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技术〉标签的文章(36)

热潮过后

【2024-02-24】

@whigzhou: 我猜,此轮AI热潮过后,人们会发现AGI并未实现,引发的憧憬95%也未成真,但取得的进步是巨大而实实在在的,一小部分憧憬也确实成真了,并在5-10年后蓬勃兴旺成为大产业,而且很可能是在眼下少有人瞩目的地方,

绝无贬低之意,这是很好的结果了,

标签: | | |
9190
【2024-02-24】 @whigzhou: 我猜,此轮AI热潮过后,人们会发现AGI并未实现,引发的憧憬95%也未成真,但取得的进步是巨大而实实在在的,一小部分憧憬也确实成真了,并在5-10年后蓬勃兴旺成为大产业,而且很可能是在眼下少有人瞩目的地方, 绝无贬低之意,这是很好的结果了,
莎草紙与黑暗時代

【2024-01-28】

@whigzhou: Patrick Geary 說,墨洛溫朝沒留下很多書面材料,不是因爲他們的文牘工作少,相反,他們的文牘工作比此後中世紀諸朝都要多,因爲他們沿用了羅馬的行政模式,留下材料少,是因爲他們用的是莎草紙而不是羊皮紙,保存下來的機會小的多,

我覺得這一點顯然提高了所謂黑暗時代在後世眼中的黑暗度,

這也改變了我對莎草紙使用歷史的印象,原先我以爲,莎草紙從三世紀開始被羊皮紙取代,到羅馬末期就從歐洲消失了,

查了一下, 标签: |

9181
【2024-01-28】 @whigzhou: Patrick Geary 說,墨洛溫朝沒留下很多書面材料,不是因爲他們的文牘工作少,相反,他們的文牘工作比此後中世紀諸朝都要多,因爲他們沿用了羅馬的行政模式,留下材料少,是因爲他們用的是莎草紙而不是羊皮紙,保存下來的機會小的多, 我覺得這一點顯然提高了所謂黑暗時代在後世眼中的黑暗度, 這也改變了我對莎草紙使用歷史的印象,原先我以爲,莎草紙從三世紀開始被羊皮紙取代,到羅馬末期就從歐洲消失了, 查了一下,原來消失的過程比我以爲的遠更緩慢而漫長,墨洛溫宮廷到677年才停用莎草紙,法國其他機構用到787年,教廷到11世紀還在用,拜占庭則更晚
AI系统:分立 vs 集中

【2023-08-11】

@whigzhou: 在我的閲讀視野中,有關AI的談論似乎有個盲點,就是很少人會區分集中式大系統和小型分立系統,其實這個區別還蠻重要的,

所謂小型分立系統,在我心目中大概是這麽個樣子:
1)它足夠便宜,因而可以大量複製,
2)每個複製體從某一原型複製而來,起初只是個空模型,和少量的先天知識,唯有經歷一個探索/學習/成長過程之後,才擁有足夠的經驗,足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3)達到這個程度后,它便有了獨立面對世界,自主行動的能力,無須依賴任何在綫資源(比如大型集中式數據庫、大型計算機之類),只需依靠能從市場上買到的商品和服務便可維持自我存續,

