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0】
据说BlackRock等大基金正在以非常大的规模将资产从股票和债券转到房地产上,整条街整个小区的收购房产,经常以20%以上的溢价,
基金的这种举动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利率那么低,股市又被抬的那么高,
不过这事情跟去年大量散户入市联系起来看就有点可怕了,这让我怀疑:
1)过去一年的上涨是不是主要由散户推动的?
2)会不会有很多散户把卖房子的钱放进了股市?
3)或者说,有那么多房子被基金收购,是否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散(more...)
【2021-06-10】
据说BlackRock等大基金正在以非常大的规模将资产从股票和债券转到房地产上,整条街整个小区的收购房产,经常以20%以上的溢价,
基金的这种举动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利率那么低,股市又被抬的那么高,
不过这事情跟去年大量散户入市联系起来看就有点可怕了,这让我怀疑:
1)过去一年的上涨是不是主要由散户推动的?
2)会不会有很多散户把卖房子的钱放进了股市?
3)或者说,有那么多房子被基金收购,是否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散(more...)
在墨尔本,要想预防你家房子未来被council列入历史遗产名单,最好把它盖的无比平庸……一栋二十年历史估价一千万的房子最近在拍卖前两天被列入名单,比轰炸惨多了,不少city有1/5到1/4的房子已被列入名单,将来打起仗来估计大家都翘首期盼炸弹落到自家屋顶上,呵呵
Rent Control in Stockholm
斯德哥尔摩的租房管制
作者:Alex Tabarrok @ 2015-7-24
译者:Marcel ZHANG(@马赫塞勒张) 校对:史祥莆(@史祥莆)
来源:Marginal Revolution, http://marginalrevolution.com/marginalrevolution/2015/07/rent-control.html
Here’s an interesting letter from “Stockholm” to Seattle:
这儿有封“斯德哥尔摩”写给西雅图的信,很有意思:
Dear Seattle,
亲爱的西雅图:
I am writing to you because I heard that you are looking at rent control.
听说你正在着手租房管制,特此来信。
Seattle, you need to ask your citizens this: How would citizens like it if they walked into a rental agency and the agent told them to register and come back in 10 years?
西雅图,你该问问你的市民们:如果他们走进一个租房中介却被告知十年后再来登记,他们将作何感受?
I’m not joking. The image above is a scan of a booklet sent to a rental applicant by Stockholm City Council’s rental housing service. See those numbers on the map? (more...)
Rent Control in Stockholm 斯德哥尔摩的租房管制
作者:Alex Tabarrok @ 2015-7-24 译者:Marcel ZHANG(@马赫塞勒张) 校对:史祥莆(@史祥莆) 来源:Marginal Revolution, http://marginalrevolution.com/marginalrevolution/2015/07/rent-control.html Here’s an interesting letter from “Stockholm” to Seattle: 这儿有封“斯德哥尔摩”写给西雅图的信,很有意思:Dear Seattle, 亲爱的西雅图: I am writing to you because I heard that you are looking at rent control. 听说你正在着手租房管制,特此来信。 Seattle, you need to ask your citizens this: How would citizens like it if they walked into a rental agency and the agent told them to register and come back in 10 years? 西雅图,你该问问你的市民们:如果他们走进一个租房中介却被告知十年后再来登记,他们将作何感受? I’m not joking. The image above is a scan of a booklet sent to a rental applicant by Stockholm City Council’s rental housing service. See those numbers on the map? That’s the waiting time for an apartment in years. Yes, years. Look at the inner city – people are waiting for 10-20 years to get a rental apartment, and around 7-8 years in my suburbs. (Red keys = new apartments, green keys = existing apartments). 我可没开玩笑啊。上图是一张斯德哥尔摩市议会派发给租房申请人的宣传册扫描件。看见地图上那些数字了吗?那是租一间公寓所需等待的年数,没错,是年数。看看市中心,人们需要等上个一二十年才能租到一间公寓,而在郊区也要七八年的时间。(图中红钥匙指新公寓,绿钥匙指现有公寓。) Stockholm City Council now has an official housing queue, where 1 day waiting = 1 point. To get an apartment you need both money for the rent and enough points to be the first in line. Recently an apartment in inner Stockholm became available. In just 5 days, 2000 people had applied for the apartment. The person who got the apartment had been waiting in the official housing queue since 1989! 