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松鼠会〉标签的文章(2)

要他放弃巫术,就给他看更多的巫术

松鼠会最近有两篇文章(12)谈到燕窝,试图告诉那些热衷燕窝的师奶们,以及终将成为师奶的师妹们,燕窝并没有传说中的保胎和美容效果。

其实,严格地说,这两篇文章所罗列的证据只能说是“未发现燕窝有任何保胎和美容功效”,并不足以结论“燕窝没有这些功效”,因为文章并未举出针对燕窝此类可能功效的实验或统计证据,不过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文章的宗旨,大抵是劝说女人们别再吃燕窝了,这东西没啥鸟用(相对于其高昂价格来说),而且对燕子们实在残忍,就别吃了吧,用心可谓良苦。

不过,依我看,要劝说师奶们放弃吃燕窝,以科学为武器,从营养和功效入手,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要知道,吃燕窝保胎,和吃鹿鞭壮阳、吃人参延寿、用首乌洗发,等等等等一样,并不是出于任何营养学的考虑,说白了,这些都是巫术,只是流传实践久了,实践者未必意识到它们是巫术,而笼统的将其认为是传统经验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服他们放弃这些做法的最好办法,是把它们的巫术性质揭示出来,再把类似的巫术介绍展示出来,让他们看明白,这些巫术与他们所鄙视的原始部落和蛮荒乡村中流行的巫术,没什么差别,这样一来,LV/Gucci/iPhone满身的小姐/师奶们,脸上恐怕就挂不住鸟。

吃燕窝、吃鹿鞭,按弗雷泽的分类,皆属感应巫术( 标签: | |

677

松鼠会最近有两篇文章(12)谈到燕窝,试图告诉那些热衷燕窝的师奶们,以及终将成为师奶的师妹们,燕窝并没有传说中的保胎和美容效果。

其实,严格地说,这两篇文章所罗列的证据只能说是“未发现燕窝有任何保胎和美容功效”,并不足以结论“燕窝没有这些功效”,因为文章并未举出针对燕窝此类可能功效的实验或统计证据,不过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文章的宗旨,大抵是劝说女人们别再吃燕窝了,这东西没啥鸟用(相对于其高昂价格来说),而且对燕子们实在残忍,就别吃了吧,用心可谓良苦。

不过,依我看,要劝说师奶们放弃吃燕窝,以科学为武器,从营养和功效入手,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要知道,吃燕窝保胎,和吃鹿鞭壮阳、吃人参延寿、用首乌洗发,等等等等一样,并不是出于任何营养学的考虑,说白了,这些都是巫术,只是流传实践久了,实践者未必意识到它们是巫术,而笼统的将其认为是传统经验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服他们放弃这些做法的最好办法,是把它们的巫术性质揭示出来,再把类似的巫术介绍展示出来,让他们看明白,这些巫术与他们所鄙视的原始部落和蛮荒乡村中流行的巫术,没什么差别,这样一来,LV/Gucci/iPhone满身的小姐/师奶们,脸上恐怕就挂不住鸟。

吃燕窝、吃鹿鞭,按弗雷泽的分类,皆属感应巫术([[sympathetic magic]])中的模仿巫术([[imitative magic]]),此类巫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若想获得某种结果,就实施该结果形式上存在某种相似之处的行为;比如,燕窝是雌鸟孵育幼儿的,所以吃燕窝就会补胎,人参的形状像人,所以吃人参就有助于维持人体完整(也就延寿了),鹿鞭的相似之处就更直接了当了。

[[James_Frazer|弗雷泽]]在《金枝》([[The Golden Bough]])一书里不厌其烦的列举了大量此类巫术,当然,按现代标准,弗雷泽收集的案例质量是可疑的,多半基于来自非专业人士(多为传教士、商人和殖民官员)二三手材料,但他所描述的特征和分类以及背后的思想,是很靠谱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在身边都很容易反复观察到类似的例子,而其背后可以发现相同的原理。

比如,孕妇难产时,就打开家里所有能打开的东西:门、窗户、拉开所有抽屉、麻袋全部敞开口,等等,这是弗雷泽举的东南亚的例子;类似的,我们的船家忌讳说“箸”,改说“筷”;上乳牙掉了扔井里,下乳牙掉了扔屋顶;照仇人的样子做个小人写上名字用针扎,等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感应巫术里还有一类是传染巫术([[contagious magic]]),背后的信念是:我对曾属于某人一部分的东西做某事,其效果近似于直接对该人做该事;比如把仇人的衣服扔在地上使劲踩,把他掉的头发放在毒药里泡;对名字的避讳或许也是,名字也常被用作施巫的中介。

传统关于食物的功效乃至疗效的说法中,许多都是模仿巫术,而吃啥补啥是其中叫浅显的一类,有些则更迂回一些,中医的许多药物也是这种情况,一样样去验这些“药物”的功效,医学界恐怕既无精力也无兴趣,而且拿这些东西当真的行为本身会显得十分可笑,弄不好遭同行鄙弃。

对于这一类东西,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通过大量相似例子的类比指出其巫术性质,今天,即便最热情的中医拥趸,恐怕也不会系统化的支持巫术吧?

