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人碳暖球〉标签的文章(14)

比如暖球党

【2016-07-27】

@whigzhou: Yes,Minister里描绘的那种官僚机构捕获权力,事务官戏弄选举官员的情况,在美国不太严重,原因可能是大量非官方智库和游说机构的存在,将政治纲领转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法案,是桩繁重的技术活,许多智库和游说机构就是帮政客干这活的,如果这些活都被拿政府经费的研究机构包揽了,情况就完全不同。

@whigzhou: 所以尽管游说活动有种种不好,那也比用官办研究机构取代它们好,这是(more...)

标签: | |
7333
【2016-07-27】 @whigzhou: Yes,Minister里描绘的那种官僚机构捕获权力,事务官戏弄选举官员的情况,在美国不太严重,原因可能是大量非官方智库和游说机构的存在,将政治纲领转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法案,是桩繁重的技术活,许多智库和游说机构就是帮政客干这活的,如果这些活都被拿政府经费的研究机构包揽了,情况就完全不同。 @whigzhou: 所以尽管游说活动有种种不好,那也比用官办研究机构取代它们好,这是反对由政府资助研究活动的最重要理由,哪怕资助的是貌似与政治无涉的自然科学研究,最终也会变成权力捕获者,比如暖球党。 @whigzhou: 由此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川普上台后会找谁来干这活呢?那些多年来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的保守派智库,难道真能厚着脸皮去帮川普草拟法案如何将关税提高到40%,如何惩罚拒绝将工厂搬回来的公司?如何解除美国对盟国的安全责任?依我看,他只能去左派那里找了。
[译文]暖化怀疑论者沦为阶级敌人

Kerry: Doubters of Global-warming Apocalypse Must Be Silenced
克里:必须让怀疑全球变暖末日灾难的人闭嘴

作者:William F. Jasper @ 2015-11-20
译者:沈沉(@你在何地-sxy)
校对:慕白(@李凤阳他说)
来源:New American,http://www.thenewamerican.com/tech/environment/item/21999-kerry-doubters-of-global-warming-

In a speech delivered November 10 at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in Norfolk, Virginia,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appeared to be intentionally amping up the already incendiary rhetoric aimed at those scientists and citizens who express doubt or skepticism about — or opposition to — the wild, apocalyptic claims of the climate-change choir.

针对气候变化合唱团做出的鲁莽轻率的末日灾难预言,部分科学家及某些公民表达了自己的犹豫或怀疑,或反对。他们本就已经处在煽动人心的批评言论包围之下,而国务卿克里11月10日在弗吉尼亚州的欧道明大学诺福克分校发表的演讲则似乎是故意要加大力度煽风点火。

“The science tells us unequivocally, those who continue to make climate change a political fight put us all at risk,” Kerry said. “And we cannot sit idly by and allow them to do that.”

“科学无可置辩地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还要继续把气候变化问题转变为政治斗争,他们就会将我们所有人都推向悬崖”,克里说。“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任由他们这么干。”

This was not the first time Secretary Kerry has made comments that lightly veil an implicit threat aimed at climate realists. Kerry, who has been beating the anthropogenic (manmade) global  war(more...)

标签: | |
6849
Kerry: Doubters of Global-warming Apocalypse Must Be Silenced 克里:必须让怀疑全球变暖末日灾难的人闭嘴 作者:William F. Jasper @ 2015-11-20 译者:沈沉(@你在何地-sxy) 校对:慕白(@李凤阳他说) 来源:New American,http://www.thenewamerican.com/tech/environment/item/21999-kerry-doubters-of-global-warming- In a speech delivered November 10 at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in Norfolk, Virginia,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appeared to be intentionally amping up the already incendiary rhetoric aimed at those scientists and citizens who express doubt or skepticism about — or opposition to — the wild, apocalyptic claims of the climate-change choir. 针对气候变化合唱团做出的鲁莽轻率的末日灾难预言,部分科学家及某些公民表达了自己的犹豫或怀疑,或反对。他们本就已经处在煽动人心的批评言论包围之下,而国务卿克里11月10日在弗吉尼亚州的欧道明大学诺福克分校发表的演讲则似乎是故意要加大力度煽风点火。 “The science tells us unequivocally, those who continue to make climate change a political fight put us all at risk,” Kerry said. “And we cannot sit idly by and allow them to do that.” “科学无可置辩地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还要继续把气候变化问题转变为政治斗争,他们就会将我们所有人都推向悬崖”,克里说。“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任由他们这么干。” This was not the first time Secretary Kerry has made comments that lightly veil an implicit threat aimed at climate realists. Kerry, who has been beating the anthropogenic (manmade) global  warming (AGW) drum loudly all year long, in preparation for the imminent UN Climate Summit in Paris, made a similar comment before the Atlantic Council in March. 国务卿克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发表这种隐隐透着对气候现实主义者的含蓄威胁的言论。整整一年来,克里一直在大声敲响人类活动(人为的)造成全球变暖(AGW)这面大鼓,以此为即将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作准备。三月份,他在大西洋理事会上就已经发表过类似评论。 “When an apple falls from a tree, it will drop toward the ground. We know that because of the basic laws of physics. Science tells us that gravity exists, and no one disputes that,” Kerry said, in statement of supposedly unassailable logic that should end all debate. “Science also tells us that 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drops below 32 degrees Fahrenheit, it turns to ice. No one disputes that,” he continued. “苹果从树上下落,它就会掉到地上。基于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我们确知这一点。科学告诉我们存在重力,没人会对此提出质疑”,克里如是说,其口气似乎是要用铁一般的逻辑终结一切争议。他接着说,“科学还告诉我们,如果水温降到华氏32度以下,就会变成冰。也没有谁对此提出质疑。” Then came the “logical” clincher: “So when science tells us that our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human beings are largely causing that change, by what right do people stand up and just say, ‘well, I dispute that, or I deny that elementary truth?’” 然后“逻辑”铁证就来了:“因此我们就要问,当科学告诉我们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人类导致的时候,人们有什么权利直接站出来说‘我不同意,或我拒绝接受这个基本真理’?” Yes, by what right? After all, they are “putting us all at risk,” right? “And we cannot sit idly by and allow them to do that,” can we? 对,有什么权利?毕竟他们“正把我们推向悬崖”,不是吗?“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任由他们这么干”,对吧? Kerry doesn’t say what “we” can do to stop these doubters who put us all at risk, but he is playing to a powerful global choir that has already been salting public opinion with invective,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demonize and criminalize those who challenge the “elementary truth” or the “settled science” of the AGW alarmists. 克里没有说的是,为要阻止这些把我们所有人都推向悬崖的怀疑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但他的言论是在迎合一个势力强大的全球大合唱,后者一直在用攻击谩骂来挑拨公众意见,目的在于妖魔化那些挑战“人为全球暖化说”警世派的“基本真理”或“牢固科学”的人,让公众相信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是在犯罪。 Recently, as we have reported, U.S. Senator Sheldon Whitehouse (D-R.I.) called o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earlier this year to use the anti-mafia 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 (RICO) to persecute heretics who cast doubt on the AGW dogma. 不久前我们曾报道过,美国参议员Sheldon Whitehouse(罗得岛州民主党人士)今年初呼吁奥巴马政府利用《反不正当敛财及腐败组织法》(RICO)这一反黑法案来追究那些对“人为全球暖化说”教义表示怀疑的异端分子的责任。 That tyrannical proposal, which should have earned Senator Whitehouse an immediate recall effort, was echoed shortly afterward when a group of 20 so-called climate scientists sent a letter to President Obama urging him to use the federal RICO statute to prosecute their fellow scientists who disagree with them and publicly expose the fallacies and fraud underpinning the “settled science” of cataclysmic climate change. 这是一个暴虐的提议, Whitehouse参议员本应立即手忙脚乱地收回,但相反地,他却很快就听到了回声。一个由20位所谓气候科学家组成的团体致信奥巴马总统,要求他启用联邦RICO法案起诉其他科学家,只因他们持有不同意见,并且公开揭露灾难性气候变化的“牢固科学”所倚为支撑的谬误和欺诈。 Talking Points Memo (TPM) infamously published an article (which has since been removed from its website) entiled, “At what point do we jail or execute global warming deniers.” “谈话要点备忘录”(TPM)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什么时候会把全球变暖抵赖派们送进监狱或处决了事”的文章(现已从其网站上撤下),舆论为之哗然。 Posted under the pseudonym “The Insolent Braggart,” the profane incitement to violence and intolerance of diverse opinion stated: 文章以“狂野吹牛人”为笔名发表,无耻地煽动对不同意见采取暴力和不宽容态度。文中写道: What is so frustrating about these fools is that they are the politicians and greedy bastards who don’t want a cut in their profits who use bogus science or the lowest scientists in the gene pool who will distort data for a few bucks.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scientific minds in the World agree and understand it’s a very serious problem that can do an untold amount of damage to life on Earth. 这些笨蛋最让人不爽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些政客,都是些贪得无厌的混蛋,凡是自己的利益一点都不愿放弃。他们依靠的都是些伪科学,或者都是些基因最低贱的科学家,这些人为了一点点钱就可以篡改数据。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才俊都同意并且深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麻烦,有可能会对地球生命造成无法形容的巨大损害。 So when the right wing f***tards have caused it to be too late to fix the problem, and we start seeing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and we start seeing end of the World type events — how will we punish those responsible. It will be too late. So shouldn’t we start punishing them now? 所以,如果让这些右翼傻x把事情搞到无可挽回,毁灭性的后果就在眼前,并且我们能够看到世界末日之类的事情就要发生,如果到了这种时候,我们要如何惩罚那些应当为此负责的人。那时候必定为时已晚。所以,难道我们不应该现在就开始惩罚他们吗? Very prominent voices in the climate-alarmism choir have been priming the lynch mob. 在气候变化危言警世者煽动暴民动用私刑的大合唱中,这是非常突出的声音。 James Hansen, the discredited NASA climateer and “grandfather” of the AGW lobby, called for prosecution of climate-catastrophe skeptics for “high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James Hansen是NASA里一位声名扫地的气候学家,也是“人为全球暖化说”游说活动的“老祖宗”。他也曾呼吁以“反人类重罪”的名义起诉那些怀疑气候灾变的人。 Robert F. Kennedy, Jr., who is notorious for his environmental extremism, has said of climate realists who doubt the UN IPCC dogma: “This is treason, and we need to start treating them as traitors.” Robert F. Kennedy, Jr. 向来因其环保极端主义立场而臭名远扬。针对怀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教条的气候现实主义者,他曾经如此说:“这就是叛国罪,我们应该现在就开始将他们视同叛徒来处理。” Joe Romm, a former Clinto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who now runs the influential alarmist ClimateProgress website, published a commenter who ominously threatened climate skeptics: “It is not my wrath you need fear when there’s an entire generation that will soon be ready to strangle you and your kind while you sleep in your beds.” Joe Roman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官员,现在运营着危言警世派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网站,叫做“气候进步”。他之前曾发表过一位评论员的文章,该文阴狠地威胁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在整整一代人都随时准备要趁你睡着把你和你的同类们统统勒死之际,你要害怕的并不是我的愤怒。” This may not be an idle threat, as millions of school kids are being brainwashed with emotional AGW propaganda in classrooms across the nation, and around the world. Romm later took the comment down, but defended it by claiming it “was clearly not a threat but a prediction,” and those who detected a threat had “misread it.” 这种威胁恐怕并不是空口说白话,此时此刻,全国各地及全世界的课堂里,数以百万计的在校学生正在被洗脑,接受“人为全球暖化说”的情绪化宣传。Romm 后来把这一评论撤下了网站,但又为之辩护,称其“明显不是威胁,只是预测”,所有从中察觉到威胁的人都“误解了文意”。 Bill Nye, of TV fame as “The Science Guy,” recently appeared on the Huffington Post’s TV program, where he called on the host to stop using the term “skeptic” and use the more hateful term “denier” when referring to climate realists. “We just don’t like to use that word [skepticism],” Nye told host Josh Zepps. “These people are deniers.” Bill Nye在电视上的“科学哥”身份广为人知。他最近在参加《赫芬顿邮报》的一个电视节目时,要求主持人不要使用“怀疑论者”这一词汇来称呼气候现实主义者,而是用一个更具仇视性的词汇:“抵赖派”。“我们就是不喜欢用这个词(怀疑主义)”,Nye对主持人Josh Zepps说。“这些人就是抵赖派。” In a November 6, 2015 interview with Salon, Nye again hit the theme of tarring opponents with the “denier” label, censoring them, and denying them a place at the “debate” table. “Part of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or this set of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s getting the deniers out of our discourse,” said Nye. “You know, we can’t have these people — they’re absolutely toxic.” 在2015年11月6日接受“沙龙”采访时,Nye又一次找到了节奏,用“抵赖派”的标签污蔑对手、封他们的口,并拒绝让他们在“辩论”桌上拥有一席之地。“要解决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这一问题或这一套问题,要求我们先将抵赖派赶出对话席”,Nye如是说。“你知道吧,这些人不能出现,他们绝对有毒。” Nye was one of the signers of a letter sent to media organizations last December calling on journalists to stigmatize AGW skeptics as “deniers.” Among the dozens of academics who signed the letter (which was larded heavily with psychologists and social “science” professors) were, notably, the two academics most responsible for concocting the fraudulent claim that “97 percent” of scientists endorse the “overwhelming consensus” that AGW is a serious danger: John Cook and Naomi Oreskes. 去年12月,曾有人写信呼吁新闻记者使用“抵赖派”这一蔑称来称呼“人为全球暖化说”的怀疑者,Nye正是联署人之一。参与联署的学者一共有几十位(为信件增色的主要是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教授)。其中最出名的是这两位,John Cook和Naomi Oreskes,正是他们俩一起炮制出了一个欺骗性的说法:“97%”的科学家赞同人为制造的气候变化确属严重危害这一“压倒性共识”。 (编辑:辉格@whigzhou) *注:本译文未经原作者授权,本站对原文不持有也不主张任何权利,如果你恰好对原文拥有权益并希望我们移除相关内容,请私信联系,我们会立即作出响应。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唯一可能的救星