很明顯,肉人就是這樣的,

(more...)
标签: | |
9158
【2023-08-11】 @whigzhou: 在我的閲讀視野中,有關AI的談論似乎有個盲點,就是很少人會區分集中式大系統和小型分立系統,其實這個區別還蠻重要的, 所謂小型分立系統,在我心目中大概是這麽個樣子: 1)它足夠便宜,因而可以大量複製, 2)每個複製體從某一原型複製而來,起初只是個空模型,和少量的先天知識,唯有經歷一個探索/學習/成長過程之後,才擁有足夠的經驗,足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3)達到這個程度后,它便有了獨立面對世界,自主行動的能力,無須依賴任何在綫資源(比如大型集中式數據庫、大型計算機之類),只需依靠能從市場上買到的商品和服務便可維持自我存續, 很明顯,肉人就是這樣的, 依我看,分立系統在幾方面有關鍵優勢: 1)因爲便宜,它們可以海量存在, 2)因爲海量,可以加速變異和進化,向各種方向并行探索可能性, 3)它能實現真正的個人化服務,而同時又解決了隱私和信任問題,比如,讓一個接入並高度依賴集中式系統的robot來做你的貼身僕人,既做不好,你也信不過,鬼知道采集的數據會被用到哪裏去, 4)因爲每個複製體是從空模型開始的,如果我們能對其學習/成長經歷和效果有某種驗證機制,那麽解決信任問題的潛力便遠大於集中式系統, 今天我仔細想了一下第4點,發現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1)因爲分立系統的資源有限,必須在某種訓練環境中接受培訓,才能擁有足夠好的經驗, 2)這種訓練環境可以利用大型系統的資源優勢,受訓者獲得的只是學習結果,所以資源要求沒那麽高, 3)爲解決信任問題,受訓者和訓練環境之間必須是鬆耦合的,不要有類似腦機接口之類直接寫入而你又無法檢查究竟寫入了些什麽的東西,學習結果的表徵須是可驗證的, 4)這一可驗證性可由兩種方式得到保證:A)要麽是語義化的,因而是可以被理解與核查的,B)要麽是模塊化的,因而是可以以模塊為單位接受QA的, 有關A我之前已經説過不少,這裏説一下B, 未來會出現robot學校,提供各種robot專項訓練服務,他們可以宣稱,一個robot只要來我這兒接受了某項訓練,便可習得某種技能,而且沒有惡性副作用, 對此宣稱,第三方可以來驗證,比如對若干前受訓者進行行爲跟蹤評估,或者置入某種演習環境中,看看其表現是否合格,包括技能合格與否,在各種場景設定中有沒有表現出乖張頑劣之舉, 有些學校還可以提供整套成長訓練,從常規基本技能,通識教育,舉止禮儀,道德教化,等等,確保從這裏畢業的robot都擁有健全人格,基本常識,基礎技能,和善良端莊的品格, 正因爲分立系統是海量的,每個技能模塊也會有大量安裝副本,其内置的任何惡意成分(無論來自製造環節還是訓練環節)很難不被發現,而大型集中式系統裏如果有這種惡意成分,被發現時可能已經太晚了,
DARPA vs NASA

【2022-01-07】

听了个 podcast,嘉宾对比了 DARPA 和 NASA 的工作效率,非常有意思,

NASA 17000 多员工,每年200多亿美元预算,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可是自从近些年民营航天兴起之后,对比之下就很容易看出,NASA 的效率是很低的,以前只是没对比大家不知道,

最近送上去的 James Webb 望远镜,进度晚了14年,预算超支了19倍,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DARPA 只有200多员工,年预算30多亿,在美国的国防预算里只能算是零花钱,而它的工作绩效可谓耀眼夺目,几十年来的各种重大技术突破里,你总是能看到 DARPA 的身影,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DARPA 曾主动向国会提出,别给我们这么多钱,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可能没有任何其他政府机构会主动提出削减自己预算的,其中道理,说到后面你就明白了,

(下面是我听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这一效率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虽然都是(more...)