斯德哥尔摩市政府目前有个官方住房队列,在这个队列中耗上一天就赚得一个“租房点”。为了租到一间公寓,你既要准备好租金,还要赚足“租房点”才能熬到队伍前头。最近有处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公寓开放租赁了。仅在5天之内,有多达2000人前来申请。最终租到这间房的那个人,可是早在1989年就已经在官方住房队列里候着了!(上图红字:近两千人仅为一间房而苦苦守候!) In addition to Soviet-level shortages, the letter writer discusses a number of other effects of rent controls in Stockholm including rental units converted to condominiums and a division of renters into original recipients who are guaranteed low rates and who thus never move and the newly arrived who have to sublet at higher rates or share crowded space. All of these, of course, are classic consequences of rent controls. 除了这种“苏联式短缺”之外,上述致函者还讨论了斯德哥尔摩的租房管制所造成的其他影响,包括:出租单元被转变成了公寓楼,还有将租客们分成先来的原始租客和后到的转租客这一效果,前者因为有着安享低房租的保证,因而绝不会自动搬走,而后者却不得不以更高的租价从这些二房东那里转租,或是选择与他们合租而忍受拥挤。上述一切,自然都是租房管制所造成的典型后果。 Addendum: More details on Sweden’s rent-setting system can be found here, statistics (in Swedish) on rental availability in Stockhom are here and a useful analysis of the Swedish housing crisis with more details on various policies (e.g. new construction is exempt for 15 years but there isn’t nearly enough) is here. 附录:欲了解有关瑞典的租金厘定体系的更多细节,请点击这里,有关斯德哥尔摩可租房屋的统计数据(瑞典语)请点击这里,一份关于瑞典住房危机的有用分析,其中含有有关诸多政策的细节(比如:新修建筑获免税已有15年,而建筑却仍供不应求【编注:此句意思不确定,exempt不知所指为何:exempt from what?】)请点击这里。 Jenkins wrot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rent controls in 2009 that echoed what Navarro said in 1985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has reached a rare consensus: Rent control creates many more problems than it solves.” Jenkins在2009年写过一篇有关租房管制的文献综述,与Navarro早在1985年时所言不谋而合:“经济学界难得达成了一个共识:租房管制无异于饮鸩止渴。” Hat tip to Bjorn and Niclas who confirmed to me the situation in Stockholm and to Peter for the original link. 特别感谢Bjorn和Niclas,他们向我证实了斯德哥尔摩的实际情况;另外也要感谢Peter,是他为我提供了原始链接。 (编辑:辉格@whigzhou) *注:本译文未经原作者授权,本站对原文不持有也不主张任何权利,如果你恰好对原文拥有权益并希望我们移除相关内容,请私信联系,我们会立即作出响应。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Are Aussie housing regulations the dumbest rules on Earth?
澳洲的房屋管制是否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规定?
作者:Scott Sumner @ 2015-6-7
译者:混乱阈值 (@混乱阈值)
校对:小册子(@昵称被抢的小册子)沈沉(@你在何地-sxy)
来源:TheMoneyIllusion, http://www.themoneyillusion.com/?p=29551
Commenter Colin Docherty sent me an article on 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s counterproductive attempt to hold down house prices with tight money:
评论员Colin Docherty发给我一篇关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试图用紧缩银根这种适得其反的手段来抑制房价的文章:【译注:作者收到的文章地址http://www.afr.com/real-estate/residential/housing-bubble-compels-rba-to-hold-rates-at-225pc-20150407-1mfyvh】
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s surprise decision to defer its widely anticipated April rate cut for at least another month might have been inf(more...)
