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2】
@whigzhou: 感觉当前企业界的Woke风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为积极投资者创造一些机会,这几年Woke分子在诸如吉列、维多利亚秘密,迪斯尼这些公司闹的割命,很明显会大幅贬损公司的品牌价值,
我原本以为,这些事情主要是因为管理层被公司内的Woke员工(特别是DEI部门)绑架的结果,最近听说其实很多大股东也在背后推动,这些大股东之所以表现的好像跟自己的钱过不去,是因为他们投的其实不是自己的钱,很多是像退休基金之类的机构,玩的是别人的钱(more...)
【2022-04-12】
@whigzhou: 感觉当前企业界的Woke风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为积极投资者创造一些机会,这几年Woke分子在诸如吉列、维多利亚秘密,迪斯尼这些公司闹的割命,很明显会大幅贬损公司的品牌价值,
我原本以为,这些事情主要是因为管理层被公司内的Woke员工(特别是DEI部门)绑架的结果,最近听说其实很多大股东也在背后推动,这些大股东之所以表现的好像跟自己的钱过不去,是因为他们投的其实不是自己的钱,很多是像退休基金之类的机构,玩的是别人的钱(more...)
【2021-03-05】
给定逐利动机和风险偏好在人群中的分布不变,监管者把一种资产的风险弄低了,就必定会把一部分钱从这种资产推挤到另一种风险更高的资产上,从存款,国债,企业债,股票,期权……一级级撸上去,要是都变得不够刺激了,总归还有赛马,六合彩,GameStop,Tesla 和 Bitcoin了吧?
【2022-02-20】
@whigzhou: 感觉这个话题还可以深入一下
@whigzhou: 许多管制都是针对个人在市场活动中所面临风险的,问题是,管制的目标是什么?
是:
1)让个人免于遭受超出某一程度的风险?
还是:
2)让个人充分知晓他正要冒的风险?
假如当局将目标设定为(1),那么,给定个人风险偏好和逐(more...)
【2020-11-23】
最近几年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方面好像进展很密集,估计是不少大钱砸进去了,而这么多大钱砸进去,是不是因为硅谷新贵都很年轻,觉得自己还来得及享用成果?
【2021-09-08】
【2021-06-10】
据说BlackRock等大基金正在以非常大的规模将资产从股票和债券转到房地产上,整条街整个小区的收购房产,经常以20%以上的溢价,
基金的这种举动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利率那么低,股市又被抬的那么高,
不过这事情跟去年大量散户入市联系起来看就有点可怕了,这让我怀疑:
1)过去一年的上涨是不是主要由散户推动的?
2)会不会有很多散户把卖房子的钱放进了股市?
3)或者说,有那么多房子被基金收购,是否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散(more...)
【2018-03-09】
@whigzhou: 川普总是吹嘘他的政策又吸引来多少资本流入美国,无论真假,这至少说明他是喜欢资本净流入的,可同时他又哭着喊着要消灭贸易赤字,问题是资本净流入和贸易赤字根本就是一回事,这个道理经济学家早就讲的嘴皮子都磨破了,可惜川普和川普粉是永远也弄不懂的。
@学经济家: 对。不过资本流入包括直接投资(建厂买房)、股权投资(增持股票)、债权投资(增持美债),川普想把第三种榨成对美采购,以拉动就业、薪酬、投资和税收。不过仍会逆差因为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会(more...)
巴菲特错了
辉格
2012年12月05日
最近,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再次呼吁对富裕阶层增税,这是他近年来一再鼓吹的观点,选择此时重弹老调,显然是为影响正陷于僵局的国会财政议程;巴菲特的成就、身份和声望,让他的主张有了巨大影响力,奥巴马的一项增税提案便据此而被命名为“巴菲特规则”(Buffett rule)。
反对增税者常提出的一个担忧是,增税会抑制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因而降低就业率,但巴菲特以其亲身感受告诉我们,这不会发生,在他看来,投资者不会因为高税率而放弃投资,并举例说,五六十年代的资本利得税远高于当前,但他和他的客户从未因此而放弃投资,而当时的经济也很繁荣。
不妨相信巴菲特是真诚的,但他的论证却是错误的,他的个人感受并不能用来证明宏观效果,一项(more...)
【2012-09-20】
@恶人谷江小鱼: 我发起了一个投票 【特大钻石矿如被证实,黄金价格将:】,期待着你的参与,快来参加吧! http://t.cn/zlZJAAH
@sw小橘子 我投给了”涨” 这个选项
@whigzhou: 这事未必有多大影响,光蕴藏量大没用,要看这矿的开采速度和成本曲线,除非速度极快、成本极低且不随产量上升,否则不会有颠覆性影响
@sw小橘子: 事关人们对钻石稀缺性的信心吧
@whigzhou: 你是说钻石的投资品功能?我看不出钻石有多少这种功能,这东西又不像黄金,价值分歧大、切割麻烦、转手不容易,好像没什(more...)