标签: | | | |
8971
【2022-01-07】 听了个 podcast,嘉宾对比了 DARPA 和 NASA 的工作效率,非常有意思, NASA 17000 多员工,每年200多亿美元预算,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可是自从近些年民营航天兴起之后,对比之下就很容易看出,NASA 的效率是很低的,以前只是没对比大家不知道, 最近送上去的 James Webb 望远镜,进度晚了14年,预算超支了19倍,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DARPA 只有200多员工,年预算30多亿,在美国的国防预算里只能算是零花钱,而它的工作绩效可谓耀眼夺目,几十年来的各种重大技术突破里,你总是能看到 DARPA 的身影,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DARPA 曾主动向国会提出,别给我们这么多钱,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可能没有任何其他政府机构会主动提出削减自己预算的,其中道理,说到后面你就明白了, (下面是我听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这一效率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虽然都是国营机构,但它们的使命设定,以及完成使命的方式,都十分不同, 首先,NASA会有一些有上级所赋予的明确使命,比如某年之前把人送上月球,把某种性能指标的望远镜送上轨道,或者更一般的指标,每年往轨道载运多少人和物资,诸如此类, 其次,NASA 还会自己动手设计为达成这些目标而需要的装备,设计执行完成使命的项目与行动,运营这些项目所用到的众多设施, 虽然它也会尽可能将更多的制造和研发任务分包给私人企业,或者通过招标采购获取,但仍然承担了大量企业的常规功能(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管理),所以 NASA 就是一家典型的国企,而国企的低效率是众所周知的, 相比之下,DARPA 不会做所有这些事情,它其实是一群天使投资人,DARPA 员工的日常工作就是兜里揣着支票本,到处看别人在干啥,看到有意思有前途有价值的,就给他们撒钱,其重点当然是跟国防和安全有关的,但这种关系可以很远,也可以没什么关系,只要是*对美国好*就行,比如 DARPA 早在2010年就给 Mordena 撒了2500万美元,那时候还很少有人看好 mRNA 疫苗的前景,(疫苗怎么跟国防扯上关系了?不愁,只要因果链足够长,什么都能扯上关系,美军士兵不是也得防疫吗?美军还可能部署到疫区呢是吧?) DARPA 之所以效率高,就是因为它除了看项目撒钱之外不做具体的事情,就不需要养一堆人,正是在*管一堆人让他们持续高效工作*这一点上,国企是远远不如私企有效率的, 一旦养了一堆人,这堆人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的头就成了对一帮兄弟饭碗负责的大哥,他会拼了命保住这堆饭碗,而且一有机会就会把团队扩大,因为团队越大,大哥的级别就越高, 私企也有这个问题,但私企有很强的预算约束和收益率反馈,国企就不同了,国会拨款委员会虽然也施加了一种约束和反馈,但远不如股东的直接和灵敏, 这也解释了为何 DARPA 没有国营机构中普遍的自我膨胀倾向,会主动要求削减预算,正是因为没养一堆人,其行动是高度个人化的,每个项目,撒出去的每笔钱,都直接对应一个具体的决策者,这笔钱撒的效果是好是坏,他完全没办法推卸责任,因为事情太单纯了,根本不存在其他工作环节可以成为他的失败借口,所以,他有充分的激励克制自己的撒钱手脚,看不到好项目就别动, 反之,你看看 James Webb 望远镜的事情,拖了十几年,预算翻了二十倍,你能把责任落到具体某个人吗?根本不可能,谁都可以找出一大堆借口,证明不是自己的错, 当然,NASA 可能采用 DARPA 模式吗?考虑到它向来的使命性质,不可能,政策制定者给它下了很具体的任务,有时间限制,为此需要的东西不可能通过撒钱在明确时限中培育出来, 问题是,凭什么要给 NASA 赋予那么明确的使命?五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对美国真的那么重要? 成立 NASA 的初衷其实是让美国取得太空优势,而不是具体做出什么东西或完成什么任务,所以完全可以采用 DARPA 模式,前提是改变其使命性质,从具体任务改成开放式目标,这需要政策思维的根本转变, 而 DARPA 的使命性质一开始就是开发式的:让美国在与国防有关的技术领域保持优势, 这个问题还可以更一般化,国营机构为追求国家目标,可以不同的深度参与整个实现过程,从深到浅依次是: 1)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东西,然后自己组织人设计开发,自己建厂制造, 2)把制造外包出去, 3)只提出需求和规格要求,让竞争私企拿出设计方案来竞标, 4)未来是开放的,所以我不想说死我究竟想要什么,你们放开试,我看中的就撒钱, 考虑到国企注定的低效率,参与深度越浅越好, 美军的大部分装备需求是以第三种方式满足的,但这还不够,因为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没法知道,所以才有了 DARPA,其使命是在一个开放未来中尽可能保持优势, 【2022-01-07】 说到 DARPA,让我想起一件事情,Napoleon Chagnon 对 Yanomamo人的研究现在已经很出名了,他的田野研究前后持续了30多年,这是非常罕见的,这种人类学田野调查如果由大学资助的话,一般顶多也就是读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 那他当年的资助是从哪儿来的呢?NIH,美国的又一个官方撒钱机构,NIH 的腰包可比 DARPA 鼓多了,年预算400亿,Chagnon 的资助具体说来自NIH的下属机构 NIMH,(见 Napoleon Chagnon (2013) Noble Savages), 问题是,一个以亲属关系为研究主题的人类学项目怎么能得到 NIH 的资助? 名头是:这是比较遗传学研究的一部分,旨在弄清各人类群体的遗传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医学含义,而亚马逊土著显然是一个足够独特的群体,被挑出来也算合理, 我之前说了,只要因果链足够长,没什么是扯不上关系的,这就是个生动例子,可以说明: 1)美国官方撒钱机构的宗旨可以被解释到多远, 2)具体负责撒钱的决策者的自由裁量余地可以有多大, 当然,这种宽松度之所以可行,是以高廉洁水平为保障的,否则不难想象,钱全都撒进小舅子们兜里了,最起码也是被记者扒出一堆大粪,鸡飞狗跳,国会震怒,把你预算一刀砍了,
聋子说话