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s surprise decision to defer its widely anticipated April rate cut for at least another month might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increasingly pricey housing market, which it regards as posing a real “dilemma”. 外界普遍预期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将在四月份降息,但其却出人意料地决定将降息往后推迟至少一个月。此举可能是受了房价日趋上扬的影响。在储备银行看来,房价的不断上涨让他们陷入了真正的“两难处境”。 According to UBS, in March the ratio of Australian dwelling prices-to-disposable household incomes equalled – and is presently surpassing – the previous record of 5.3 times set back in September 2003. And they predict it will climb further. 根据瑞士联合银行(UBS)给出的数据,三月份澳洲的住房价格与可支配家庭收入比已经追平——并且正在赶超——2003年9月创下的5.3倍的纪录。而且上升势头可能还会持续。As a result, Aussie inflation is now sliding far below the 2.5% target, and unemployment has been climbing. This is the same policy the Fed tried in 1929. This is the same policy the Riksbank tried in 2010. Do central bankers ever learn? 结果,澳洲目前通胀率远低于2.5%的目标,而失业率则一直在攀升。同样的经济政策,美联储(Fed)在1929年就用过了,瑞典中央银行(Riksbank)在2010年也用过了。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就不会吸取教训吗? Back in 2009 I ridiculed the idea of bubbles by pointing out that while all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had seen huge house price surges in the early 2000s, only the US and Ireland saw a crash. Australian prices were particularly robust. But despite the bubblemongers being wrong about these countries, they continued to insist it was all a bubble. 2009年时我就嘲笑过那些认为房市存在泡沫的观点,那时我指出,尽管在本世纪头几年所有英语国家的房价都迅猛上涨,但只有美国和爱尔兰的房市出现了崩盘。而澳大利亚的房价尤其坚挺。尽管那些泡沫论贩子对这些国家的房市判断出错,他们依然坚持房地产市场全是泡沫。 OK, I can sort of understand how people could make that mistake in 2009. But now, six years later, Australian house prices are still up at the same lofty levels. Is the term “bubble” now so elastic that it can fit a house price boom that’s occupied virtually the entire 21st century? 好吧,人们在2009年犯错还算情有可原。然而六年后的今天,澳大利亚的房价依然处在同样的高位。如果整个21世纪至今几乎一直在延续的房价上涨还能叫做是“泡沫”,那“泡沫”这个词的弹性也太大了吧? How about if prices are still high in 2020—will it still be a bubble? How about 2030? How about 2050? Of course the bubblemongers will refus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ecause like soothsayers they always want an “out” if their predictions fail. They always want to be able to say; “You just wait and see.” 如果房价在2020年依旧很高,还是泡沫吗?2030年呢?2050年呢?当然这些泡沫论贩子会拒绝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他们就像算命先生那样,总能为自己失败的预言找到托词。他们永远会说:“你等着瞧好了。” And how about those people who said Bitcoin was a bubble at $25? I’m will to buy coins from you guys at twice the price you said was a bubble back then. 那么那些在比特币价值25美元的时候说出现了泡沫的人怎么样了?我愿意用当初你们说是泡沫的价格的两倍跟你们购买比特币。 I still haven’t gotten to the dumbest policy on Earth. Australia is the size of the continental US, with a population smaller than Texas. Like Texans, Aussies should be able to afford comfortable single-family homes. But in the right column of the article linked to above, I see links for these articles: 目前为止我还没说到地球上最愚蠢的政策呢。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和美国本土一样大,人口比德克萨斯州还少。和德州人一样,澳洲人应该能够买得起舒适的独户住宅。然而就在前面提到的文章的右边栏上,我看到了以下这些文章的链接:
