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7】
@whigzhou: Yes,Minister里描绘的那种官僚机构捕获权力,事务官戏弄选举官员的情况,在美国不太严重,原因可能是大量非官方智库和游说机构的存在,将政治纲领转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法案,是桩繁重的技术活,许多智库和游说机构就是帮政客干这活的,如果这些活都被拿政府经费的研究机构包揽了,情况就完全不同。
@whigzhou: 所以尽管游说活动有种种不好,那也比用官办研究机构取代它们好,这是(more...)
【2016-07-27】
@whigzhou: Yes,Minister里描绘的那种官僚机构捕获权力,事务官戏弄选举官员的情况,在美国不太严重,原因可能是大量非官方智库和游说机构的存在,将政治纲领转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法案,是桩繁重的技术活,许多智库和游说机构就是帮政客干这活的,如果这些活都被拿政府经费的研究机构包揽了,情况就完全不同。
@whigzhou: 所以尽管游说活动有种种不好,那也比用官办研究机构取代它们好,这是(more...)
Kerry: Doubters of Global-warming Apocalypse Must Be Silenced
克里:必须让怀疑全球变暖末日灾难的人闭嘴
作者:William F. Jasper @ 2015-11-20
译者:沈沉(@你在何地-sxy)
校对:慕白(@李凤阳他说)
来源:New American,http://www.thenewamerican.com/tech/environment/item/21999-kerry-doubters-of-global-warming-
In a speech delivered November 10 at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in Norfolk, Virginia,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appeared to be intentionally amping up the already incendiary rhetoric aimed at those scientists and citizens who express doubt or skepticism about — or opposition to — the wild, apocalyptic claims of the climate-change choir.
针对气候变化合唱团做出的鲁莽轻率的末日灾难预言,部分科学家及某些公民表达了自己的犹豫或怀疑,或反对。他们本就已经处在煽动人心的批评言论包围之下,而国务卿克里11月10日在弗吉尼亚州的欧道明大学诺福克分校发表的演讲则似乎是故意要加大力度煽风点火。
“The science tells us unequivocally, those who continue to make climate change a political fight put us all at risk,” Kerry said. “And we cannot sit idly by and allow them to do that.”
“科学无可置辩地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还要继续把气候变化问题转变为政治斗争,他们就会将我们所有人都推向悬崖”,克里说。“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任由他们这么干。”
This was not the first time Secretary Kerry has made comments that lightly veil an implicit threat aimed at climate realists. Kerry, who has been beating the anthropogenic (manmade) global war(more...)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2016-04-13】
@海德沙龙 《被踢出局的气候学家》 Judith Curry的故事清晰的展示了,气候学术圈不容异己的氛围已恶化到了何种程度,尽管Curry远算不上暖化怀疑派,而且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但仅仅因为对未来暖化速度的主流估算值有所怀疑,就被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
@whigzhou: 暖球党之所以如此疯狂,盖因暖球问题是他们迄今找到的唯一一个(在他们看来)无法通过基于分立产权的市场化方案解决的外部性问题(more...)
‘I was tossed out of the tribe’: climate scientist Judith Curry interviewed
被踢出局的气候学家,采访Judith Curry
作者:David Rose @ 2015-11-28
译者:龟海海(@龟海海)
校对:沈沉(@你在何地-sxy)
来源:The Spectator,http://www.spectator.co.uk/2015/11/i-was-tossed-out-of-the-tribe-climate-scientist-judith-curry-interviewed/
For engaging with sceptics, and discussing uncertainties in projections frankly, this Georgia professor is branded a heretic
由于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和怀疑论者打交道,还坦率地谈论预测的不确定性,这位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被指斥为异端。
It is safe to predict that when 20,000 world leaders, officials, green(more...)
——海德沙龙·翻译组,致力于将英文世界的好文章搬进中文世界——
【2015-12-08】
@吴红波 出席了挪威外交部举办的“眼见为实”北极专题活动。北极正在加速融化已为不争事实。挪威官方讲,北极冰储量如全融化,将使海平面上升7米!不知你家海拔多高?看来治理气候变暖真的可不容缓了!
@南洋富商饱醉豚: 你们这些环保蠢货有多蠢。北极的冰若全化了,俄罗斯加拿大格陵兰可以移民80亿人口。而把沿海堤坝提高7米,实在是太省钱了,也就是到蓝翔找几个挖掘机工人。
@whigzhou: 这种幅度的海平面上升就算真的发生,也需要上千年时间,暖(more...)
【2012-11-05】
@whigzhou: 又见看暖球党表演 //Sandy and Global Warming来源:Ideas 作者:David Friedman Quite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offering the destruction due to Sandy as evidence of the evil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As best I can tell, this claim is (more...)