【2016-04-13】

@海德沙龙 《被踢出局的气候学家》 Judith Curry的故事清晰的展示了,气候学术圈不容异己的氛围已恶化到了何种程度,尽管Curry远算不上暖化怀疑派,而且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但仅仅因为对未来暖化速度的主流估算值有所怀疑,就被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

@whigzhou: 暖球党之所以如此疯狂,盖因暖球问题是他们迄今找到的唯一一个(在他们看来)无法通过基于分立产权的市场化方案解决的外部性问题(more...)

标签: | | | |
7067
【2016-04-13】 @海德沙龙 《被踢出局的气候学家》 Judith Curry的故事清晰的展示了,气候学术圈不容异己的氛围已恶化到了何种程度,尽管Curry远算不上暖化怀疑派,而且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但仅仅因为对未来暖化速度的主流估算值有所怀疑,就被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 @whigzhou: 暖球党之所以如此疯狂,盖因暖球问题是他们迄今找到的唯一一个(在他们看来)无法通过基于分立产权的市场化方案解决的外部性问题(或曰公地悲剧),用他们的话说,地球只有一个,无法为它创建分立产权,唯一可能的救星是政府,而且必须是个普世主义的父爱政府,这么好的题材怎能轻易放弃? @whigzhou: 其他像土壤空气的化学污染这种外部性问题,由于外部性都是作用于局部的,或至少是有梯度分布的,因而总能通过恰当的产权安排来解决,甚至野生动物也可以将种群产权赋予部落来内化激励,但二氧化碳排放均匀分散于整个大气层,激励确实很难由产权来内化  
[译文]被踢出局的气候学家

‘I was tossed out of the tribe’: climate scientist Judith Curry interviewed
被踢出局的气候学家,采访Judith Curry

作者:David Rose @ 2015-11-28
译者:龟海海(@龟海海)
校对:沈沉(@你在何地-sxy)
来源:The Spectator,http://www.spectator.co.uk/2015/11/i-was-tossed-out-of-the-tribe-climate-scientist-judith-curry-interviewed/

For engaging with sceptics, and discussing uncertainties in projections frankly, this Georgia professor is branded a heretic
由于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和怀疑论者打交道,还坦率地谈论预测的不确定性,这位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被指斥为异端。

It is safe to predict that when 20,000 world leaders, officials, green(more...)