【按:你可能已注意到,文章页面的边栏上多了个“相关作品”栏目,这可不是Google投送过来的广告哦,是我的模板程序按照文章所引用或关联的书号从豆瓣上抓过来的数据,这是本次改版的成果之一,但愿你会喜欢:)】
下一块金砖在哪里?
辉格
2011年12月29日
最近,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发表的数据显示,国际资本正在大量流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跟踪这些市场的指数也相应的大幅下跌,高盛的分析师也认为,新兴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这些看法,无疑给那些寄望于新兴市场的繁荣将全球经济拉出萧条的人们泼了一瓢冷水,不过与种种乐观论调相比,(more...)
【2011-12-28】
@李子暘:前几天听说一个在外地发展的朋友回京正忙着办社保,大惊,见面以后赶紧劝其停止做傻事,别再继续傻交钱,哪想到他所谓的办,是想把钱都提出来,从此放弃社保。呵呵,明白人越来越多了。
@sw小橘子: 把孩子看成投资品的父母是可怜可恨可鄙的人。
@whigzhou: 你这是铜臭过敏症发作,不是非要把孩子当肉畜养才叫投资,只要在近期增加了负担,而有望在远期收获快乐的,就可以叫投资
@sw小橘子: ……至于投资,并不是我理解得狭隘,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回报,以回报为目的生孩子的父母,在我看来都是可鄙的。
@whigzhou:(more...)
博傻游戏伤不到市场
辉格
2011年3月28日
最近,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炒家们,又给我们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博傻(greater fool)游戏,首批上市的份额化艺术品中的两件画作,价格在50天内被推高了17倍,其中《黄河咆哮》市值一度达到令人乍舌的1.03亿元,随后,在经过9天停牌之后,前天复牌首日又双双跌停。
大概极少有人会相信一位二三流画家的作品的市场价格会长期维持在上亿的水平,每个在此价位买入的炒家,只是相信他能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另一个炒家,换句话说,我犯傻没关系,只要我不是最后那个傻瓜就行;这样的博傻游戏在市场上屡见不鲜,特别是那些新开辟的市场,商品期货市场、收藏品市场、权证和A股创业板,都上演过类似的疯狂。
每每这样的情景出现,我们总会听到“市场变赌场”的惊呼和“强化管理”和“规范市场”的呼吁,许多人认为,任由这样的非理性行为存在,会恶化市场环境,降低市场的投资价值,最终使市场丧失创造流动性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然而,这些担忧是多余的,确实有许多因素会破坏市场的功能和价值,比如信息的不透明和产品的非标(more...)
隐约感觉,401K可能是系统性风险的一大来源。
以上和以下纯属臆想:
1)一支步伐整齐的队伍可以把大桥震垮,对于金融系统来说,整齐的步伐也是件很危险的事情,特别是当这种同一套相似的步伐节奏蔓延到一个涉及巨大资金量的范围时,很可能制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来;
2)或许,最近的瞬间暴跌事件,就是若干大基金采用了基于相似的模型和算法的相似的逃跑策略,而导致的,当然这只是个猜测;
3)流行的投资理论和模型,会制造出若干套整齐步伐来;
4)相对于早先的投资家(more...)
隐约感觉,401K可能是系统性风险的一大来源。
以上和以下纯属臆想:
1)一支步伐整齐的队伍可以把大桥震垮,对于金融系统来说,整齐的步伐也是件很危险的事情,特别是当这种同一套相似的步伐节奏蔓延到一个涉及巨大资金量的范围时,很可能制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来;
2)或许,最近的瞬间暴跌事件,就是若干大基金采用了基于相似的模型和算法的相似的逃跑策略,而导致的,当然这只是个猜测;
3)流行的投资理论和模型,会制造出若干套整齐步伐来;
4)相对于早先的投资家(比如德鲁克所描述的弗里德伯格那一代),当代职业基金经理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更趋于标准化,虽有多个流派,但流派内部却很雷同,而主要的几个流派都有能力制造出一个巨大无比的团体操式步阵;
5)监管规定会导致更整齐的步伐,越严格的监管之下,步伐会越整齐;
6)401K基金大概是在最严格监管之列,而且他们的自律机制也可能是最严格、最狭窄、最刻板的;
……
(按:写完后又看到些新细节,与我原有印象略有偏差,请参阅我的其他帖子)
马多夫案的输家
辉格
2008年12月17日
随着马多夫案的细节陆续披露,这一庞氏骗局的损害范围和规模逐渐清楚,一夜之间,许多富裕家庭变成无产者,许多慈善基金就此关门,许多基金的基金面临赎回潮和清盘的命运。那么,除了这些直接受害的投资者之外,这一惊天巨案中,还有哪些输家呢?
当我最初听说这一事件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连这样的公司——具有几十年历史、华尔街重要做市商、纳斯达克奠基人之(more...)
