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投机〉标签的文章(4)

GameStop

【2021-01-31】

GME这事情,随便说几句吧,

1)逼空(short squeeze)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全程合法合规的逼空,成功的就更少,

2)而那些成功了的(至少看起来成功了的),通常也会被SEC盯上,当然,盯上不一定有什么后果,

3)逼空若是成功了,空头当然是亏了,但参与逼空者未必就赢了,要看谁跑的时间准,跑晚的那些会亏的很惨,

4)你要是赌心重,爱刺激,有信心,那么玩一把也未必不可,可是,把这事情弄的跟阶级斗争似的,好像其中有什么道德分可以赚,或者好像从那里能找到阶级兄弟情谊,那就太好笑了,

5)不光好笑,抱着这种(more...)

标签: | |
8421
【2021-01-31】 GME这事情,随便说几句吧, 1)逼空(short squeeze)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全程合法合规的逼空,成功的就更少, 2)而那些成功了的(至少看起来成功了的),通常也会被SEC盯上,当然,盯上不一定有什么后果, 3)逼空若是成功了,空头当然是亏了,但参与逼空者未必就赢了,要看谁跑的时间准,跑晚的那些会亏的很惨, 4)你要是赌心重,爱刺激,有信心,那么玩一把也未必不可,可是,把这事情弄的跟阶级斗争似的,好像其中有什么道德分可以赚,或者好像从那里能找到阶级兄弟情谊,那就太好笑了, 5)不光好笑,抱着这种态度去参与的,恐怕会成为死的最惨的那批, 6)当然,嘴上这么说的,未必真是*抱着这种态度*的,喊得响的,可能恰恰是跑的快的, 7)Elon Musk 看起来就是在骟动这种情绪,这并不奇怪,他就这人品,此人的商业诚信,在 SolarCity 这事情上已经展露无疑了,无需多言, 8)卖空机制是一个健康市场非常必要而有益的的组成部分,它对市场的净化功能,比一万个SEC还管用,而且空头们的服务是免费的, 9)特定某次卖空行为当然可以质疑,但攻击整个卖空机制的人,要么是小白,要么居心不良,很可能自己就是骗子,或是跟着骗子赚钱的托, 【2021-02-01】 这轮散户狂热的邪乎劲,感觉就是币圈那股邪乎劲的溢出版,很多人不是炒币也炒出了革命热情嘛,如今泛滥到了证券市场上, 炒家扇乎割命热情(或其他各种邪乎念头),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怜的只是那些胸膛里*真的*涌动起了革命热情的人,因为这股热情会让他们忘了给脚底抹油, ​​​​ @whigzhou: 竟然还有小将说就算大哥先跑了也无怨无悔,那不就是 groupie 嘛~ ​​​​  
关于G&H,再啰嗦几句

吴大师取笑我说:既然我直接点了你G点,你何必在H之前还浪费20秒钟啰嗦一大堆。答:A片是演给大家看的,我们俩直接H完了别人啥也没看明白,岂不浪费荷尔蒙?

我先说“投机抬价”和“存在囤积”几近同义反复,又说“我不信”而不是“逻辑上不通”,其中的奥妙就是需求曲线,如果你相信需求曲线具有稳定性,“投机抬价”和&ldquo(more...)

标签: | | |
514

吴大师取笑我说:既然我直接点了你G点,你何必在H之前还浪费20秒钟啰嗦一大堆。答:A片是演给大家看的,我们俩直接H完了别人啥也没看明白,岂不浪费荷尔蒙?

我先说“投机抬价”和“存在囤积”几近同义反复,又说“我不信”而不是“逻辑上不通”,其中的奥妙就是需求曲线,如果你相信需求曲线具有稳定性,“投机抬价”和“存在囤积”就是同义反复,如果要我相信在人眼前晃几个数字就能把需求曲线挪上挪下,我不敢,因为这样一来,我就无法对世界形成任何稳定的看法了,我会从此ED。

这不是说需求曲线任何时候不能移动,可以动,但要说出什么条件下怎么动,比如收入效应就是一种动法,而投机抬价说并未形成明确说法:数字要怎么晃才管用?