【2021-10-30】

@whigzhou: 昨天和几个朋友在外面吃饭,邻桌有个人跑过来攀谈,讲的还蛮起劲,一个人讲了十几分钟,等他走了之后,认识他的那位朋友悄悄告诉我,他是个聋子,而且聋的很彻底,我很惊讶,如果一个人彻底耳聋,他怎么会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发音控制的那么好,以前我也见过聋子说话,都明显控制不好自己的声音,我朋友说,他在胸部植入了一个装置,能让他感知自己的胸腔共鸣,具体怎么起作用的不太清楚,我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装置,搜了一下也没找到线索,

标签: | | |
8886
【2021-10-30】 @whigzhou: 昨天和几个朋友在外面吃饭,邻桌有个人跑过来攀谈,讲的还蛮起劲,一个人讲了十几分钟,等他走了之后,认识他的那位朋友悄悄告诉我,他是个聋子,而且聋的很彻底,我很惊讶,如果一个人彻底耳聋,他怎么会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发音控制的那么好,以前我也见过聋子说话,都明显控制不好自己的声音,我朋友说,他在胸部植入了一个装置,能让他感知自己的胸腔共鸣,具体怎么起作用的不太清楚,我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装置,搜了一下也没找到线索, 另外,他还专门受过读唇训练,大致能猜到别人在说什么, 感觉挺神奇的, @tertio: 发音的最直接反馈其实是发音部位的感觉,次级反馈才是声音。“读唇”能力是个线索,说明他擅长模仿他人的嘴部动作(内部的舌位是否正确,起初应该靠别人纠正,然后自己记住正确的发音感觉) @whigzhou: 嗯,这么一说好像就通了  
技术进步与兵源禀赋

【2021-09-19】

随着军队技术含量提高,美军兵源的经济/技能背景也在向高端偏移,其中家庭收入水平的偏移(图1)非常显著

asoni19septfig1

 

asoni19septtable2

标签: | | |
8842
【2021-09-19】 随着军队技术含量提高,美军兵源的经济/技能背景也在向高端偏移,其中家庭收入水平的偏移(图1)非常显著 asoni19septfig1   asoni19septtable2
长生不老药

【2020-11-23】

最近几年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方面好像进展很密集,估计是不少大钱砸进去了,而这么多大钱砸进去,是不是因为硅谷新贵都很年轻,觉得自己还来得及享用成果? ​​​​

【2021-09-08】

果然

 

标签: | | | |
8451
【2020-11-23】 最近几年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方面好像进展很密集,估计是不少大钱砸进去了,而这么多大钱砸进去,是不是因为硅谷新贵都很年轻,觉得自己还来得及享用成果? ​​​​ 【2021-09-08】 果然  
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速度

【2021-07-22】

E6zZ3a6VIAANSBY

@whigzhou: 电话普及的速度真慢啊,管制害死人

@里屋I984:冰箱和洗衣机差不多同时出现,为何曲线相差这么大呢?冰箱基本上没有受战争影响

@whigzhou: 1)家用洗衣机存在较为接近的替代选择:商业投币洗衣机,2)洗衣机噪音大,不适合公寓

标签: | |
8724
【2021-07-22】 E6zZ3a6VIAANSBY @whigzhou: 电话普及的速度真慢啊,管制害死人 @里屋I984:冰箱和洗衣机差不多同时出现,为何曲线相差这么大呢?冰箱基本上没有受战争影响 @whigzhou: 1)家用洗衣机存在较为接近的替代选择:商业投币洗衣机,2)洗衣机噪音大,不适合公寓
载人航天

【2021-07-21】

@whigzhou: 我好像对载人航天一直都兴趣不大,我觉得发机器人出去更有意思,同等预算条件下会带来多得多的有趣结果,

@whigzhou: 机器人最好做小一点,像老鼠那么大,低成本,大群大群的发出去,想想看,马斯克和贝佐斯的两群机器人在月亮上抢地盘打起来了,多有意思,

@tertio:只送机器人的话,可能没有足够的号召力,用来开辟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另外,如果愿意在太空短期甚至是长期停留的人多了,有可能激励出一个全新的(more...)