标签: | |
6724
‘I was tossed out of the tribe’: climate scientist Judith Curry interviewed 被踢出局的气候学家,采访Judith Curry 作者:David Rose @ 2015-11-28 译者:龟海海(@龟海海) 校对:沈沉(@你在何地-sxy) 来源:The Spectator,http://www.spectator.co.uk/2015/11/i-was-tossed-out-of-the-tribe-climate-scientist-judith-curry-interviewed/ For engaging with sceptics, and discussing uncertainties in projections frankly, this Georgia professor is branded a heretic 由于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和怀疑论者打交道,还坦率地谈论预测的不确定性,这位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被指斥为异端。 It is safe to predict that when 20,000 world leaders, officials, green activists and hangers-on convene in Paris next week for the 21st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onference, one person you will not see much quoted is Professor Judith Curry. This is a pity. Her record of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in the best climate-science journals is second to none, and in America she has become a public intellectual. 可以明确的说,下周在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两万参会者将包括各国领导人、官员、环保主义者和各种跟班,但是你恐怕不太可能听到Judith Curry教授的声音。这很让人遗憾。她在气候学顶尖期刊上发表的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数量首屈一指,而且她在美国还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 But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 apparently, she is too ‘challenging’. What is troubling about her pariah status is that her trenchant critique of the supposed consensus on global warming is not derived from warped ideology, let alone funding by fossil-fuel firms, but from solid data and analysis. 然而,她在大洋彼岸却不受待见,很明显,她太诘问不休咄咄逼人了。但她的这种受排斥地位颇为棘手,因为她对据称的全球变暖共识的尖刻批判并非基于意识形态扭曲,更不是由石化企业赞助的,而是基于真切的数据和分析。 Some consider her a heretic. According to Professor Michael Mann of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 vociferous advocate of extreme measures to prevent a climatic Armageddon, she is ‘anti-science’. Curry isn’t fazed by the slur. 有人把她看成是个异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Michael Mann 教授一直呼吁运用极端手段防止气候“末日决战”灾难发生,就曾称Curry为“反科学”份子。Curry并未被这一诽谤吓慌。 ‘It’s unfortunate, but he calls anyone who doesn’t agree with him a denier,’ she tells me. ‘Inside the climate community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don’t like what I’m do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lso a large, silent group who do like it. But the debate has become hard — especially in the US, because it’s become so polarised.’ 她告诉我:“怪我咯,他把所有和他意见不同的人都叫做‘抵赖派’。在气候研究群体中,有很多人讨厌我所做的事。但是,的确有那么一大群沉默份子喜欢我的观点。但讨论已经变得困难重重——尤其是在美国,已经严重两极化了。” Warming alarmists are fond of proclaiming how 97 per cent of scientists agree that the world is getting hotter, and human beings are to blame. They like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ies of climate science and climate projections to Manichean simplicity. They have managed to eliminate doubt from what should be a nuanced debate about what to do. 全球变暖的危言警世者总喜欢宣称,97%的科学家都已同意人类活动导致了世界变暖的观点。他们喜欢忽略气候科学和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像摩尼教徒那样以善恶二元对立论简化问题。关于我们要做什么,本来需要细致讨论,但经过他们努力,现在一切疑虑都被忽略了。 Professor Curry, based at 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Atlanta, does not dispute for a moment that human-generated carbon dioxide warms the planet. But, she says,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is may be happening more slowly than the alarmists fear. 这位来自亚特兰大市佐治亚理工学院的Curry教授,从没有说过要质疑人类排放二氧化碳使地球变暖这个事实。但她提到,证据表明,变暖速度可能比那些危言警世者所担忧的要慢得多。 In the run-up to the Paris conference, said Curry, much ink has been spilled over whether the individual emissions pledges made so far by more than 150 countries — their ‘intentional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to borrow the jargon — will be enough to stop the planet from crossing the ‘dangerous’ threshold of becoming 2°C hotter than in pre-industrial times. Curry提到,迄今已有超过150个国家提出了减排目标承诺——行话叫做“国家自主贡献”,巴黎峰会预热阶段,大部分媒体都在讨论这些目标是否能够确保地球不会超过预警阈值——比工业化时代之前变暖2℃。 Much of the conference will consist of attempts to make these targets legally binding. This debate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that there is a known, mechan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and how world average temperatures will rise. 会议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让这些目标在法律上生效。进行这种讨论需要一个前提:我们已经掌握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世界平均气温提升程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Unfortunately, as Curry has shown, there isn’t. Any such projection is meaningless, unless it accounts for natural variability and gives a value for ‘climate sensitivity’ —i.e., how much hotter the world will get if the level of CO2 doubles. 遗憾的是,Curry已经表明,我们没有掌握。任何此类预测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我们在预测中把气候的自然变异考虑进去,并能够为“气候敏感度”定一个值——即当二氧化碳浓度翻倍时,地球会升温多少度。 Until 2007, the 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gave a ‘best estimate’ of 3°C. But in its latest, 2013 report, the IPCC abandoned this, because the uncertainties are so great. Its ‘likely’ range is now vast — 1.5°C to 4.5°C. 截止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出的“最佳预测”是3℃。但是,在2013年最新的报告中该部门放弃了这一数字,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现在,“可能值”的变动范围很大,在1.5℃—4.5℃之间。 This isn’t all. According to Curry, the claims being made by policymakers suggest they are still making new policy from the old, now discarded assumptions.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3˚C. ‘There’s growing evidence that climate sensitivity is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pectrum, yet this has been totally ignored in the policy debate,’ Curry told me. 这还没完。Curry接着说到,决策者们提出的种种主张,表明他们还是在用旧的、已被弃用的假设来制定新政策。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气候敏感度显著小于3℃。“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敏感度是在变化范围的低值端,但是这在政策辩论中已经被完全忽略了,”她告诉我。 ‘Even if the sensitivity is 2.5˚C, not 3˚C, that makes a substantial difference as to how fast we might get to a world that’s 2˚C warmer. A sensitivity of 2.5˚C makes it much less likely we will see 2˚C warming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re are so many uncertainties, but the policy people say the target is fixed. And if you question this, you will be slagged off as a denier.’ “即使敏感度是2.5℃,而不是3℃,这也是实质性的区别,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究竟会以多快的速度变暖2℃。如果敏感度是2.5℃,那么我们在21世纪遭遇全球变暖2℃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但制定政策的人却说目标已经定了。如果你怀疑这一点,你会被贬成一文不值的‘抵赖派’。” Curry added that her own work, conducted with the British independent scientist Nic Lewis, suggests that the sensitivity value may still lower, in which case the date when the world would be 2˚C warmer would be even further into th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herent uncertainties of climate projection mean that values of 4˚C cannot be ruled out — but if that turns out to be the case, then the measures discussed at Paris and all the previous 20 UN climate conferences would be futile. In any event, ‘the economists and policymakers seem unaware of th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climate sensitivity’, despite its enormous implications. Curry补充道,她自己和英国独立科学家Nic Lewis一起完成的研究,甚至认为敏感度的数值可能更低。若是这样,全球升温2℃的日期甚至还在将来的将来。另一方面,气候预测固有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敏感度为4℃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是,若是如此,此次巴黎大会和之前2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讨论的措施都是白搭了。无论如何,“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气候敏感度的巨大不确定性”,尽管这种不确定性影响极大。 Meanwhile, the obsessive focus on CO2 as the driver of climate change means other research on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 is being neglected. For example, solar experts believe we could be heading towards a ‘grand solar minimum’ — a reduction in solar output (and, ergo, a period of global cooling) similar to that which once saw ice fairs on the Thames. ‘The work to establish the solar-climate connection is lagging.’ 于此同时,执意认为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祸首,也使得其他关于气候自然变异的研究被忽视了。例如,太阳研究专家认为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即太阳能量输出减少(因此意味着一个全球变冷期)。类似情况过去发生时,泰晤士河上都曾出现冰雕展览(泰晤士河封冻)。“确定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这项工作还很滞后。” Curry’s independence has cost her dear. She began to be reviled after the 2009 ‘Climategate’ scandal, when leaked emails revealed that some scientists were fighting to suppress sceptical views. Curry的卓尔不群让她损失惨重。自2009年“气候门”丑闻后,她就开始遭到辱骂。当时,有泄密邮件显示,一些科学家正组织起来强力压制怀疑论观点。 ‘I started saying that scientists should be more accountable, and I began to engage with sceptic bloggers. I thought that would calm the waters. Instead I was tossed out of the tribe. There’s no way I would have done this if I hadn’t been a tenured professor, fairly near the end of my career. If I were seeking a new job in the US academy, I’d be pretty much unemployable. I can still publish in the peer-reviewed journals. But there’s no way I could get a government research grant to do the research I want to do. Since then, I’ve stopped judging my career by these metrics. I’m doing what I do to stand up for science and to do the right thing.’ “那时我就说科学家应该更有公信力一点,并开始和一些持怀疑论的博客作家交流。我以为那可以缓和一下气氛。结果却是,我被踢出局了。如果我不是一名终生教授,而且即将退休,我绝不会寻根问底。如果现在我要去美国的学术圈重新找工作,估计没人请我吧。我现在仍然可以在同行评鉴期刊上面发表文章。但我已被封杀,不可能得到政府研究资助来做我想做的课题。自那以后,我停止了用这些东西来衡量我的职业生涯。我现在做的,只是坚持科学,做正确的事。” She remains optimistic that science will recover its equilibrium, and that the quasi-McCarthyite tide will recede: ‘I think that by 2030, temperatures will not have increased all that much. Maybe then there will be the funding to do the kind of research on natural variability that we need, to get the climate community motivated to look at things like the solar-climate connection.’ 她依然乐观的相信,科学会找回它的平衡,现在的这种麦卡锡主义式潮流终会退去。“我认为到2030年,温度还不会升至那么高,也许那个时候,我们会找到研究资金来做我们需要做的气候自然变异研究,也能让气候组织有动力去寻找太阳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 She even hopes that rational argument will find a place in the UN: ‘Maybe, too, there will be a close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cientists, the economists and policymakers. Wouldn’t that be great?’ 她甚至期待联合国内部能允许气候问题上的理性争论,“让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有更好的互动。这也是可能的。那样不是更好?” (编辑:辉格@whigzhou) *注:本译文未经原作者授权,本站对原文不持有也不主张任何权利,如果你恰好对原文拥有权益并希望我们移除相关内容,请私信联系,我们会立即作出响应。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千年等一淹

【2015-12-08】

@吴红波 出席了挪威外交部举办的“眼见为实”北极专题活动。北极正在加速融化已为不争事实。挪威官方讲,北极冰储量如全融化,将使海平面上升7米!不知你家海拔多高?看来治理气候变暖真的可不容缓了!