我的哲学告诉我,如果你还要在某个理论的框架下说话,就别去碰它的硬核,除非你已经准备好用另一套纲领去取代它,那样的话,继续使用旧框架说话的人就不再是你的谈话对象。对于经济学,需求曲线的稳定性是硬核。

关于投机和标价,答wuxianghong大师

我的原话是“只要没发生囤积,投机交易并不会抬高油价”,假定吴大师没看漏前半句,论证如下:

假设某个时刻,现货油价80美元,销量1亿桶。有人说投机行为把价格抬到这么高。他这么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有两种等价的含义:

1)如果没有投机,80美元这么高的价格下,不会有1亿桶这么大的销量;
2)如果没有投机,仅当价格低于80美元时,才可能有1亿桶这么大的销量;

无论哪种说法,都意味着:如果是投机行为把油价抬到了80美元,此时如果销量是1亿桶,其中必然包含了投机性囤积。——这几乎就是同义反复,不需要我去做几年交易员才能明白。

但事实上,对投机抬高油价的指责甚嚣尘上的那段时间里,石油库存并未增加,也就是没有囤积,在当时的价位下,现货市场是出清的。参见FT文章《谁在推高大宗商品价格?(more...)

标签: | | |
515
我的原话是“只要没发生囤积,投机交易并不会抬高油价”,假定吴大师没看漏前半句,论证如下: 假设某个时刻,现货油价80美元,销量1亿桶。有人说投机行为把价格抬到这么高。他这么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有两种等价的含义: 1)如果没有投机,80美元这么高的价格下,不会有1亿桶这么大的销量; 2)如果没有投机,仅当价格低于80美元时,才可能有1亿桶这么大的销量; 无论哪种说法,都意味着:如果是投机行为把油价抬到了80美元,此时如果销量是1亿桶,其中必然包含了投机性囤积。——这几乎就是同义反复,不需要我去做几年交易员才能明白。 但事实上,对投机抬高油价的指责甚嚣尘上的那段时间里,石油库存并未增加,也就是没有囤积,在当时的价位下,现货市场是出清的。参见FT文章《谁在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经济学人的《油价:莫怪投机者》,还有哈福德的《世界为什么需要投机者?》。 吴大师的意思是,边际上那个买家,原本不会在80美元的价格下买石油,但听说投机者把半年后油价炒到120了之后,改变了他的需求曲线,于是买了(注意,他不是炒家,而是“真实需求者”)。这种故事,如果偶尔发生在街头随机交易中,我或许会信,但要说发生在石油这种日复一日的大宗交易中,我可不信(当然,国企除外,国企干出任何事情我都不惊讶)。 对于投机者,期货行情的确可能改变他的需求曲线,那是因为,商品投机者所买卖的,其实并非商品本身,而是“区间价格走势”,一段预期中平缓的走势,和一段预期中陡峭的上行走势,是两种不同的商品,自然有不同的需求曲线。
饭文#46: 西进运动与地产泡沫

西进运动与地产泡沫
辉格
2008年9月2日

房屋是家庭的首要资产,有关房产的一切话题总是容易激动人心,住宅市场化以来,随着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媒体和公共政策界一片鼓噪之声,针对房地产业的所谓暴利和泡沫的指责声浪一轮接一轮,难以平息。我不知道,那些慷慨激昂的记者中,有几位曾了解过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产历史,了解过美国19世纪西进运动中伴随着地产开发的热情、梦想、奇迹,还有泡沫。我想,没见过真正的暴利和泡沫而谈论暴利和泡沫,难免显得幼稚。

芝加哥人口从1835年的三千增长到1890年的(more...)