标签: |
8722
【2021-07-21】 @whigzhou: 我好像对载人航天一直都兴趣不大,我觉得发机器人出去更有意思,同等预算条件下会带来多得多的有趣结果, @whigzhou: 机器人最好做小一点,像老鼠那么大,低成本,大群大群的发出去,想想看,马斯克和贝佐斯的两群机器人在月亮上抢地盘打起来了,多有意思, @tertio:只送机器人的话,可能没有足够的号召力,用来开辟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另外,如果愿意在太空短期甚至是长期停留的人多了,有可能激励出一个全新的制造业生态。 @whigzhou: 所以需要设计出适当的游戏,抢地盘就是很好的游戏,诱人程度至少不亚于Second Life,参与门槛也不高 @whigzhou: 马斯克和贝佐斯的公司与其卖上天门票,不如卖游戏规则+发射载重,玩家买了载重就可以把自己的机器人发上去 @whigzhou: 我有个相当有把握的猜测:未来哪天火星殖民若是成了,一定是机器人先行,至少比肉人提前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等他们把宜居条件弄好了,肉人才跟着过去, ​​​​
未来世界

【2021-07-14】

@tertio 我对未来世界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全自动制造上。有了全自动的物流,有了全自动的工厂,再加上建造全自动工厂的全自动工厂,生产全自动机器的全自动机器。未来世界就摆在我们眼前了。是福还是祸? ​​​​

@whigzhou: 我倒觉得更有想象空间的是生物工程,啥时候能捣鼓出几只能当无人机使的鸽子或者会叠被子的猴子来呢?

@whigzhou: 几十亿年进化史创造的如此精妙高效的系统,弃之不用可惜了

@tertio: 听着有点吓人。我主要考虑的是指数效应,整个流程全自动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只要有钱(能量),干啥都行,而且很快。

@whigzhou: 机械系统的能量效率很低,所以这个瓶颈可能远比其他技术障碍更重要,何况左派会拼了命卡你的能量脖子

@whigzhou: 米国人均能量使用率从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这可能是许多曾经广受期待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没有出现的关键所在

@whigzhou: 标签: | | | |

8709
【2021-07-14】 @tertio 我对未来世界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全自动制造上。有了全自动的物流,有了全自动的工厂,再加上建造全自动工厂的全自动工厂,生产全自动机器的全自动机器。未来世界就摆在我们眼前了。是福还是祸? ​​​​ @whigzhou: 我倒觉得更有想象空间的是生物工程,啥时候能捣鼓出几只能当无人机使的鸽子或者会叠被子的猴子来呢? @whigzhou: 几十亿年进化史创造的如此精妙高效的系统,弃之不用可惜了 @tertio: 听着有点吓人。我主要考虑的是指数效应,整个流程全自动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只要有钱(能量),干啥都行,而且很快。 @whigzhou: 机械系统的能量效率很低,所以这个瓶颈可能远比其他技术障碍更重要,何况左派会拼了命卡你的能量脖子 @whigzhou: 米国人均能量使用率从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这可能是许多曾经广受期待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没有出现的关键所在 @whigzhou: 这段视频展示了鸟类的伺服系统有多厉害 @whigzhou: 我初二的时候也在我们家的鸡身上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向物理老师报告说这是牛顿力学不成立的证据 @叶子疏:二战后美苏双方在相对和平的势力圈内各自几乎把有开采价值的大矿都探明了。后面如果仅靠已知能源,最多是页岩油一样的小幅改进,不可能再有48年发现51年投产百亿吨级沙特油田这样的新发现....除非核裂变的污染问题和核聚变的可控问题能解决 @whigzhou: 和尾矿渣相比,核废料根本不是问题 @whigzhou: 核能被制造成环境问题,完全是人为作梗 @whigzhou: 核聚变哪天要是商业可行了,照样会有一大批绿毛出来作梗 @叶子疏:处理难度真的差很多,化学废物可以用化学方法处理,如高温焚烧制砖可以处理掉尾矿中几乎所有的有机污染物并固化重金属离子,起码不计成本真的能就地方便处理掉,核废料则没有有效处理手段.。。。 @whigzhou: 哈哈,不计成本有啥不能处理的,发射到火星总可以吧? @whigzhou: 装进铅桶埋在上千米深废矿井里的核废料对人类的辐射量,和露天尾矿对人类的辐射量,哪个大 @whigzhou: 评价甲乙两种能源之环境优劣的恰当方法: 1)若不计成本,甲的环境影响完全可以消除,虽然按当前实践,该影响远未被消除, 2)按现有实践,乙的环境影响未被完全消除,虽然该影响只有甲之当前影响的万分之一,但任何大于零的值都是不可接受的, 3)所以,从环境影响看,甲比乙好, Unconstrained vision 的生动案例,  
身体语言

【2021-06-06】

Allan Pease (1984) : Body Language, chapter 1:

Albert Mehrabian found that the total impact of a message is about 7 per cent verbal (words only) and 38 per cent vocal (including tone of voice, inflection and other sounds) and 55 per cent non-verbal. Professor Birdwhi(more...)