饭文#O3: 纽约时报做了个好决定

纽约时报做了个好决定
辉格
2010年9月15日

上周,《纽约时报》老板苏兹伯格公开确认了未来将停止印刷版发行的传闻,只是对传闻中2015年这个截止时间未置可否;这一消息引起了新闻界强烈反应,有人惊呼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有人担忧,新闻的专业品质在网络时代是否还能延续,而更多的人则在猜测,未来《纽约时报》将采用何种收费模式,无论它如何选择,其标杆性的地位必将影响整个新闻产业的商业模式。

苏兹伯格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变革已无可避免,不如早下决心以取得主动,免得等到发行量和财务状况恶化到不得不改时,却发现已陷入读者离弃、团队涣散和财务自(more...)

标签: | | | | |
682

纽约时报做了个好决定
辉格
2010年9月15日

上周,《[[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老板[[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苏兹伯格]]公开确认了未来将停止印刷版发行的传闻,只是对传闻中2015年这个截止时间未置可否;这一消息引起了新闻界强烈反应,有人惊呼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有人担忧,新闻的专业品质在网络时代是否还能延续,而更多的人则在猜测,未来《纽约时报》将采用何种收费模式,无论它如何选择,其标杆性的地位必将影响整个新闻产业的商业模式。

苏兹伯格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变革已无可避免,不如早下决心以取得主动,免得等到发行量和财务状况恶化到不得不改时,却发现已陷入读者离弃、团队涣散和财务自由度丧尽的四面楚歌之境;决定既已作出,早早宣布也是对的,可以向管理层和编辑团队施加足够的压力来推进转型,通常,编辑团队都会对如此彻底的转型持抵制态度;及早宣布,也可以让广告商、内容运营商、搜索引擎等产业合作者消除狐疑,从而提高合作意愿。

很可能,正是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的市场成功,让苏兹伯格最终下定了决心;在桌面时代,从纸媒向网络化的转型,在传统媒体眼里曾像洪水猛兽,是一场暴烈的革命,一切全都要推倒重来,但手持移动终端让他们看到了实现平缓过渡的一线希望;确实,手持终端的用户更能够接受用小额支付来购买一个打包的信息产品,这一点从手机SP、彩铃、iTunes和AppStore的成功中,已展露无遗。

有了这个前提,传统媒体的一些基础元素便可能移植到网络数字平台上了:周期性的打包发行、年度订阅、小额付费下载、广告植入,这些都是媒体运营者耳熟能详的概念,保留这些元素的转型是他们乐于推进的,而相应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也是他们得心应手的事情,所以,Kindle和iPad自然会被媒体界视为大救星。

以目前的扩张速度,五年后手持阅读器的普及率,应该足以支撑报纸杂志的无纸化转型;未来彩色、柔性和更加轻薄的电子纸产品上市之后,携带性和阅读体验上的障碍就进一步消除;如果转型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媒体所遭受的冲击将远不如此前所想象的那么恐怖;问题是,这场数字化变革会仅仅限于无纸化吗?

或者我们可以问,未来的主流媒体,将是全新的模式?还是仅仅无纸化或App化的报纸杂志?其中的关键差别在于开放性;这里说的开放性,并不非得是免费的、无版权的、可任意复杂的,但它至少应具备这样几点:它应是搜索引擎友好的,否则信息就难以被第三方所发现、组织和挖掘,其内容应是标准格式和语义化的,从而其阅读应是平台和终端无关的,其授权模式应适合于在各种应用中被引用、剪裁和重现的;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不过是无纸化的旧媒体而已。

默多克看来是希望保留旧模式的,苏兹伯格的动向还有待观察,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们怎么想?有些作者并不在乎自己的文章有多少人看、传播的多广、是否被广泛讨论,以及自己和读者能否充分互动,但多数作者确实看重这些;写作的收入不高,而表达的冲动和对交往互动的需要,构成了对写作者的大部分激励;一旦网络这个传播和互动通道打开,再要把写作封闭起来,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是否有机会得到广泛充分的检查和评论,本身就是读者认定文章质量的证据,只有愚蠢的皇帝们才喜欢整天看蜡封密奏;从这一观察出发,我认为新型媒体将是大势所趋,简单的无纸化只是一个过渡形式,或许可以为媒体提供一段缓冲时间,但把整个商业模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是靠不住的;不过,未来媒体将是何种形态,眼下仍无法断言。

但一些尝试已值得引起关注,一个早期的案例是《纵横周刊》,它是由一群不同领域的记者组成的业余松散团队,在发行周期性电子刊物的同时,也作为一个品牌供稿团队向一些传统媒体供稿,可能是因为过于松散,定位也不够明确,这个一度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后来没有继续下去。

另一个案例是科学松鼠会,在我看来,这是国内唯一已经获得成功的新型媒体,它建立在博客群的基础上,同时,从论坛、微博、社交网和大型博客网站,到书籍、电视和线下论坛讲座,覆盖了几乎所有形式的传播渠道;严格的作者招募门槛和清晰周全的规章制度,已使它成为颇有凝聚力的组织,而清晰的内容定位和对品质的有效控制,也帮助它成功的树立了品牌;现在,它不仅本身已是个初具规模的媒体,也成了受许多媒体欢迎的内容来源,这是个很有前途的模式。

松鼠会的成就理应让新媒体的拥护者们看到希望所在,它证明了网络化和开放性未必意味着质量和品牌的丧失,和阅读深度的降低;相信,未来在其他领域,也将涌现类似的品牌供稿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