中国人民已经为减排作出了最大牺牲
辉格
2011年12月5日
继哥本哈根的不欢而散和坎昆的避重就轻之后,德班气候大会看来也不会有多少实质性进展了;会程已过大半,各大国之间仍继续互踢皮球,原本最积极的欧洲也因债务危机缠身而缺乏冲劲,甚至连环保组织似乎也正在丧失前些年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舆论号召力,所以,尽管议程仍在僵局中挣扎,失望的人们却不再那么激愤了。
对于中国民众,这样的僵局倒未尝不是好事,相对于成功的气候谈判所可能加诸于我们的巨大负担而言,每年花费的那点会务开支就显得不值一提了;毕竟,无论暖化派拿出什么理由,中国人民早已为减排作出了最大牺(more...)
【2011-12-01】
@whigzhou: Most of the last 10,000 years were warmer
@whigzhou: 需要奇怪一下的是,为啥暖球派很少在全新世这个跨度上谈论气温走势,这段时间才是判断气温对文明影响的最佳区间,新仙女木结束之后的历次暖期,似乎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假如考虑这些暖期,还真看不出上升一两度有啥不好
@whigzhou: 维基上有另一张图,情况类似。
@whigzhou: 如果怀疑前面两张图不是主流意见,可以再看这张,拍自C.Barry Cox的教科书《生物地理学:生态和进化的途径》第七版,第10章,第249页,原文出版于2005年。左侧较平坦的一段是近一万年的情况,书太厚没能压的很平,但还是可以看出,左端(代表当今)在近一万年中明显处于低点。
@茶博未:“前面两张图”见http://weibo.com/1400461002/xzMtw7D64 下图曲线位置越高,表示温度越低(见图下文字说明)。左侧较平坦曲线代表的近一万年温度,比这段时间以前的(它的右侧)明显低
@whigzhou: 啊呀,博士理解错了,位置越高温度越高,我的“明显低”是指最左端(代表present)比平坦段平均水平低
@whigzhou: 注意时间轴是左近右古,平坦段右边最后一个低谷就是新仙女木,当时气温正在从末次冰期中回升,半路突然摔了一跤
@whigzhou: 为何我会感觉暖球派在回避全新世诸暖期的问题?搜索这三个关键字(more...)
建立碳排放产权应尊重既得利益
辉格
2011年7月7日
近日,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就欧盟针对航空业的碳管制法案提起诉讼,中国航空协会也对该法案表示了强烈反对,并宣称将建议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在欧盟之外,除了那些致力于减排的组织,欧盟的单方面行动遭遇了相关各方的普遍反对;在经济萎靡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假如这场纷争最终升级为又一场多方贸易报复战,实为世人之大不幸。
碳管制的依据是全球暖化论,这一理论目前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理论包含了比大气碳浓度和气温同步上升强得多的内容,它由一(more...)
减排不能先拿穷人开刀
辉格
2011年3月30日
日前,前世行首席环境顾问罗伯特·古兰德博士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一个论坛上提出了他的阻止全球暖化新方案,通过对畜牧业征收重税,将畜产品消费降低25%,从而减少40%的谷物产量;之所以以畜牧业为目标,据他说,是因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了总人为排放量的51%,尽管在2008年一份由他撰写的报告里,整个土地利用(畜牧业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排放份额还不足20%,而能源生产的份额则超出50%。
古德兰的建议可谓荒谬绝伦,即便他突然颠倒过来的数据是靠得住的,放着其它减排手段不用,却(more...)
国民无须承担更多气候义务
辉格
2009年11月25日
就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上周突然发生了“气候门”事件,有黑客侵入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服务器,从中窃取了1000多封邮件和3000多份其他文件,并将窃得的共160MB数据上传到了多个网络服务器上,一时间在关注气候问题的评论圈和公共舆论中炸开了锅。
据一些读过部分邮件的评论者介绍,这些文件暴露了,持人为全球暖化学说的研究者,如何刻意选择统计方法修饰数据,如何在私下抱怨研究结果不确定的同时却对外界信誓旦旦,又如何在学术同行中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甚至(more...)