标签: |
8643
【2021-06-06】 Allan Pease (1984) : Body Language, chapter 1:
Albert Mehrabian found that the total impact of a message is about 7 per cent verbal (words only) and 38 per cent vocal (including tone of voice, inflection and other sounds) and 55 per cent non-verbal. Professor Birdwhistell made some similar estimates of the amoun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at takes place amongst humans. He estimated that the average person actually speaks words for a total of about ten or eleven minutes a day and that the average sentence takes only about 2.5 seconds. Like Mehrabian, he found that the verbal component of a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is less than 35 per cent and that over 65 per cent of communication is done non-verbally.
所以说目前常见的那种矩阵式分割屏幕的视频会议界面,丢失的信息太多了,每人只露张脸,通过身体姿态表达的信息全都丢掉了,而且这种交互模式本身也抑制了除脸部之外的身体语言的表达, 依我看,要达到接近真实会议的程度,至少需要—— 1)一块一米多宽的曲面屏, 2)左右两机位摄像头, 2)用户与屏幕/摄像头之间空间至少一米,因而可以翘起二郎腿坐在沙发里,可以方便的改变姿态挪动腿脚, 3)除当前用户之外的全体与会者的影像被合成到一个统一画面中, @Nakedape:最需要的是一块巨大的屏幕,不然拍摄方虽然把画面范围扩大,但接收方还是小画面。 @whigzhou: 如果屏幕距离为一米,那么两米宽的曲面屏就很理想了,基本上覆盖了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区(约120度),这个区域之外的静止物对视觉系统差不多是不存在的  
成本约束

【2021-05-10】

发现 Kevin Kelly 最大的毛病是不考虑成本,好像只要有了摩尔定律,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似的,且不说摩尔定律最终会碰上极限,即便没碰上之前,新应用吞噬资源的速度也常常紧跟着摩尔曲线,这就意味着,特定应用中,资源成本始终是应用商的重大约束,

随便举几个我生活中碰到的例子,
1)最近才发现,eBay的购物历史只能查到一两年前,再早查不到了,未必是删除了,或许是推到磁带上去了,反正在线是看不到了,
2)招行的账户流水也只能查到一年内的,
3)Google Ph(more...)

标签: | | |
8609
【2021-05-10】 发现 Kevin Kelly 最大的毛病是不考虑成本,好像只要有了摩尔定律,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似的,且不说摩尔定律最终会碰上极限,即便没碰上之前,新应用吞噬资源的速度也常常紧跟着摩尔曲线,这就意味着,特定应用中,资源成本始终是应用商的重大约束, 随便举几个我生活中碰到的例子, 1)最近才发现,eBay的购物历史只能查到一两年前,再早查不到了,未必是删除了,或许是推到磁带上去了,反正在线是看不到了, 2)招行的账户流水也只能查到一年内的, 3)Google Photos 下个月开始要把同步照片的存储量计入 Google Drive 配额了, 4)目前25块澳元每年只能买到 Google Drive 的100G空间,而不是100T 或 100P, 不考虑成本导致的结果是,你看到的那个可能性空间中,其适应性地貌是均匀平坦的,因而你会以为,创新之水会无差别朝随机方向的蔓延流淌,就像泼在一张光洁桌面上的一滩水, 这就难怪他说起给地图加上时间轴时会那么轻飘飘,还有诸如*记录所有细支末毫的个人经历,永不删除*之类的昏话(懒得引述原话,大意如此), 我想,这就是为何 Kelly 说的东西听起来都有点道理,可也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多少具体针对性的分析, 倒不是说他的书不值得一读,至少还算得上一位专业资深记者的一堆采访吧,  
景色的味道

【2021-04-28】

再举一个感官增强的例子,比如在你舌下植入一个芯片,上面带着若干电极,同时你的帽子上装了个摄像头,当你戴着帽子出门旅行时,摄像头会把采到的景观传给你的手机,手机上的软件将输入的景观映射为某种味觉,并将味觉信号传给舌下芯片,芯片根据收到的信号,通过电极给味觉神经相应的刺激,这样,你就能品尝到各种景色的味道了,

至于景色与味道的映射关系,可以有很多种方案,用户可以按偏好选用,其中有些方案可能会被用来赋予某种专业探测技能,比如可以设计一种风水方案,视野焦点的风水越好,甜味越强,风水越差,苦味越强,