@南洋富商饱醉豚: 你们这些环保蠢货有多蠢。北极的冰若全化了,俄罗斯加拿大格陵兰可以移民80亿人口。而把沿海堤坝提高7米,实在是太省钱了,也就是到蓝翔找几个挖掘机工人。

@whigzhou: 这种幅度的海平面上升就算真的发生,也需要上千年时间,暖(more...)

标签: |
6978
【2015-12-08】 @吴红波 出席了挪威外交部举办的“眼见为实”北极专题活动。北极正在加速融化已为不争事实。挪威官方讲,北极冰储量如全融化,将使海平面上升7米!不知你家海拔多高?看来治理气候变暖真的可不容缓了! @南洋富商饱醉豚: 你们这些环保蠢货有多蠢。北极的冰若全化了,俄罗斯加拿大格陵兰可以移民80亿人口。而把沿海堤坝提高7米,实在是太省钱了,也就是到蓝翔找几个挖掘机工人。 @whigzhou: 这种幅度的海平面上升就算真的发生,也需要上千年时间,暖球恐吓党总是假定世人会傻等千年等着被淹死 @whigzhou: 此类忽悠无非利用受众对尺度的不敏感,好像一千年后你的子孙们还会生活在同样的城市,住在同样的房子里,以同样的方式生产粮食,傻等在原地,完全无视因暖化而变得宜居的数千万平方公里土地 @whigzhou: 暖球党最离奇的说法是暖化会导致干旱增加,得烧掉多少历史书才能让人相信这一点啊,可不把地球都给烧热了~ @whigzhou: 真信暖球党的人里面,应该没什么有钱人,否则至少其中一部分早就冲到加拿大冻土带去买土地了吧,我还是那句话,愿赌才是真信  
[微言]暖球党

【2012-11-05】

@whigzhou: 又见看暖球党表演 //Sandy and Global Warming来源:Ideas 作者:David Friedman Quite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offering the destruction due to Sandy as evidence of the evil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As best I can tell, this claim is (more...)

标签: |
4586
【2012-11-05】 @whigzhou: 又见看暖球党表演 //Sandy and Global Warming来源:Ideas 作者:David Friedman Quite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offering the destruction due to Sandy as evidence of the evil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As best I can tell, this claim is supported by three arguments, two of... http://ww1.sinaimg.cn/bmiddle/537956cajw1dyk5sqf6u8j.jpg @whigzhou: 虽说北京下了暴雪,我已换上冬衣,我还是不觉得这说明了什么,不过暖球党的沉默似乎说明了什么 //@whigzhou 现在上海气温0度,1970-2000年上海3月份平均日最低气温5.6度,我不认为这说明了什么,但假如这对数字倒过来,我敢打赌,我们一定会看到铺天盖地的文章,断定这说明了些什么。2012-3-12 03:55 @公园狮 变暖是假的,这是多大的阴谋啊?这得要多少人多少机构共同参与的骗局啊,连美国科学院都为他们背书。那些论文是怎么通过同行评议的? @whigzhou: 说暖球党不靠谱,怀疑AGW,不等于认为“变暖是假的”,暖球党的结论可比“变暖”强得多 @whigzhou: AGW的结论包括:1)过去一个多世纪存在持续暖化趋势;2)该趋势由瘟室效应造成;3)瘟室效应主要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碳排放造成;4)该趋势将在百年内延续,并导致平均气瘟上升2度;5)这一结果是灾难性的;6)这种灾难性后果已经在近年来的气候异常中表现出来;7)对此科学界存在高度共识。 @whigzhou: 以我获得的信息,这7条中只有第1条可以确信,第2、3条部分可信,但在总效果中所占份额可疑,天文因素很可能更重要,因而第4条不可信,第5条我认为恰恰相反,2度升温利大于弊,第6条纯属瞎扯,第7条只对第1条成立  
饭文#W1: 中国人民已经为减排作出了最大牺牲

中国人民已经为减排作出了最大牺牲
辉格
2011年12月5日

继哥本哈根的不欢而散和坎昆的避重就轻之后,德班气候大会看来也不会有多少实质性进展了;会程已过大半,各大国之间仍继续互踢皮球,原本最积极的欧洲也因债务危机缠身而缺乏冲劲,甚至连环保组织似乎也正在丧失前些年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舆论号召力,所以,尽管议程仍在僵局中挣扎,失望的人们却不再那么激愤了。

对于中国民众,这样的僵局倒未尝不是好事,相对于成功的气候谈判所可能加诸于我们的巨大负担而言,每年花费的那点会务开支就显得不值一提了;毕竟,无论暖化派拿出什么理由,中国人民早已为减排作出了最大牺(more...)

标签: | |
2142
中国人民已经为减排作出了最大牺牲 辉格 2011年12月5日 继哥本哈根的不欢而散和坎昆的避重就轻之后,德班气候大会看来也不会有多少实质性进展了;会程已过大半,各大国之间仍继续互踢皮球,原本最积极的欧洲也因债务危机缠身而缺乏冲劲,甚至连环保组织似乎也正在丧失前些年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舆论号召力,所以,尽管议程仍在僵局中挣扎,失望的人们却不再那么激愤了。 对于中国民众,这样的僵局倒未尝不是好事,相对于成功的气候谈判所可能加诸于我们的巨大负担而言,每年花费的那点会务开支就显得不值一提了;毕竟,无论暖化派拿出什么理由,中国人民早已为减排作出了最大牺牲,在承受了30年强制性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之后,世界因此而少了4、5亿人口,而我们则无可挽回的失去了无数原本可以享受到的天伦之乐和兄弟亲情。 对于气候与环境,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所吸纳的人口规模不会与人口基数成比例,因而这原本会出生的4、5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将以对生态最具破坏性的方式生活于农村;这个数字,加上我们的人均排放量不到美国的1/4,再要将强制性的减排负担加到这不久前刚刚吃上肉、谋得温饱的十几亿人头上,而不给予足额补偿,当然是不公正的。 议程的延宕,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更为从容的审视一下,从暖化理论的浮现、到减排运动的兴起、再到政府间谈判的推动,这整个发展过程的每个环节,是否具备充足的理由;任何严重到需要全球范围的政府间谈判来谋求向全人类施加某种强制性措施的事情,自然应该接受最严格的审视,以让人们确信这不是一场庸人大扰。 在大众舆论中我们常看到的是,从暖化现实的认知直接跳到对强制减排的赞同,似乎这其中的逻辑是当然无疑的,但仔细检查你会发现,这根逻辑链条其实很长,且每个环节都引入了辅助假定,若其中任何一个假定不成立都会让结论垮掉。 完整链条是:存在一个暖化趋势;它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该趋势将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其程度将达到在整体上危及人类文明以现有水平存续所必需的生态条件;不存在与上述暖化趋势并行的其它气候趋势,比如足以压倒暖化的冷化趋势,或使人为暖化显得无足轻重的更大规模自然暖化趋势;人类在技术和资源上有能力逆转上述暖化;人类具备相应的政治和组织能力来建立并实施逆转暖化所需的制度安排;这样的安排和措施不会造成比暖化本身更大的危害。 遗憾的是,上述链条中只有第一个环节有过充分考察且达成了广泛共识,第二环节有很多研究但共识只是部分的,而其他环节则缺乏充分的讨论,多半被直接忽略了,但它们能否成立却是十分可疑的,有些甚至存在明确的反证。 重要的是,人类对气候变迁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处于经验积累的初级阶段,科学界迄今没有一个模型能够解释过去200万年的历次冰期/间冰期轮替是如何产生的,更遑论能精确拟合历次波动的周期、波幅和曲线细节,没人能可信的预言:下一次冰期何时来临,当前间冰期的气温上限将是多少,达到上限的速度有多快,等等。 所以,即便人为暖化趋势确实存在,也完全有可能,未来将有一个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暖化趋势,其效果远超过人为暖化,使得减排努力失去意义,如果暖化后果果真是暖化派所预言的文明灭绝,那人类除了等死还能做什么呢?相反,未来也完全可能有一个自然冷化趋势,那减排就更无必要;总之,现有暖化理论只论证了人类活动对气候有所影响,但并未论证这种影响足以在自然波动面前显得举足轻重,而能够支持强制减排的充分理由,是后一种。 从暖化到减排的链条中,最脆弱一环是暖化对文明的整体影响,因为减排所需的协议谈判、制度创建和强制行动是全球性和跨政府的,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级利维坦的创建当然需要一个充足的整体性理由,即,暖化会在整体上危机人类文明的存续,或至少大幅恶化其生存处境,暖化派似乎确是这么暗示的,但他们罗列的明确前景,却都是局部性的,比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少数岛屿和近岸城市淹没、具备地区干旱化等等。 然而,从历史经验看,除了数亿年前的极端暖期之外,温暖总是比寒冷更适合生命和文明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在人类存续的两个关键时期——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中,温暖期总是比寒冷期更适合生存,也更繁荣;人类过去45万年中经历了四次间冰期,气温上限都远高于现在,也高于暖化派所担心的未来百年气温上限,而这段时间正是智人物种得以进化和发达的关键期;在定居农业和文明社会出现的近一万多年中,人类同样经历了多次温度高于现在的暖期,而这些暖期中,文明都比相邻的冷期更繁荣。 假如暖化只是会危及部分近岸地区和遇暖干旱地区,而同时却有望将面积数倍于此的沙漠、荒原、冻土和冰川地区变成绿洲的话,那它就不足以成为全球联合强制减排的充分理由;毕竟,海面只会在百年跨度上以极慢的速度上升,那里的居民、社区和城市有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信息对之作出反应,或者移民,或者抬高堤坝,而这些个体和分散的反应不需要一个全球性的超级利维坦来组织实施。
[微言]被暖球党刻意忽略的三个暖期