If you pu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charge of the Sahara Desert, in 5 years there’d be a shortage of sand. 如果你让联邦政府负责管理撒哈拉沙漠,五年之内沙子就会短缺。Well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was put in charge of land use in a country the size of the Sahara, and now they have microapartments. 好吧,人们让澳洲政府负责管理面积相当于撒哈拉沙漠的土地使用,于是现在就有了微型公寓。 I’m begging regulators there to make me look like a fool. Pop that nonexistent housing bubble by changing the fundamentals. Give landowners the freedom to build, like they have in Germany. Please, make me look like a fool. 我倒是希望澳洲的监管者们能让我看起来像个笨蛋。通过改变经济基本因素来戳破那根本不存在的房市泡沫吧。像德国那样给予土地所有者建造房屋的自由吧。拜托了,让我看起来像个笨蛋吧。 (编辑:辉格@whigzhou) *注:本译文未经原作者授权,本站对原文不持有也不主张任何权利,如果你恰好对原文拥有权益并希望我们移除相关内容,请私信联系,我们会立即作出响应。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How much the young suffer
年轻人受了多少苦
作者:C.W. @ 2015-7-17
译者:史祥莆(@史祥莆)
校对:Marcel Zhang
来源:Economists,http://www.economist.com/blogs/freeexchange/2015/07/housing-britain
BRITONS are obsessed with home-ownership; but it is getting less and less common.
英国人迷恋房屋所有权,但这种情形越来越不普遍。
BRITONS are obsessed with home-ownership; but it is getting less and less common. A new note from Neal Hudson of Savills, an estate agent, points out that “the share of households owning their home peaked in 2003 at 71% […] and has been in decline since.” But the crucial point, as Mr Hudson goes on to explain, is that things look rather different when splitting up the data by age group.
英国人迷恋房屋所有权,但这种情形越来越不普遍。一份来自房地产中介Neal Hudson of Savills的记录表明:“拥有房屋所有权的比例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71%,并在此后下降。” Hudson先生继续解释,但关键点在(more...)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从学区房看教育市场
辉格
2013年3月1日
国内富裕阶层向欧美移民的热潮持续高涨,甚至已对北美一些地方的房价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去年,在美国的外籍购房者中,来自中国人已成为仅次于加拿大人的第二大买家;近日还传出了万科开始进入美国住宅市场的消息,据说也是以华人买家为重点发展对象。
许多人移民或者去美国买房,主要是为孩子考虑,希望他们得到好的教育,更希望他们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和生活,远离那个让他们大为失望却又无力改变的环境,这样,他们在挑选房产时,自然会将所处学区的学校质量列为优先考虑,受传统影响,华人父母普遍很重视孩子教育,因而这方面尤为关(more...)
港府楼市新政难有成效
辉格
2012年11月6日
上月末,港府实施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包括延长转售印花税证实时限并提高税率,向境外和公司买房者开征15%的买方印花税,这是现届特首今年7月上任后推出的第三轮楼市新政,8月的第一轮重在扩大供给,9月的第二轮收紧了第二套购房者的按揭条件,此轮更启动了税收杠杆。
从市场热度看,新政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推出一周后,看房人数下降了20%,成交更近乎冻结,买家普遍转入观望,内地买家几乎绝迹;然而,该政策所宣称的最终目标:拉低房价和租金,让本地人买得起、住得起房子,则是另一码事了,没有什么理由(more...)
【2012-07-22】
@whigzhou: 房产调控的真实意图可能是强制地方政府“缓卖保价”,以免其土地财政突然破产,限产保价的卡特尔很难自发组成,总会有背叛者,中央政府出面限制则有可能。假如存在一个“房价在十几年后必将下跌,土地财政将随之破产”的预期,提前实施保价政策对政府而言是理性的
@whigzhou: 当然,前提是土地供给在城市之间存在替代性,尽管作为消费品的房产,城市间替代性不大,但作为投资品,替代性不小。
@王立st: 请教:前提是不是“十几年后财政紧张→卖地→放开供给→房价下降”?