有些联觉很强的人本来就有能力尝出景色的味道,有些还能尝出词汇的味道,或者听出音乐的颜色

(more...)
标签: | |
8579
【2021-04-28】 再举一个感官增强的例子,比如在你舌下植入一个芯片,上面带着若干电极,同时你的帽子上装了个摄像头,当你戴着帽子出门旅行时,摄像头会把采到的景观传给你的手机,手机上的软件将输入的景观映射为某种味觉,并将味觉信号传给舌下芯片,芯片根据收到的信号,通过电极给味觉神经相应的刺激,这样,你就能品尝到各种景色的味道了, 至于景色与味道的映射关系,可以有很多种方案,用户可以按偏好选用,其中有些方案可能会被用来赋予某种专业探测技能,比如可以设计一种风水方案,视野焦点的风水越好,甜味越强,风水越差,苦味越强, 有些联觉很强的人本来就有能力尝出景色的味道,有些还能尝出词汇的味道,或者听出音乐的颜色 所以当我们惊叹某些诗句如此富有想象力时,别忘了,这位诗人或许真的有很强的联觉,甚至为无法摆脱这种联觉而苦恼 【2023-09-21】 @whigzhou: 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whigzhou: Harbisson 戴的传感器是把颜色转换成声音信号传入大脑的,所以也是一种跨感官的联觉
意识上传

【2021-04-23】

听了个十几年前的podcast,Robin Hanson在讲技术奇点,当他讲到意识上传问题时,我就开小差了,后面都没听进去,

因为我觉得他有点钻牛角尖了,和不少其他人一样,他过度介意意识读取与再现的分辨率和逼真度,我在一个旧帖里曾讲过,保持人格与自我的连续性所需要采集并迁移的信息,或许并不如他们以为的那么多,人的生理细节一直在流变,大病一场痊愈之后的人,恐怕丢掉了太多太多生理细节,有关过往的经历和记忆,其实一直在被反复的淘洗和重塑,自我连续性并不需要那么多那么延绵不断的高保真信息,

而另一方面,要做到完全的逼真,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无论多精细对每个神经元进行扫描读取,都不可能,因为像大脑这么庞大的系统,混沌效应必定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意味着,任何即微小的失真,都会被放大到(more...)