【2011-12-01】

@whigzhou: Most of the last 10,000 years were warmer

@whigzhou: 需要奇怪一下的是,为啥暖球派很少在全新世这个跨度上谈论气温走势,这段时间才是判断气温对文明影响的最佳区间,新仙女木结束之后的历次暖期,似乎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假如考虑这些暖期,还真看不出上升一两度有啥不好

@whigzhou: 维基上有另一张图,情况类似。

@whigzhou: 如果怀疑前面两张图不是主流意见,可以再看这张,拍自C.Barry Cox的教科书《生物地理学:生态和进化的途径》第七版,第10章,第249页,原文出版于2005年。左侧较平坦的一段是近一万年的情况,书太厚没能压的很平,但还是可以看出,左端(代表当今)在近一万年中明显处于低点。

@茶博未:“前面两张图”见http://weibo.com/1400461002/xzMtw7D64 下图曲线位置越高,表示温度越低(见图下文字说明)。左侧较平坦曲线代表的近一万年温度,比这段时间以前的(它的右侧)明显低

@whigzhou: 啊呀,博士理解错了,位置越高温度越高,我的“明显低”是指最左端(代表present)比平坦段平均水平低

@whigzhou: 注意时间轴是左近右古,平坦段右边最后一个低谷就是新仙女木,当时气温正在从末次冰期中回升,半路突然摔了一跤

@whigzhou: 为何我会感觉暖球派在回避全新世诸暖期的问题?搜索这三个关键字(more...)

标签: | |
4059
【2011-12-01】 @whigzhou: Most of the last 10,000 years were warmer @whigzhou: 需要奇怪一下的是,为啥暖球派很少在全新世这个跨度上谈论气温走势,这段时间才是判断气温对文明影响的最佳区间,新仙女木结束之后的历次暖期,似乎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假如考虑这些暖期,还真看不出上升一两度有啥不好 @whigzhou: 维基上有另一张图,情况类似。 @whigzhou: 如果怀疑前面两张图不是主流意见,可以再看这张,拍自C.Barry Cox的教科书《生物地理学:生态和进化的途径》第七版,第10章,第249页,原文出版于2005年。左侧较平坦的一段是近一万年的情况,书太厚没能压的很平,但还是可以看出,左端(代表当今)在近一万年中明显处于低点。 @茶博未:“前面两张图”见http://weibo.com/1400461002/xzMtw7D64 下图曲线位置越高,表示温度越低(见图下文字说明)。左侧较平坦曲线代表的近一万年温度,比这段时间以前的(它的右侧)明显低 @whigzhou: 啊呀,博士理解错了,位置越高温度越高,我的“明显低”是指最左端(代表present)比平坦段平均水平低 @whigzhou: 注意时间轴是左近右古,平坦段右边最后一个低谷就是新仙女木,当时气温正在从末次冰期中回升,半路突然摔了一跤 @whigzhou: 为何我会感觉暖球派在回避全新世诸暖期的问题?搜索这三个关键字(Minoan warming/Roman warming/Medival warming),返回的大部分是怀疑派文章,说明暖球派拒绝面对这个问题,尽管有许多证据显示全新世多数年份气温高于今天,而在若干暖期中很可能高出一度以上 @whigzhou: 假如我们把时间尺度再拉大到整个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过去200多万年),可以发现,过去45万年中的四个间冰期,温度都远高于现在(目前地球正处于最新一个间冰期中),这里是另一张图 @sw小橘子:暖球派中一个有煽动力的论点是海平面上升。过去45万年中的间冰期温度比现在高,并不能证明海平面不会上升。 @whigzhou: 海面上升所淹没的土地,远远少于因温度上升而从沙漠/冰川/冻原中获得的新土地,重要的是,海岸线上升是在百年跨度上完成的,人类有时间作出反应 @sw小橘子: 第二个论点是农业将遭到破坏,这其实也不能从45万年的跨度上反驳。 @whigzhou: 所以我先说了全新世跨度啊;45万年跨度的意义在于:智人是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即,我们这个物种已经经历过至少四次温度比现在高出好几度的间冰期 @sw小橘子: 45万年似乎只支持地球不会毁灭,但不能支持人类不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whigzhou: 呵呵,假如要论证“地球不会毁灭”,那合适的跨度就是45亿年,这其中的气温波动幅度那就太离谱了,从整个冻成冰球的零下几十度到比现在高出几十度,都很平常 @Ent_evo: 是有时间做出反应,但是麻烦啊……人类环保总是以维持现状为最高标准的。 @whigzhou: 我说的反应是指个体反应,应对海面上升只需要有效的个体反应即可,不需要正确有效的集体决策/行动机制,这就看不出有多麻烦了 @Ent_evo:呃,个体反应够吗?觉得还是不太行啊……各大主要城市可以修建沿海大坝,但是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呢?港口也要废掉一大批,最后估计还得是国家政府一级的来处理吧……? @whigzhou:关键前提是:其价值受海面上升所影响的资源的产权是分散的,随着受淹预期的形成和水患频率的提高,价值变动会在市场上表现出来,个体会随之而行动,比如移民,改变航线,改变设施选址等等 @Ent_evo:土地面积问题也是一样。被淹没的是优质土地,而新产生的则原来是劣质土地、现在也需要人工建设基建。这会涉及到批量的、集中的个体利益损失,他们一定会设法推动国家力量来补偿的。更何况受损者和受益者不在同一个国家……这是理论上可以由个体反应解决、实际上不太可能停留在个体层面的事情吧。 @whigzhou:当然,问题和反应不会都停留在个体层面,但相对于大气层,近岸资源是高度分立的,大量分散决策可以引向有效的重新配置,这一条件大气层是不具备的 @Ent_evo:我一直觉得人类整体是厌恶风险的,害怕改变。现在其实也是气候变化的可能后果vs.低碳生活的变化后果,哪个小我们选哪个。至于气候变化的好处和低碳的好处,大部分人其实是不考虑的。
饭文#S7: 建立碳排放产权应尊重既得利益

建立碳排放产权应尊重既得利益
辉格
2011年7月7日

近日,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就欧盟针对航空业的碳管制法案提起诉讼,中国航空协会也对该法案表示了强烈反对,并宣称将建议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在欧盟之外,除了那些致力于减排的组织,欧盟的单方面行动遭遇了相关各方的普遍反对;在经济萎靡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假如这场纷争最终升级为又一场多方贸易报复战,实为世人之大不幸。

碳管制的依据是全球暖化论,这一理论目前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理论包含了比大气碳浓度和气温同步上升强得多的内容,它由一(more...)