@whigzhou: 不是,如果各地都有未来房价会下降的预期,就会抢着(more...)
群租问题应由社区自己处理
辉格
2012年5月14日
上周,北京市住建委公布了一份有关出租房管理的条令草案,征求公众意见,条令规定房屋出租须以“间”为最小租赁单位,每间最多居住两人,厨房卫生间阳台地下室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租客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五平米;显然,这些规定都是针对近年来屡有争议的群租现象,新规定全面封堵了群租的所有可能方式。
确实存在大量对群租的抱怨,一个原本宁静的小区,在涌入大量群租者之后,难免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卫生和安全状况也大不如前,社区的品位也被拉低了,老住户们因此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损害,甚至房产价值也被贬低了,这是情有可原的。
可是,群租得以实行,离不开房东的许可,假如房东不愿意,完全可以在契约中加以禁止,而许(more...)
(挣钱应景文,意思不大)
房价调控打压的是真实需求
辉格
2012年3月21日
央行最近发表了对50个城市居民储户资产配置倾向的最新季度调查报告,显示储户的房地产投资意愿已降至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对此状况,金融业大概早已心知肚明,无奈之下,一些省份的银行已开始放松房贷条件;实际上,自从限购措施推出以来,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的交易量都已大幅萎缩,上述调查不过是再次确认了这一事实。
多年来,那些主张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人,无数次信誓旦旦的告诉我们,高房价是一种泡沫,是投机炒作的结果,并(more...)
按:记得不久前我们还在谈论印度和撞墙的话题,但假如你也考虑过这项政策所预示的前景,或许你会和我产生同样的观感:不再需要猜测墙在哪里、何时会撞上了,它就在眼前,或者甚至可以说,已经撞在上面了。
如果说有些恶政是某一小撮心怀鬼胎一意孤行,那么我要说,这个绝对不是,这项恶政确实是芸芸大众激情万丈声嘶力竭挣来的,他们值得拥有这个结果。
保障房的租值将如何耗散?
辉格
2011年3月11日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政策看来已铁打不动,五年规划是3600万套,今年的计划是1000万套系统;这一事态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意味深(more...)
二次房改将大幅抬高房价
辉格
2010年3月3日
去年,由李明牵头的十几位专家,向人大政协提出了以“三三制”为核心的“二次房改建议书”;此后,住房建设部对此建议向媒体表达了颇为冷淡的态度,然而建议者的热情并未因此消退,据报道,就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二次房改建议获得了许多学者、民主党派人士和企业家的支持,有望成为两会正式提案。
所谓三三制,就是由政府向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向中等收入者提供平价公共住房,而听任高收入者购买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相应的,政府为三类住房安(more...)