(按:写完后又看到些新细节,与我原有印象略有偏差,请参阅我的其他帖子)
马多夫案的输家
辉格
2008年12月17日
随着马多夫案的细节陆续披露,这一庞氏骗局的损害范围和规模逐渐清楚,一夜之间,许多富裕家庭变成无产者,许多慈善基金就此关门,许多基金的基金面临赎回潮和清盘的命运。那么,除了这些直接受害的投资者之外,这一惊天巨案中,还有哪些输家呢?
当我最初听说这一事件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连这样的公司——具有几十年历史、华尔街重要做市商、纳斯达克奠基人之一——都靠不住,那还有谁可以信赖?他的对冲基金同行们,如何再向其投资人说明:“我们不会这样”?于是合乎逻辑的预期是:会不会有一场可怕的大规模基金赎回风潮?
但是看了案件的更多细节之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不论其他环节如何复杂蹊跷,马多夫骗局得以成立的一个关键条件是,缺乏对投资者的透明度,即,投资者无法核实马多夫所声称的那些证券交易是否真的发生了。事实上,据第三方的分析,这些交易大部分没有发生,这些分析还指出,马多夫根本不可能遵循了他所声称的投资策略,即在collar期权的风险限制下,投资标普100中的30多个股票,并定期清仓转为国债;有分析者模拟了这一策略,发现它不可能获得马多夫所宣称并按此向投资者支付的每月1-1.2%的高额收益,并且,这一策略所要求的期权头寸远远高出实际交易记录所显示的数字。
作为一个封闭式的私募基金,它没有义务对公众披露其交易记录,它也可以采用对投资者保密的政策,不汇报其交易细节和投资组合,在我看来,这些都没问题;但它必须用某种方式让投资者相信,他们的钱的确还在账户上,无论是以股票、债券或现金的形式。对于基金管理者,这一点不难做到,聘用外部资产托管人,或者在其他券商那里开设账户进行交易(马多夫既是基金管理人,又是券商,这恐怕是骗局关键中的关键),或者聘用大会计行定期出具报表,都很容易做到。
像马多夫这样完全黑暗的暗箱操作,并非对冲基金的常见做法,这样看来,他的同行们倒是比较容易撇清,他们可以向他们的投资人解释:马多夫这样的事情,我们是没有能力做到的,除非我们与第三方托管人或会计行串谋。同时,他们可以立即向投资人出具第三方的凭据或报表,来消除他们的担忧。这一点,我相信他们能做到。
相反,难以撇清责任的,是那些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马多夫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和那些向其客户或明示或暗示的推荐了该基金的资产管理者、私人银行和理财顾问。这些机构,不仅遭受了直接的投资损失,承担了其推荐所带来的法律责任,更致命的,是丧失了其在审慎、洞察和远见方面的声誉,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从上述第三方分析可以看出,马多夫的骗局并非复杂难辨,其疑点突出而明显,有关分析和质疑并非案发后才出现,十几年来一直不断有人提出;特别是所宣称的稳健策略和几乎恒定的高收益之间的矛盾,以及定期清仓的诡异做法,是一望便知的马脚。
个人投资者或许甘愿冒风险而接受纯暗箱操作,或者听信马多夫有内幕消息的传闻,或者指望骗局崩盘之前自己已赚够了分红,这还可以理解;但对于服务于投资者的机构,抱此类幻想便是极其荒谬而不可原谅的,至少对于涉入此事的交易员和理财顾问们,他们的职业生涯已经终结,他们应被列入黑名单,而他们所在机构也应被打上一个重重的耻辱标记。
李三白朋友说,看到“教科书里……说消费等于投资”,想不通。是不是记错了?我猜书上说的大概是“储蓄等于投资”,这是菲舍尔(Fisher,又译费雪)的说法,他的这一说法是定义性的,不是实证性的,实际上把两个概念变成了一个,即(我的理解):为获得未来的收入流而克制当前消费,使之小于当前所拥有的产品总值的部分。这反映了他看世界的角度,具体参见他的《利息理论》。
李三白朋友说,看到“教科书里……说消费等于投资”,想不通。是不是记错了?我猜书上说的大概是“储蓄等于投资”,这是菲舍尔(Fisher,又译费雪)的说法,他的这一说法是定义性的,不是实证性的,实际上把两个概念变成了一个,即(我的理解):为获得未来的收入流而克制当前消费,使之小于当前所拥有的产品总值的部分。这反映了他看世界的角度,具体参见他的《利息理论》。
熊彼特不这么看,他把投资的概念严格限定于储蓄中投入生产性活动的部分,因而不等于储蓄,比如农民把收获粮食的一半藏入地窖就不算投资。这一定义更接近于我们日常语言的含义,我喜欢。
你用数字举的例子我没看明白,好像是说某些物品(比如面包)不适合用作储蓄?但也有很多物品很适合储蓄啊?
说到推荐经济学书,我不太能胜任,我的经济学算不上专业,阅读也不够广,宏观方面尤其是,实在要推荐,那就是: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菲舍尔的《利息理论》和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文萃》,至于张五常,他的随笔文章吹牛篇幅过多,不如直接看他的三卷本《经济解释》,的确不错,但他在宏观和货币问题上,大概不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