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本〉标签的文章(3)

连锁快餐的成本结构

【2022-06-16】

@whigzhou: 听一位连锁快餐业的业内说

1)连锁快餐的成本结构大概是:30%食材,30%场地设备,30%工资,

2)基本款的汉堡/三明治的材料成本比例比平均高(可以到40-60%),所以不太赚钱,最赚钱的是饮料和薯条,如果所有顾客都(像我那样)从不点饮料薯条,很多店可能会亏,

3)连锁快餐的肉馅采购价格并不比你从超市买的价格低多少,这一点让人非常吃惊,该业内自己头一回了(more...)

标签: | |
9095
【2022-06-16】 @whigzhou: 听一位连锁快餐业的业内说, 1)连锁快餐的成本结构大概是:30%食材,30%场地设备,30%工资, 2)基本款的汉堡/三明治的材料成本比例比平均高(可以到40-60%),所以不太赚钱,最赚钱的是饮料和薯条,如果所有顾客都(像我那样)从不点饮料薯条,很多店可能会亏, 3)连锁快餐的肉馅采购价格并不比你从超市买的价格低多少,这一点让人非常吃惊,该业内自己头一回了解到这一事实时也非常震惊,原因据说是这东西超市也都是不挣钱卖的,
成本约束

【2021-05-10】

发现 Kevin Kelly 最大的毛病是不考虑成本,好像只要有了摩尔定律,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似的,且不说摩尔定律最终会碰上极限,即便没碰上之前,新应用吞噬资源的速度也常常紧跟着摩尔曲线,这就意味着,特定应用中,资源成本始终是应用商的重大约束,

随便举几个我生活中碰到的例子,
1)最近才发现,eBay的购物历史只能查到一两年前,再早查不到了,未必是删除了,或许是推到磁带上去了,反正在线是看不到了,
2)招行的账户流水也只能查到一年内的,
3)Google Ph(more...)

标签: | | |
8609
【2021-05-10】 发现 Kevin Kelly 最大的毛病是不考虑成本,好像只要有了摩尔定律,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似的,且不说摩尔定律最终会碰上极限,即便没碰上之前,新应用吞噬资源的速度也常常紧跟着摩尔曲线,这就意味着,特定应用中,资源成本始终是应用商的重大约束, 随便举几个我生活中碰到的例子, 1)最近才发现,eBay的购物历史只能查到一两年前,再早查不到了,未必是删除了,或许是推到磁带上去了,反正在线是看不到了, 2)招行的账户流水也只能查到一年内的, 3)Google Photos 下个月开始要把同步照片的存储量计入 Google Drive 配额了, 4)目前25块澳元每年只能买到 Google Drive 的100G空间,而不是100T 或 100P, 不考虑成本导致的结果是,你看到的那个可能性空间中,其适应性地貌是均匀平坦的,因而你会以为,创新之水会无差别朝随机方向的蔓延流淌,就像泼在一张光洁桌面上的一滩水, 这就难怪他说起给地图加上时间轴时会那么轻飘飘,还有诸如*记录所有细支末毫的个人经历,永不删除*之类的昏话(懒得引述原话,大意如此), 我想,这就是为何 Kelly 说的东西听起来都有点道理,可也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多少具体针对性的分析, 倒不是说他的书不值得一读,至少还算得上一位专业资深记者的一堆采访吧,  
体面品

【2021-01-30】

比较两个地方的生活水平时,一般用收入和物价两个因素,问题是,计算物价指数需要选定商品集,而这个选择本身是高度主观的,它取决于个人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同的选择对应着不同的比较意图,

比如,若选择上海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消费组合,然后看在墨尔本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这么算,墨尔本的物价大概比上海高好几倍,可是,如果反过来,选择墨尔本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日常消费组合,看在上海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那就大不一样了,单单房子这一个因素就把关系颠倒过来了,

但并不只是房子,所有跟土地和空间有关的事情都有类似情况,比如高尔夫,我家周边(more...)

标签: | | |
8417
【2021-01-30】 比较两个地方的生活水平时,一般用收入和物价两个因素,问题是,计算物价指数需要选定商品集,而这个选择本身是高度主观的,它取决于个人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同的选择对应着不同的比较意图, 比如,若选择上海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消费组合,然后看在墨尔本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这么算,墨尔本的物价大概比上海高好几倍,可是,如果反过来,选择墨尔本中等收入者的典型日常消费组合,看在上海买到这个组合要花多少钱,那就大不一样了,单单房子这一个因素就把关系颠倒过来了, 但并不只是房子,所有跟土地和空间有关的事情都有类似情况,比如高尔夫,我家周边百公里内的几个俱乐部,每年只要花六七百澳元,就可以每周打球了,墨尔本贵好几倍,但更上海比,可能还是个零头, 再比如游艇,我去过的维州东部和南部海岸的一些小镇,港湾里都停满了私人游艇,当然,这已经算是较奢侈消费,需要中产偏上一点才负担得起,可是,那些停在车库里,可以用车拖到码头上的小渔艇,却根本不算奢侈品,许多中产下层都有, 再往远一点说,体面不仅关乎收入和消费,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也就是受人尊重和羡慕的状况,在当今发达社会,你只要成了医生律师或任何professional,就会得到足够的尊重,我交往的人中每次提到谁家的孩子是医生时,都是两眼放光的,有次一个刚毕业的实习医生来我们俱乐部打牌,老太太们激动的脸都红了, 除了professional,赢得地位和尊重的另一条路子是经营自己的生意,这一点对我们这样的小镇尤其重要,这不光是钱的问题,一门独立的生意会将你置入一个广泛的关系网中,让很多人觉得你是个人物,是能办成各种事情的能人,可能(如果规模略大于夫妻店的话)还照顾着一帮兄弟, 跟米国比,澳洲的管制算重的,但以我了解的情况,经营小生意的门槛也非常低,首先是商业租金非常低,用在本市郊区租一套中低端house的租金,可以在本市CBD租一个单门面宽三个进深的商铺, 其次是限制少,办事容易,只要自家房子稍微大一点,很多生意都可以在家里做,我有个邻居就把车库改成了木工车间,零零星星接一些小加工单,有时整个月每生意也不愁,毕竟没什么overhead成本,就算完全没生意也可以靠退休金过日子(他今年76岁),他有个老朋友情况跟他差不多,把车库改成了机械车间,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接些小单子做, …… 总之,中产困境的要点在于,那些构成体面中产生活之基础的东西或条件,要么难以获得,要么太贵, 另一个要点是,*体面品*(姑且如此称呼,定义见前帖)的价格反差并不是巧合,也非市场自然形成,而是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性而寻租的结果,当多数人的温饱满足之后,向中层爬升的需求非常强劲,那么多人都在往上挤,既如此,假如你有能力收窄通道,把守重点爬升关口,便可舒舒服服的大把收租,每个试图往上爬的人,若不先剥掉几层皮,是决不可轻易放过去的 让你那么顺顺当当就体面了,那就太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