二次房改将大幅抬高房价
辉格
2010年3月3日
去年,由李明牵头的十几位专家,向人大政协提出了以“三三制”为核心的“二次房改建议书”;此后,住房建设部对此建议向媒体表达了颇为冷淡的态度,然而建议者的热情并未因此消退,据报道,就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二次房改建议获得了许多学者、民主党派人士和企业家的支持,有望成为两会正式提案。
所谓三三制,就是由政府向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向中等收入者提供平价公共住房,而听任高收入者购买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相应的,政府为三类住房安排不同的土地供给;这一方案,意味着将2/3的住房供需纳入政府计划和配给制,这当然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大倒退;那么,这样的倒退,是否可能缓解中低收入者所面临的买房困难呢?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获得短期居住空间和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自有房产,不仅提供了居住空间,也带来了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经营、投资和积累的载体,让它的主人可以放心的长期投入金钱、精力和感情,装饰和维护房屋、添置家当、建立邻里关系、参与社区管理的地方;对于年轻夫妇,也将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可以真正根植于其中的乡里,那里有他熟悉的庭院花草、随他一起长大的树木、和共享一套俚语和游戏的玩伴。
所有这些,租赁房是提供不了的;或许有人会说,以前的单位筒子楼和大院也不是自有房产,但也不乏深厚丰富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这或许没错,问题是,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居住地和职业生涯,是被计划体制一起锁定在某个单位里的,即便不拥有产权,其居所也是稳定的,长期生活于其中的预期为家的感觉和社区感情提供了基础。
然而这种基于强制计划的基础毕竟是脆弱的,其吸引力远不如自愿选择的家,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旦有机会,人们如何急切的逃离筒子楼和大院;素以节俭和财务谨慎著称的中国人,在获得拥有房产的机会时,却可以毫不犹豫的倾囊而出甚至四处举债;这明白无误的显示了,自有房产在满足某些重大需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一点,也清楚的体现在看似极不相称的住房租价比上。
当前,带来最多焦虑、抱怨和争议的,是高房价,而不是高房租;很明显,国家计划的配给制住房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首先,配给房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必定会限制交易,因而其产权是不完整的;其次,配给房是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的,满足条件者不会放弃配给机会,却未必会将其当作长期扎根和经营的家。
一个中低收入者,未必会满意政府专为中低收入者规划的社区和设计的住宅,也未必会预期自己今后永远是中低收入者,更有甚者,他的收入未必就真的中低,很可能他只是有能力设法通过了条件审查;所以,与自由买房者相比,购买配给房的人,更可能只是因为不想错过获得优惠的机会,而不是真正喜欢这套房子和所在社区,并决心在此长期居住。
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历史,已让我们领教了政府计划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表现,很难相信,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的社区和房屋,能吸引人们将其作为长期生活的家来经营;大规模供应配给房的结果是,很可能是满足了大量中低端短期居住需求,从而压低住房租金,却难以满足长期安家立业的需求。
相反,三三制将把本已拮据的城市土地供给中的很大一块抽离市场,从而大幅抬高商品房价格;结果,由于市场部分的土地和住宅存量变得更为稀缺,高地价和高房价将奖励那些此前囤地和囤房的开发商和投机者,而那些响应号召不囤地不捂盘的开发商,将再次遭受惩罚。
从经济适用房到廉租房到提议中的二次房改,无不以帮助低收入者为名,但实际上,真正的穷人,比如收入最低的那20%人口,从来没有机会跟这些机会沾上过一点点边;在当今,但凡能在头脑里闪过买房念头的人,决不会来自这个群体,无论政策如何变化,他们注定仍将栖身于城中村、简易工棚、群租毛胚房、旧集装箱,甚至公园桥洞之中,不被清理驱逐遣返已是万幸。
宜家地产战略的人气经济学
辉格
2009年9月8日
从本月1日新财年一开始,宜家中国便以一系列积极行动引起了业界关注:20%至30%的大幅降价,面向二三线城市的加速扩张计划,以及从单一家居零售向多品牌综合商城的战略转变;其向综合化模式的转变尤其值得考察,据说该模式宜家已在俄罗斯等地经过尝试,取得不错的成绩,接下去将在北京大兴店和无锡店做试点,宜家为这两个项目购置了超出其单店标准面积五至十倍的地产,另外,其今年开业的大连店和筹建中的上海浦东店,面积也都超出标准配置60%左右,大概(more...)