标签: | | | |
1915
建立碳排放产权应尊重既得利益 辉格 2011年7月7日 近日,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就欧盟针对航空业的碳管制法案提起诉讼,中国航空协会也对该法案表示了强烈反对,并宣称将建议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在欧盟之外,除了那些致力于减排的组织,欧盟的单方面行动遭遇了相关各方的普遍反对;在经济萎靡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假如这场纷争最终升级为又一场多方贸易报复战,实为世人之大不幸。 碳管制的依据是全球暖化论,这一理论目前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理论包含了比大气碳浓度和气温同步上升强得多的内容,它由一系列判断所构成——气温存在长期上升趋势,且已达到危险的程度,大气碳浓度增加是其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又是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如这些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说,低碳大气层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稀缺资源,而迄今它都处于无产权保护的公地状态,因而其稀缺性并未转变为人们的节俭行为。 公地悲剧是老话题了,一种资源从不稀缺逐渐变得稀缺时,便构成了一种创建产权来内化成本/收益的需要,而创建失败的结果便是公地悲剧;在创建新型产权方面,人类有着许多成功而有益的经验,收费公园、道路通行权、狩猎捕鱼权、频道使用权,都是制度拟制的结果;然而,低碳大气却是种极为特殊的资源,其特殊之处在于:大气层是全球连通的,碳浓度和温室效应与排放源之间不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这与一般的空气污染截然不同,通常,离污染源越近的地方受损害总是越大。 这一特性使得低碳大气无法随其拥挤度增加而自动建立排他性,而这是新型产权建立的最自然途径,比如,我开垦耕种一块土地的行为,自动排挤了其它人对这块土地的使用;由于碳排放的外部效应不存在空间梯度,因而它既不能影响土地价值,也无法激励本地受损者去对抗排放行为,而这是推动创建新型产权两个重要因素:土地主、社区和城市会为提升土地价值而限制排放,受损邻居发起的诉讼会导致排放权边界的建立。 看来,如何为低碳大气建立产权,确是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假如这果真是个问题的话,按上面的分析,它无法按先来先占原则自动建立,也无法在从若干局部开始逐渐建立,它只能由一个全球性的制度安排来人为的拟制。 经济学教科书上曾举出许多难以建立排他性的例子,如灯塔、路灯、治安、公共卫生等等,但实际上这些例子都是可疑的,灯塔只能照亮一小片海水,只能惠及特点航线上的船只,没人会特地老远赶来享受光亮,路灯也是,治安可以分层次提供,每个层次都只惠及一个区域,公共卫生也是如此,可现在,却真的出现了一种绝无拥挤性梯度、也没有物理上排他性的完美案例,这是对人类制度创新能力全新挑战。 在已经提出的各种方案中,单纯的排放管制是最差的,它如同其他管制一样,压制价格信号的供需调节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将导致信号扭曲和资源错配;庇古税方案在激励机制上是有效的,但它相当于由政府强行进占公地,把排放权国有化了,也不区分先来后到,在法理上缺乏正当性;相比之下,欧盟貌似采用的限额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不错的选择,它把排放权赋予现有排放者,遵循了先来先得这一产权形成的一般原则,也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 欧盟法案的问题在于它对限额交易制度的采纳只是表面上的,它一开始就剥夺了15%的自有免费配额,并规定免费配额从2013年到2020年逐步下降到零,这样,新产权其实还是被国有化了,只是允许免费使用若干年,这么做毫无道理,在激励效果上,自有配额和买入的配额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是增加了企业负担和政府财政收入,假如政府希望逐步降低排放限额,完全可以出钱从市场上分批收购排放权并予以封存。 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承认和保护已经长期实施的习惯行为、已经长久享有的生产和生活便利,尊重合法的既得利益,既可获得正当性,也可减轻新制度所面临的阻力和障碍,假如欧盟立法当局懂得这一点,航空业限排所导致的国际冲突,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饭文#Q9: 减排不能先拿穷人开刀

减排不能先拿穷人开刀
辉格
2011年3月30日

日前,前世行首席环境顾问罗伯特·古兰德博士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一个论坛上提出了他的阻止全球暖化新方案,通过对畜牧业征收重税,将畜产品消费降低25%,从而减少40%的谷物产量;之所以以畜牧业为目标,据他说,是因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了总人为排放量的51%,尽管在2008年一份由他撰写的报告里,整个土地利用(畜牧业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排放份额还不足20%,而能源生产的份额则超出50%。

古德兰的建议可谓荒谬绝伦,即便他突然颠倒过来的数据是靠得住的,放着其它减排手段不用,却(more...)

标签: | | | |
1710
减排不能先拿穷人开刀 辉格 2011年3月30日 日前,前世行首席环境顾问罗伯特·古兰德博士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一个论坛上提出了他的阻止全球暖化新方案,通过对畜牧业征收重税,将畜产品消费降低25%,从而减少40%的谷物产量;之所以以畜牧业为目标,据他说,是因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了总人为排放量的51%,尽管在2008年一份由他撰写的报告里,整个土地利用(畜牧业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排放份额还不足20%,而能源生产的份额则超出50%。 古德兰的建议可谓荒谬绝伦,即便他突然颠倒过来的数据是靠得住的,放着其它减排手段不用,却要首先拿穷人的饭碗开刀,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中国的大部分穷人在最近十几年才刚刚吃上肉,中国和印度还有数以亿计的穷人至今还没吃上肉,现在有人却要求政府用税收将肉奶价格抬高到让他们吃不起。 姑且不论暖化是否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危机,或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排放是不是其主因,即便我们假设人们已就此达成共识,也还远远轮不到减排运动来动穷人饭碗的脑筋;就在我们眼前,摆着一个成熟、廉价、安全、清洁的减排手段:核电,它的技术早在50年代就已成熟,也早已完成商业化,其安全性也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然而,正是那些呼天抢地要控制排放和阻止暖化的绿色和平和绿党们,始终在用一切可能手段阻止核电发展。 许多人误以为核电建设投资过大,发电成本高于化石燃料,事实完全相反,核电成本一点也不高,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批核电厂就实现了盈利,而当时与其竞争的原油价格不到3美元,经通胀调整后相当于今天的十几美元;自那时以来,反应堆已发展到第三代,浓缩和反应技术都已有长足进步,原料利用率大幅提高,而同时,原油价格则已涨到100美元。 确实,投资核电的成本和风险很高,但并不是高在建设和生产成本上,相反,让投资者望而却步的,是法律、政治、行政管制和公共关系成本,一个核电项目从选址、评估、审批到开工,投资者除了要满足繁杂和严苛的行政管制要求,等待环境和安全方面的层层审批,还不得不与耗费大量精力进行游说和政治斗争,以克服来自利益集团、政治派系和环保组织的竭力阻挠。 在此过程中,项目随时可能在任何环节被无限期叫停,前期投入只好泡汤,所以,当小布什政府开始重启核电政策时,投资者响应寥寥,政府只好提供大额补贴,而补贴的用途正是为项目前期风险购买保险;核电所面临的种种阻力、风险和成本,都来自民众对核放射的恐惧,而这些恐惧,很大程度上是环保组织造谣、蛊惑和煽动的结果,他们完全无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核电在安全和环境上的杰出表现。 结果是,美国核电发展在三哩岛事故后停顿了三十年,以至于美国电力仍有45%来自煤炭,23%来自天然气,尽管那次事故并未造成任何实际伤害;有人说,核电虽说平时安全清洁,但一出事可不得了,然而最近的日本大地震恰好提供了反证,福岛案例表明,即便在如此小概率的极端事件中,即便运营商处置并不完美,核电仍未造成实际伤害,而与此同时,煤矿却正在以每年数千条的速度,稳定而可靠的吞噬着鲜活的生命。 反核电者唯一拿得出手的案例是切尔诺贝利,但那是在一个惯于草菅人命的制度下、以今天任何头脑健全的核电厂商都不会采用的方式来建造的反应堆,但即便如此,整个前苏联核工业所害死的人,也远不及其煤炭石油工业所埋葬的冤魂。 或许有人会说,尽管对核电的恐惧缺乏科学和事实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反对者基于非理性的担忧而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是的,这也正是我多次表达的观点,但首先,反对者需要证明其诉求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真实利益,而游行和抗议不是有效的证据,抗议活动算不上成本,相反常常是收益,它能给抗议者带来快感,而统计证据却表明,核电站的建立并不会对其周边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还可能提高房价。 其次,假如你只是在维护一项既有的权利,那你的确无须为此提供科学和理性基础,无须说明你为何非要坚持这项权利,所以,假如反核电者只是反对在他家附近修建核电站,那么担忧本身就是充足的反对理由,但问题是,反核电者的主张远不止与此,他们在全世界阻挠核电的同时,要求将其他严酷的排放限制强加给别人,要削夺他人的既有权利,这样,他们便负上了举证责任,而这些证据当然应在法庭上接受理性的检验;他们不能一方面顽固坚持对核电毫无理性的阻挠,同时却要求穷人停止吃肉,这是断难接受的。
饭文#H0: 国民无须承担更多气候义务

国民无须承担更多气候义务
辉格
2009年11月25日

就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上周突然发生了“气候门”事件,有黑客侵入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服务器,从中窃取了1000多封邮件和3000多份其他文件,并将窃得的共160MB数据上传到了多个网络服务器上,一时间在关注气候问题的评论圈和公共舆论中炸开了锅。

据一些读过部分邮件的评论者介绍,这些文件暴露了,持人为全球暖化学说的研究者,如何刻意选择统计方法修饰数据,如何在私下抱怨研究结果不确定的同时却对外界信誓旦旦,又如何在学术同行中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甚至(more...)