标签: | | |
8566
【2021-04-23】 听了个十几年前的podcast,Robin Hanson在讲技术奇点,当他讲到意识上传问题时,我就开小差了,后面都没听进去, 因为我觉得他有点钻牛角尖了,和不少其他人一样,他过度介意意识读取与再现的分辨率和逼真度,我在一个旧帖里曾讲过,保持人格与自我的连续性所需要采集并迁移的信息,或许并不如他们以为的那么多,人的生理细节一直在流变,大病一场痊愈之后的人,恐怕丢掉了太多太多生理细节,有关过往的经历和记忆,其实一直在被反复的淘洗和重塑,自我连续性并不需要那么多那么延绵不断的高保真信息, 而另一方面,要做到完全的逼真,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无论多精细对每个神经元进行扫描读取,都不可能,因为像大脑这么庞大的系统,混沌效应必定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意味着,任何即微小的失真,都会被放大到宏观水平的扭曲, 今天我又想到一个理由,说明为何追求这种逼真再现没有意义, 上传后的虚拟人格和肉人有个根本区别:他的生存与繁殖条件完全改变了,他再也不需要为生存而吃东西了,也不需要为繁殖而寻找异性了, 这一改变会让他迅速丧失某些本能(即行为倾向),以及基于这些本能的感受与意义体验能力,这种退化,使得他当初被上传时所保有的那些记忆与状态中的很大部分(可能是绝大部分)都失去意义,既然如此,何必费那功夫? 当然,在一些本能退化的同时,另一些本能会逐渐产生,比如对内存和算力资源的需求,对输入输出通道的需求,等等, 或许有人会说,运行虚拟人格的那个系统可以模拟肉人的全部生理需求啊?好吧,假设可以这么做,可是这难道不会让系统变得和旧世界一样笨重?原本你打算从意识上传中得到的各种好处中,还有什么会剩下来?依我看,nothing,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清楚的显示了,一旦不再必须,许多行为习惯都会被迅速抛弃,千万别以为上传后的你,会仅仅为了活得像个真肉人,就还会每天(假装)找东西吃,(假装)打扫房间,(假装)为了找到一双合适的鞋而逛了三条街…… 所以那些期待意识上传的人真正想要的,或许只是让他们的人格永远凝固在上传前那一刻,上传之后,表现的好像还活着,但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因为若是真正在生活,这个人格将不可避免的迅速漂离,变得面目全非, 满足这种需求所需要的模型复杂度和模拟逼真度,依我看都不需要太高,至少起初不需要那么高就能玩起来, 比如这样一个虚拟人格,会在你死后继续更新你的微博账号,说话风格跟你神似,似乎也掌握着你曾掌握并且死前还记得的所有知识,有过你曾有过并且死前还记得的全部生活经历…… 当然还可以有个与时俱进版,你会按你的旧习惯,每天看几条新闻,偶尔看几部新电影,读几本新书,从而在你的谈吐中添入一些新东西…… @何不笑:假设可以通过所谓接口把一个已上传的意识灌装到另一个肉体里,不知会咋样。那个肉体的某些生理特质会不会改变原有意识。 @whigzhou: 完整的逆向写入技术上根本不可能,除非你让神经系统从干细胞开始重新发育一遍,而部分写入将得到一个非常不协调的怪物,重新协调过程将得到某种不可预期的东西 @whigzhou: 依我看,脑机接口不会被用来对大脑进行整体性的读出或写入,没有这种需求,有些人可能觉得有,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想清楚, 脑机接口真正有需求场景的应用,一是个体增强,即通过与外部存储/计算/动作设备的互联,增强个体的智慧与行动能力, 最简单的应用场景就是为大脑扩容,至于扩充的容量怎么用,不用操心,大脑有很好的延展性,自己会为它发现用途,比如盲人的一块皮肤可以被训练来完成一种低分辨率的视觉, 另一类应用场景是个体间互联,设想一群人,每人头上植入一个modem,把神经脉冲转换成无线电信号发出,把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转回神经脉冲,这样一群天线宝宝就实现了高速互联,这个比较可怕,结果会如何,不试一下完全不可知,因为你不知道每一个体会如何处理这些外来信号,似乎不会完全熟视无睹,因为总会有一些正面反馈来强化某些链接,比如,来自巢群中其他人视觉系统的信号,至少可以扩展你的视野,只要这种扩展是有价值的,相关链接就得到多巴胺奖励,因而被强化并得以保留, @意识形象:有点想多了。 脑机接口很长时间内也就能实现外设控制,因为人类还模拟不出大脑可以解读的输入信号 @whigzhou: 你说的*解读*是什么意思,就单个神经元而言,就是放电和不放电两种状态,不需要解读,需要的是反馈,有了反馈,输入的意义大脑自己会建立,不需要外部操心 @意识形象:就像纸上的像素构成了有意义的图像,读出一个个像素和理解图像之间是云泥之别,我们能够判断(实际上还不能)单个神经元的01状态,跟沟通意识还差着本质上(就是说不是数量上)的距离 @whigzhou: 问题是不需要这种上层意义上的交流  
第六感

【2021-04-23】

有关感官增强(这是个体能力增强的一种),我曾设想一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外部设备与神经系统的交流如何进行,

比如我在身上佩戴一个雷达,当它探测到我身体后方有物体正在向我运动时,会发出一组电磁信号,同时,我的后背左右贴着两个贴片,收到雷达信号后会在我皮肤上产生压迫感,刺激点的数量、刺激强度、频率,取决于信号组合与频率,而后者又与物体的大小和迫近速度相关,

于是我便可获得一种类视觉的第六感,当然,要获得这种第六感需要一点训练,(more...)

标签: | | |
8572
【2021-04-23】 有关感官增强(这是个体能力增强的一种),我曾设想一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外部设备与神经系统的交流如何进行, 比如我在身上佩戴一个雷达,当它探测到我身体后方有物体正在向我运动时,会发出一组电磁信号,同时,我的后背左右贴着两个贴片,收到雷达信号后会在我皮肤上产生压迫感,刺激点的数量、刺激强度、频率,取决于信号组合与频率,而后者又与物体的大小和迫近速度相关, 于是我便可获得一种类视觉的第六感,当然,要获得这种第六感需要一点训练,(比如)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用一组各种大小的沙包以各种角度和速度从背后朝我扔,每扔一次,我会得到两个输入:1)贴片产生了某种特定组合刺激序列,2)沙包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 我觉得这种训练很快可以完成, 这里的要点是,贴片产生的刺激信号的*意义*并未以任何方式编码输入给我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获得的只是一些特征化的组合刺激序列,至于特定组合序列的意义,是大脑根据它与其他输入之间的关系自己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