陈旧的汇率政策所共同导致的币值扭曲,这种扭曲通常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压低本币对发达国家货币(主要是美元和欧元)的汇率,这一方面导致国内比正常币值下更多的本币供应,另一方面造成投机者对本币升值的预期,从而诱使大量外资流入,同时,其外汇储备政策和储备持有方式也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货币供应量,这些因素合在一起造成流动性泛滥并最终诱发通货膨胀。 对于发达国家,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结果是其总产出中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对于给定的消费品组合,其总成本下降了,而其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也下降了。(为了说明方便,下面以美国和中国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持物价稳定,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联储必须通过增加货币量让美元贬值,否则物价水平将因成本下降而下降。由于货币政策盯住的是最终消费品价格,其结果就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因为初级品的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较低(这正是它被叫做初级品的原因)。 对于新兴经济体,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制造业产能扩张,同时伴随着国内的大规模工业化。由于那里的劳动力价格原本就很低廉,因而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美国那样的成本水平和结构的变化,相反,在农村隐性失业消除之后,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总产出的成本构成中劳动成本的比例可能还有所上升。此时,如果这些国家执行与美国相同的货币政策,即维持最终消费品价格稳定,就会让本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但实际上,这些国家的汇率政策大致上都是跟住美元,往往刻意压制本币的升值倾向。阻止本币升值或升值不到位的效果相当于部分地放任本币跟着美元贬值,但同时最终消费品的成本又没有像美国那样下降,结果就是国内通货膨胀。 这样,两种成本结构在全球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变化,当遭遇到陈旧僵化的汇率政策时,便为通货膨胀准备好了动力源。就像一块翘翘板,美国那一头的成本下降要求美联储压下美元,因为中间的连结是刚性的,于是在另一头撬起了中国的物价水平。对升值的压制还造成一种尴尬的循环:美联储试图将美元贬值,这一努力部分地被人民币跟着贬值所抵消,于是联储继续努力压低美元。 推动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是外汇储备,按现行的做法,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把每一张美元复制了两份,一份兑换成本币支付给出口商,另一份由央行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和设立主权投资基金流回美国,其结果是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凭空多出了上万亿美元的货币供给。而同时,对人民币升值的人为压制制造了投机商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将这些多出来的货币中很大一部分又以各种名义和渠道吸引回国内市场,造成国内流动性更加泛滥。至此,通胀所需的动力和弹药皆已具备,最后,初级产品的紧缺只不过点燃了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