标签: | |
808

国民无须承担更多气候义务
辉格
2009年11月25日

就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上周突然发生了“气候门”事件,有黑客侵入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服务器,从中窃取了1000多封邮件和3000多份其他文件,并将窃得的共160MB数据上传到了多个网络服务器上,一时间在关注气候问题的评论圈和公共舆论中炸开了锅。

据一些读过部分邮件的评论者介绍,这些文件暴露了,持人为全球暖化学说的研究者,如何刻意选择统计方法修饰数据,如何在私下抱怨研究结果不确定的同时却对外界信誓旦旦,又如何在学术同行中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甚至对学术对手的病逝幸灾乐祸;这些信息,经过人为暖化怀疑者的挑选、渲染和传播,在舆论中造成了巨大影响,很可能影响各国选民对气候政策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转变继而会影响政客们的姿态和立场,或许在哥本哈根就会有所显露。

讨论气候问题,需要意识到一个前提:地球气候是一个极其复杂、高度不确定、难以认识清楚的系统,对气候的研究包括了从天体物理、天文史、太阳物理,到空气力学和化学、地质史、生物史和生态学等诸多学科,这些研究所需要的事实,绝大部分已湮没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而研究所依赖的诸学科,却多半还很年轻稚嫩。

所以,即便在这方面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学者们,对于气候系统运行和历史演变的认识,迄今仍处于十分初步的探索阶段,因而,他们对气候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所做出的任何总体性判断,都不能给予过高的置信度;可以这样说,如果具有同等可信度的证据用来提起刑事指控,是远远不足以让法官定罪的,甚至不足以立案;IPCC在人为暖化上的结论,应该放在这样背景下解读。

气候问题之所以如此充满激烈纷争,是因为一方面关于气候的学问庞杂深奥,为外人所难以理解,更无从评估和判断,但同时,如果IPCC的结论是可信的,且框架公约付诸实施,便意味着低碳大气已成为一项稀缺资源,因而需要为此资源创建排他性,而这将大大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不仅提高我们日常的生活成本,对某些产业还将带来毁灭性打击。

更严重的是,由于无法阻挡大气的全球性流动,碳浓度的排他性必须由一个全球性强制机制来实施,这将史无前例的为一项生存必需品建立全球排他性,是迈向创建全球政府的一大步;一个对权利、生活、法律和政治体系即将带来如此广泛而深刻变化的进程,无疑会激励人们对此作出评估和表达意见,此时此刻要求外行闭嘴,是粗暴和不切实际的。

作为外行,我们有理由怀疑IPCC的结论,尤其当得出这一结论所依赖的推理链条如此漫长的时候;在赞同气候政策的报道和评论中,最多听到的是关于全球暖化的各种迹象和警告,却常常忽视气候政策背后的逻辑链:存在暖化趋势,这种暖化从历史上看是异常的,异常暖化的主因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主因是碳浓度上升,碳浓度上升的主因是人类活动。

这是极端简化的推理链,实际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复杂的因果推断和论证,如果其中许多环节的可信度都不高,那么基于整个链条的结论就十分可疑了;用如此高度可疑的结论去要求全世界每个人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此次气候门所暴露的问题,由于尚没有足够的文件被仔细解读,还无从判断;且不论气候学界是否存在有组织的编造和歪曲,但可以相信的是,在科学意见从学术界走向舆论和政治的过程中,极可能被扭曲和放大,因为传播学和政治动员体系内在的具有这种扭曲和放大的本性。

媒体历来偏好灾难事件,这从灾难时期的收视率和点击率便可看出,而暖化危机是很好的危机题材,而且气候趋势的不确定性使耸人危言在短期内很难被证伪;同样,政治家也喜欢危机,所谓乱世出英雄,灾难是最有效的动员令,无论所动员的是战士、选票、还是税收。

所幸的是,媒体也喜欢丑闻,科学造假是很好的题材,而造假带来的选民愤怒和信任危机也定会引起某些政客的兴趣,或许气候门会发展为一次反方向的舆论和政治浪潮;这样的潮流反复是好事,有助于我们从双方的辩论和争斗中看清真相,作为最终承担代价的老百姓,不妨抱着警惕心静观其斗,而对于实际的政治进程和权利变动则尽量施加阻力,随着更多的事实、理论和逻辑过程被暴露,最终基于常识做出自己的判断;历史上,许多纷争反复都曾帮助我们看清道理和走向成熟。

退一步讲,即便IPCC结论可信,气候政策难以避免,中国国民也不应承担比现在更多的义务;事实上,过去数十年的人口形势大扭转和快速城市化,是中国人对全球环境的最大贡献,并且这种转变在今后几十年仍将继续,它的效果远超过将碳排放压缩几个百分点;与传统农牧业相比,城市的高度密集生活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排放;与中国相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增长率高达2%以上,他们才应承担更多责任,如果必须有人承担责任的话。

关于人碳暖球,答土摩托

我在关于人碳暖球的短文中,转贴了CLOUD项目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为了给科学界已对人碳暖球达成共识这种说法提供一个最新的反面例子。土摩托在有关评论中,认为外行如此谈论科学问题是轻率的:

我看到牛博的辉格写了篇文章,质疑全球变暖。我根本没有看他写的内容,我只想对他说:气候变化领域确实鱼龙混杂,太多的利益集团和太多的非主流意见满天飞,任何人恐怕都能找出很多看似合理的科学论文为自己的任何主张壮胆。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必须遵循我上面提到的原则,听从科学界的主流意见。

与此类似,连岳在地震预测的问题上犯的是同一个错误。连岳和辉格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但是,在科学传播领域,我建议两位还是小心一点,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别总用&ldquo(more...)

标签: | |
541

我在关于人碳暖球的短文中,转贴了CLOUD项目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为了给科学界已对人碳暖球达成共识这种说法提供一个最新的反面例子。土摩托在有关评论中,认为外行如此谈论科学问题是轻率的:

我看到牛博的辉格写了篇文章,质疑全球变暖。我根本没有看他写的内容,我只想对他说:气候变化领域确实鱼龙混杂,太多的利益集团和太多的非主流意见满天飞,任何人恐怕都能找出很多看似合理的科学论文为自己的任何主张壮胆。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必须遵循我上面提到的原则,听从科学界的主流意见。

与此类似,连岳在地震预测的问题上犯的是同一个错误。连岳和辉格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但是,在科学传播领域,我建议两位还是小心一点,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别总用“知情权”做幌子。很多时候,一帮被误导的民众远比一个独裁者更可怕。

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作为科技记者,我的原则是:如果是我熟悉的领域,那么我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信任何采访对象。如果是我不熟悉的领域,那么我只相信科学界的主流意见。如果有时我觉得有必要写一写非主流意见,一定在文章里明确地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

我赞赏土摩托所声明的原则。问题是:关于气候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或者说:科学界的共识是否已经达到能形成某种主流意见的程度?我所关注和希望引起读者关注的焦点,正在于此。

作为外行,发表关于气候的言论是否轻率?这值得细究一下。实际上,我的谈论涉及了四个问题:
1)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
2)关于气候,科学界是否存在共识?共识的内容和程度究竟如何?
3)如果科学界有某种程度的共识,这些共识在进入公众舆论和政治辩论的过程中,是否被严重扭曲了?
4)在科学意见转变为对法律和政策的影响的过程中,其间走过的逻辑链条是否完整和清晰?