标签: | | |
609
西进运动与地产泡沫 辉格 2008年9月2日 房屋是家庭的首要资产,有关房产的一切话题总是容易激动人心,住宅市场化以来,随着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媒体和公共政策界一片鼓噪之声,针对房地产业的所谓暴利和泡沫的指责声浪一轮接一轮,难以平息。我不知道,那些慷慨激昂的记者中,有几位曾了解过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产历史,了解过美国19世纪西进运动中伴随着地产开发的热情、梦想、奇迹,还有泡沫。我想,没见过真正的暴利和泡沫而谈论暴利和泡沫,难免显得幼稚。 芝加哥人口从1835年的三千增长到1890年的一百万,这一中部城市的迅速崛起,曾造就了巨大的地产繁荣,也让一批地产商大发横财。大地产商威廉·奥格登1844年花八千美元买下的一块土地八年后卖到三百万美元,而他1845年用一万五千美元买入的地产二十年后价值一千万美元。如此程度的价值暴增,恐怕是今天那些惊呼暴利的记者们做梦也没想到过的。 然而芝加哥只是个幸运儿,随着芝加哥脱颖而出,更多曾被认为有希望发展成大城市的地方,或者多年后仍不过是个小镇,或者不久便被遗弃而荒芜。在十九世纪的西进运动中,在美国中西部大平原上,沿着移民向西开拓的路线,散落着无数被遗弃的城镇和定居点。1830年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仅艾奥瓦一州,便有两千多个城镇被遗弃。堪萨斯在1852年至1912年期间被遗弃的定居点更多达二千五百处。 随着铁路代替河流成为交通主干,继而汽车和公路又代替铁路,以及矿藏的发现和枯竭,工业格局的变迁,各城市此兴彼衰,人口和房地产随之而兴衰无常。港口和交通枢纽、工商业中心、各州的首府、各县的县治也无不随商业和人口的聚散而不断迁移,其中最具象征性的废弃城市便是早期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首个定居点——詹姆斯敦,早在1722年,“除了满目颓垣败瓦和三、四幢尚完好而有人居住的房屋之外,那里什么也没有了。” 正如繁荣给地产投机商带来暴利,每个衰败和废弃的城镇背后,都隐藏着一串串巨亏和破产的故事,地产商为了避免失败的命运,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升社区对潜在移居者的吸引力。他们推动一切能让一个社区看上去更像个大城市的事业,他们做出宏大详尽而有远见的规划,资助教堂和牧师,筹建大学,投资建造大酒店,鼓励办报,他们修建道路和码头,说服铁路公司让铁路线经过本镇,游说州议会甚至贿赂议员以争取将州府县治移至本镇,他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关于未来都市的梦想,以此吸引移居者,最终提高地产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万多人的城镇可以拥有四份日报,三份周刊,匹兹堡和辛辛那提的首份报纸创刊时,当地都只有三四百居民,一片被视为未来城市的玉米地里,可以冒出一家豪华酒店。到1880年代,每个中西部州都有十几甚至二十多所大学,人口仅三百万的俄亥俄拥有27家大学和学院,宾夕法尼亚伊斯顿市的拉斐特学院于1833年成立时,当地居民不足四千,其39名校董中只有一人上过大学。然而这些大学中只有不足1/5存活到1930年之后。 拥有土地的人们,为了他们的梦想,还建造了公园、歌剧院、教堂、医院、车站和码头,正是他们的这些努力,把美国广袤无际的大平原建设成了不断涌入的移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他们的成就令人惊叹。当然,许多梦想没有成真,化作过眼云烟,繁荣的背后,留下了无数荒凉小镇,杂草丛生的市政厅,仍在玉米地里的大酒店,只有一块竖在沙漠里的牌子却从未接待过师生的大学,还有大批破了产的倒霉蛋,等等一切被泡沫一词所涵盖的东西。 但是,美国的确繁荣了,而且是迄今最繁荣的国家。繁荣必定伴随着梦想而来,而有梦想就会有落空,自由意味着向一切可能性开放,包括误判和头脑发热的可能。人的行为决策不可能仅仅基于过去发生的事,而必须同时基于对未来的预期,也必须考虑他人的想法和可能的行动,这就决定了期望的集体落空——或者说泡沫——是不可能避免的。除非压制增长的一切可能性,监管和调控从来没有消除泡沫和由此导致的经济波动,事实上,它们往往制造和加剧波动。 世人都羡慕美国的繁荣和富足,却很少关注美国人是如何创造繁荣的,他们反而厌恶使得这种繁荣成为可能的自由和开放。他们对着果子流口水,却对果树之根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