宜家地产战略的人气经济学
辉格
2009年9月8日
从本月1日新财年一开始,宜家中国便以一系列积极行动引起了业界关注:20%至30%的大幅降价,面向二三线城市的加速扩张计划,以及从单一家居零售向多品牌综合商城的战略转变;其向综合化模式的转变尤其值得考察,据说该模式宜家已在俄罗斯等地经过尝试,取得不错的成绩,接下去将在北京大兴店和无锡店做试点,宜家为这两个项目购置了超出其单店标准面积五至十倍的地产,另外,其今年开业的大连店和筹建中的上海浦东店,面积也都超出标准配置60%左右,大概也为综合化留出了一定空间;综合化将使宜家部分的成为商业地产商,从而在商业地产的产业生态中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
宜家新战略的基本逻辑是:作为知名零售巨头,宜家的店铺可以把一个地段的人气带旺,从而使周边地产增值,如果能通过恰当的商业模式将这一增值部分内部化,便可成为零售商的一大收入来源;进而,凭借这一收入源,宜家可以压低商品售价,取得对品牌号召力较弱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从而扩大销售并进一步带旺人气;为此宜家在店内服务上颇下了番功夫,用免费咖啡和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小吃和快餐,来吸引城市白领周末有事没事都去逛逛。
显然,实施该战略的前提,首先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它给了零售商自主选择店址的能力:二流商家必须挤进最热闹的地方,而一流商家则可以制造热闹,并且在与土地供应方谈判时拥有足够的筹码;其次是恰当的选址,对于该战略,好的店址是那些交通方便、处于闹市区边缘、因而有较大增值空间的地段,而其中尤以城市环线附近为佳,宜家已有七家店的选址看来都符合这一条件,除了广州店,而广州店恰好是唯一一家租赁而非自购地产的宜家店。
人气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路径依赖,即越旺的人气会对人流产生越大的吸引力,这种自我强化会一直进行直到接近过度拥挤的临界点,而一旦你成为旺地,后来者就很难与你竞争。建立在人气资源上的商业模式由来已久,19世纪的美国铁路公司会预先买下规划线路上的大批地产,城镇开发商通过赞助学校、教堂和图书馆来汇集人气,迪斯尼在兴建游乐园之前也会先买下一些周边地产,国内开发商也已学会在商铺招租发售初期,用极为低廉的租金吸引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商家先行入驻;香港地铁票价非常便宜,但盈利却居世界第一,奥妙便在于其收入的四成来自地产收益。
理论上,如果所制造的人气资源带来足够高的租金,商家甚至可以免费提供商品和服务,在与人气经济类似的眼球经济中,便是如此;报纸价格高于零只是为了防止被直接送去废品站,如果报社确信你会认真阅读,他会很乐意免费赠阅,所以,当赠阅成本极低且网页无法被送去废品站时,雅虎和谷歌便可为我们提供大量优质的免费服务了;正如将人流引导聚集到一处可以收获人气租金,将视线聚集到一处可以收获眼球租金,这种商业模式与钓鱼技巧中的撒窝子颇为神似,商界比钓场更高明的是:撒好的窝子可以直接卖给或租给别人,收租的形式,或者是后来者的店铺租金,或者是广告位出租,于是某些商家便演化为撒窝子专业户。
然而,宜家的撒窝子战略在中国将面临独特的困难,由于地方政府垄断了初级土地供给,并且城市发展和区域功能定位几乎完全取决于政府规划,而留给市场自发聚集和开发商引导的空间极少,自发人气聚集往往得不到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反而常常面临规划变动的巨大风险;在此背景下,撒窝子的成功需要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密切互动,而对于跨国巨头们,这恰恰是他们的水土不服之处,所以我们迄今还未看到在这一模式上大获成功的跨国公司,迪斯尼上海项目在延宕多年之后仍未见动工,倒是像金浩集团所采用的由国内开发商与国际零售巨头合作撒窝子模式,看起来颇有些成功的苗头。
三控成本未必能降低房价
辉格
2009年3月5日
近日,政协委员、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先生提出,针对目前高房价抑制购房需求的局面,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应共同行动,从控制地价、税费和利润三个方面入手,来降低当前高企的房价,以便提振需求,让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迷。然而,这些建议是否可行呢?