对第一个问题,作为外行,我的确无话可说,对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借助科学记者们负责任的报道,我能够形成某种观感,对于第四个问题——这是我用“人碳暖球”这个词所希望澄清的主要问题,每一个讲逻辑的人都可以谈论。

相信“人碳暖球”的都来看看这篇

“人碳暖球”意思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我发明这个新词,是因为全球暖化忽悠者们总是把学术界对某些事实的局部共识偷偷拼凑进一条很长的逻辑链条,并造谣说学术界对这整个链条已达成共识,这根链条是:大气温度在过去一百年里呈上升趋势←气温上升的主因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主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因是人类活动。

他们用学界对全球暖化(链条第一节)的微弱共识去忽悠公众相信他们的暖化危言,兜售的却是需要整个链条才能支持的碳管制这一私货。用“人碳暖球”这个词来准确指称整根链条,可正视听。

我在去年8月曾推荐了杰里·泰勒在《国家评论》上发表的《全球变暖辩论及政治活动的现状》一文,该文详细科学界的意见在进入公众舆论和政治活动时,如何被极度扭曲;此后,许多朋友看到了BBC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Great.Global.Warming.Swindle)》,该片用大量证据全面质疑了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今年7月,我又推荐了《今日评论》上<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一文(如果打不开原文链接,见此帖3楼),此文用大量数据和图表说明了所谓的科学界共识压根不存在。

昨天,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庆承瑞在《科学新闻》上专文介绍了CLOUD项目的研究进展,CLOUD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铍10和碳14的丰度与宇宙线的相关性、碳14丰度与气候史的相关性、宇宙线和大气云量的相关性,以及宇宙线和云量关系的可能微观机制,等等,初步揭示了宇宙线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图1 地面中子计数管探测宇宙线的结果 

图1 地面中子计数管探测宇宙线的结果
 图2 宇宙线和全球云量的关联的变化
图2 宇宙线和全球云量的关联的变化
图3 云量随宇宙线强度的变化
图3 云量随宇宙线强度的变化
图 4 1984-1994年 ISCCP-D2 数据库的中另一组低层云的测量结果
图 4 1984-1994年 ISCCP-D2 数据库的中另一组低层云的测量结果
图5 近100年来Be10丰度和太阳黑子的变化
图5 近100年来10Be丰度和太阳黑子的变化
图6 1860年-2000年间从冰芯中Be10丰度变化和从太阳日冕磁力线密度的增强得出的宇宙线变化趋势< (more...)
标签: |
547

“人碳暖球”意思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我发明这个新词,是因为全球暖化忽悠者们总是把学术界对某些事实的局部共识偷偷拼凑进一条很长的逻辑链条,并造谣说学术界对这整个链条已达成共识,这根链条是:大气温度在过去一百年里呈上升趋势←气温上升的主因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主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因是人类活动。

他们用学界对全球暖化(链条第一节)的微弱共识去忽悠公众相信他们的暖化危言,兜售的却是需要整个链条才能支持的碳管制这一私货。用“人碳暖球”这个词来准确指称整根链条,可正视听。

我在去年8月曾推荐了杰里·泰勒在《国家评论》上发表的《全球变暖辩论及政治活动的现状》一文,该文详细科学界的意见在进入公众舆论和政治活动时,如何被极度扭曲;此后,许多朋友看到了BBC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Great.Global.Warming.Swindle)》,该片用大量证据全面质疑了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今年7月,我又推荐了《今日评论》上<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一文(如果打不开原文链接,见此帖3楼),此文用大量数据和图表说明了所谓的科学界共识压根不存在。

昨天,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庆承瑞在《科学新闻》上专文介绍了CLOUD项目的研究进展,CLOUD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铍10和碳14的丰度与宇宙线的相关性、碳14丰度与气候史的相关性、宇宙线和大气云量的相关性,以及宇宙线和云量关系的可能微观机制,等等,初步揭示了宇宙线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图1 地面中子计数管探测宇宙线的结果 

图1 地面中子计数管探测宇宙线的结果
 图2 宇宙线和全球云量的关联的变化
图2 宇宙线和全球云量的关联的变化
图3 云量随宇宙线强度的变化
图3 云量随宇宙线强度的变化
图 4 1984-1994年 ISCCP-D2 数据库的中另一组低层云的测量结果
图 4 1984-1994年 ISCCP-D2 数据库的中另一组低层云的测量结果
图5 近100年来Be10丰度和太阳黑子的变化
图5 近100年来10Be丰度和太阳黑子的变化
图6 1860年-2000年间从冰芯中Be10丰度变化和从太阳日冕磁力线密度的增强得出的宇宙线变化趋势
图6 1860年-2000年间从冰芯中10Be丰度变化和从太阳日冕磁力线密度的增强得出的宇宙线变化趋势
图7 1000年来C14浓度的变化与气候反常的关联
图7 1000年来14C浓度的变化与气候反常的关联

以上结果似乎表明:太阳的周期变化引起宇宙线的变化,并通过宇宙线和气候发生关联
这里云层起放大的作用,当宇宙线变强时,低层云会增加,这就使得反射出去的辐射能会比吸收的更多,因而导致气候变冷。如果真是如此,从上述强关联,人们曾估算出:太阳一个周期的变化能使辐射强迫增加约1.2W/m2,而如上所述,上世纪由CO2产生的辐射强迫是1.6W/m2。这表明这一“效应”,绝不可忽视,因为1.2W/m2是1.6W/m2的75%。……

……已经有很多有关宇宙线和气候关联的实验事实,其中不乏质量很高的而且关联很强的事实。从同位素分析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种“高质量、强关联”的实例。人们不能置这类事实于不顾,更不能先验地排除它们。……

饭文#11: 生物燃料: 一个昂贵的玩笑?

生物燃料:一个昂贵的玩笑?
辉格
2008年4月8日

眼下,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回顾这一轮物价上涨,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去年春天开始的猪肉涨价和随之而来的食品价格上涨。当时有人将之归因为猪蓝耳病和其他供给障碍造成的短期波动,现在,随着以食用油、小麦和大米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朗——这不是一次短期波动,而是农产品价格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近年来因全球环保运动、各国环保政策和石油价格上涨所共同推动的生物燃料产业的繁(more...)

标签: | | | | |
643

生物燃料:一个昂贵的玩笑?
辉格
2008年4月8日

眼下,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回顾这一轮物价上涨,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去年春天开始的猪肉涨价和随之而来的食品价格上涨。当时有人将之归因为猪蓝耳病和其他供给障碍造成的短期波动,现在,随着以食用油、小麦和大米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朗——这不是一次短期波动,而是农产品价格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近年来因全球环保运动、各国环保政策和石油价格上涨所共同推动的生物燃料产业的繁荣,后者将大量农产品从食物供给中吸走了。

大致上,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甘蔗用于乙醇制造,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短短几年之内,如此高比例的糖类和油料作物被转入能源产业,自然推动了其价格暴涨,而高价格又推动它们与其他粮食作物争夺土地,结果就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讽刺的是,生物燃料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当初其倡导者所宣称的改善环境和降低碳排放的作用,相反,由于农产品的高价格优势农民将大量土地从草原、沼泽和森林改变为农场,大大增加了碳排放,并恶化了环境。据美国《科学》杂志2月份的研究报告指出,生物燃料在最终燃烧环节上相对化石燃料所减少的每一公斤碳排放,便相应地因改变土地用途而增加17到420公斤碳排放。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玩笑,环保组织十几年的奔走呼吁,元首们一次次峰会,各国议会激情洋溢的辩论,上千亿美元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数十亿人民的口粮紧缩,换来了与所有这些努力恰好相反的结果——环境破坏和温室气体增加。今天,在高价诱惑下,玉米正在侵占美国的草原,甘蔗和棕榈树正在吞噬着亚马逊、印尼和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而在中国,十几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和政府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本已开始从山地、湖泊和沼泽退却,但持续的高粮价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逆转这一良好趋势。

对于生物燃料带来的粮食危机和环境后果,学术界几乎没有争议,而在政治家中,问题也已开始被关注,就在《科学》杂志发表报告前两周,英国下院环境审计委员会(EAC)也发布了题为《生物燃料是可持续的吗?》的研究报告。但是,真相的揭露和认识的改变能否导致政策的纠正?对此我表示怀疑,因为经过十几年的政策扶持和产业投入,围绕生物能源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那些已经投入巨资并享受优厚待遇的生物燃料企业,那些尝到了农产品价格暴涨甜头并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农场主,那些靠宣扬生物燃料的环保优势赢得选票的政客们,将团结一致保卫支撑着该产业的能源政策。

不出所料,EAC的报告刚一发布便遭到激烈反对,首先站出来的是欧盟委员会能源事务专员(可笑的是一份泄密的欧盟报告表达了与EAC相似的判断),接着便是英国农场主组织、欧洲生物乙醇燃料协会和欧洲生物柴油理事会。

当然,即使没有政策推动,高油价也会催生生物能源,但规模不会如此巨大,速度不会如此迅猛,后果也就不会如此严重。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使在事关全球环境这样的事情上,政府也并不天然地比市场更加有效,貌似能够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政府过去曾经犯下将来还会犯下非常短视而愚蠢的错误,而当错误暴露时,政府机构所固有的迟钝和僵化,将阻碍它像市场参与者那样在价格和利润信号指引下做出及时的调整。所幸的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尚小,还没有成为政府决策的大包袱,在未来难以回避的转向中损失会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