首先,企业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为股东创造价值,而尽最大可能的获取利润便是创造股东价值的唯一途径,所以,要求企业主动控制利润,就是要求放弃它们的核心目标,背弃股东,任何负责任的企业大概都不会响应。(more...)
三控成本未必能降低房价
辉格
2009年3月5日
近日,政协委员、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先生提出,针对目前高房价抑制购房需求的局面,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应共同行动,从控制地价、税费和利润三个方面入手,来降低当前高企的房价,以便提振需求,让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迷。然而,这些建议是否可行呢?
首先,企业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为股东创造价值,而尽最大可能的获取利润便是创造股东价值的唯一途径,所以,要求企业主动控制利润,就是要求放弃它们的核心目标,背弃股东,任何负责任的企业大概都不会响应。况且,即使股东足够慷慨,舍弃利润目标对于企业的生存、效率和持续经营也是致命的;一个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依赖于其有效的组织结构、责任分配和激励机制,而所有这些能够运转起来,需要有一个外部力量来推动它,这个动力源就是利润;一旦利润目标解除,企业便成为一潭流不动的死水,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便是如此。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为充分竞争的市场,每个企业必须为其生存发展而拼搏,尤其在眼下的危机条件下,许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放弃利润,等于放弃自我积累资本和寻求外部融资的能力,这无异于自杀。积极响应许先生号召的企业将首先被市场淘汰,而其他企业则可乘机扩张,所以这是注定无法持续的做法;当然,那些原本就陷于亏损的企业或许会免费摆个姿态,但这毫无意义。
控制利润不可行,那么降低地价是否能拉低房价呢?未必,这要看土地供给是否增加,如果供给不增加,降低地价只能增加地产商的利润,不会降低房价。这一原理在经济学上可表述为:供给给定的条件下,价格与成本无关。公众通常不理解这一点,是因为在多数情形下,成本下降总是伴随着价格下降;但那是因为成本下降时,如果价格不变,会提高生产者利润,因而吸引来更多生产者,从而创造出更多供给,而这些多出的供给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找到新的买家,结果均衡价格就被拉低了。但是如果供给被固定了,上述过程就不会发生。这一点,我们从拍卖会上看得最清楚,梵高的一幅画被卖到什么价格,完全取决于需方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与当初梵高画这幅画时付出多大代价,毫无关系,原因便在于:梵高画作的供给是给定的。
许先生的基本观察是准确的,即目前高房价的首要原因是高地价,但这不是因为土地招拍的标价太高,而完全是因为土地供给量太小。明白这一点,也就知道降低税费的难度有多大了,实际上,正因为土地供给太小,政府原本可以把地价标得更高,也不愁卖不出去,但因为没标那么高,其余部分就用税费来代替了;这仅仅是一个政府收入如何在部门之间分配的财政问题。其实,收取税费的主体和对象与地价完全相同,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地价的一部分,所以按上述分析,降低税费同样不会降低房价。
话说回来,即使土地供给不增加,降低地价和税费也并非完全没用,因为土地供给给定的条件下,住房面积可以增加,如果开发商把节省下来的地价和税费,用于补偿因楼层增加而带来的额外成本,那就可以通过盖更多的高楼而增加住房供给,从而拉低房价。但这一空间并不很大,无法根本扭转目前的住房短缺状况。要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增加土地供给。
西进运动与地产泡沫
辉格
2008年9月2日
房屋是家庭的首要资产,有关房产的一切话题总是容易激动人心,住宅市场化以来,随着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媒体和公共政策界一片鼓噪之声,针对房地产业的所谓暴利和泡沫的指责声浪一轮接一轮,难以平息。我不知道,那些慷慨激昂的记者中,有几位曾了解过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产历史,了解过美国19世纪西进运动中伴随着地产开发的热情、梦想、奇迹,还有泡沫。我想,没见过真正的暴利和泡沫而谈论暴利和泡沫,难免显得幼稚。
芝加哥人口从1835年的三千增长到1890年的(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