国民无须承担更多气候义务
辉格
2009年11月25日
就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上周突然发生了“气候门”事件,有黑客侵入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服务器,从中窃取了1000多封邮件和3000多份其他文件,并将窃得的共160MB数据上传到了多个网络服务器上,一时间在关注气候问题的评论圈和公共舆论中炸开了锅。
据一些读过部分邮件的评论者介绍,这些文件暴露了,持人为全球暖化学说的研究者,如何刻意选择统计方法修饰数据,如何在私下抱怨研究结果不确定的同时却对外界信誓旦旦,又如何在学术同行中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甚至对学术对手的病逝幸灾乐祸;这些信息,经过人为暖化怀疑者的挑选、渲染和传播,在舆论中造成了巨大影响,很可能影响各国选民对气候政策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转变继而会影响政客们的姿态和立场,或许在哥本哈根就会有所显露。
讨论气候问题,需要意识到一个前提:地球气候是一个极其复杂、高度不确定、难以认识清楚的系统,对气候的研究包括了从天体物理、天文史、太阳物理,到空气力学和化学、地质史、生物史和生态学等诸多学科,这些研究所需要的事实,绝大部分已湮没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而研究所依赖的诸学科,却多半还很年轻稚嫩。
所以,即便在这方面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学者们,对于气候系统运行和历史演变的认识,迄今仍处于十分初步的探索阶段,因而,他们对气候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所做出的任何总体性判断,都不能给予过高的置信度;可以这样说,如果具有同等可信度的证据用来提起刑事指控,是远远不足以让法官定罪的,甚至不足以立案;IPCC在人为暖化上的结论,应该放在这样背景下解读。
气候问题之所以如此充满激烈纷争,是因为一方面关于气候的学问庞杂深奥,为外人所难以理解,更无从评估和判断,但同时,如果IPCC的结论是可信的,且框架公约付诸实施,便意味着低碳大气已成为一项稀缺资源,因而需要为此资源创建排他性,而这将大大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不仅提高我们日常的生活成本,对某些产业还将带来毁灭性打击。
更严重的是,由于无法阻挡大气的全球性流动,碳浓度的排他性必须由一个全球性强制机制来实施,这将史无前例的为一项生存必需品建立全球排他性,是迈向创建全球政府的一大步;一个对权利、生活、法律和政治体系即将带来如此广泛而深刻变化的进程,无疑会激励人们对此作出评估和表达意见,此时此刻要求外行闭嘴,是粗暴和不切实际的。
作为外行,我们有理由怀疑IPCC的结论,尤其当得出这一结论所依赖的推理链条如此漫长的时候;在赞同气候政策的报道和评论中,最多听到的是关于全球暖化的各种迹象和警告,却常常忽视气候政策背后的逻辑链:存在暖化趋势,这种暖化从历史上看是异常的,异常暖化的主因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主因是碳浓度上升,碳浓度上升的主因是人类活动。
这是极端简化的推理链,实际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复杂的因果推断和论证,如果其中许多环节的可信度都不高,那么基于整个链条的结论就十分可疑了;用如此高度可疑的结论去要求全世界每个人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此次气候门所暴露的问题,由于尚没有足够的文件被仔细解读,还无从判断;且不论气候学界是否存在有组织的编造和歪曲,但可以相信的是,在科学意见从学术界走向舆论和政治的过程中,极可能被扭曲和放大,因为传播学和政治动员体系内在的具有这种扭曲和放大的本性。
媒体历来偏好灾难事件,这从灾难时期的收视率和点击率便可看出,而暖化危机是很好的危机题材,而且气候趋势的不确定性使耸人危言在短期内很难被证伪;同样,政治家也喜欢危机,所谓乱世出英雄,灾难是最有效的动员令,无论所动员的是战士、选票、还是税收。
所幸的是,媒体也喜欢丑闻,科学造假是很好的题材,而造假带来的选民愤怒和信任危机也定会引起某些政客的兴趣,或许气候门会发展为一次反方向的舆论和政治浪潮;这样的潮流反复是好事,有助于我们从双方的辩论和争斗中看清真相,作为最终承担代价的老百姓,不妨抱着警惕心静观其斗,而对于实际的政治进程和权利变动则尽量施加阻力,随着更多的事实、理论和逻辑过程被暴露,最终基于常识做出自己的判断;历史上,许多纷争反复都曾帮助我们看清道理和走向成熟。
退一步讲,即便IPCC结论可信,气候政策难以避免,中国国民也不应承担比现在更多的义务;事实上,过去数十年的人口形势大扭转和快速城市化,是中国人对全球环境的最大贡献,并且这种转变在今后几十年仍将继续,它的效果远超过将碳排放压缩几个百分点;与传统农牧业相比,城市的高度密集生活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排放;与中国相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增长率高达2%以上,他们才应承担更多责任,如果必须有人承担责任的话。
我在关于人碳暖球的短文中,转贴了CLOUD项目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为了给科学界已对人碳暖球达成共识这种说法提供一个最新的反面例子。土摩托在有关评论中,认为外行如此谈论科学问题是轻率的:
我看到牛博的辉格写了篇文章,质疑全球变暖。我根本没有看他写的内容,我只想对他说:气候变化领域确实鱼龙混杂,太多的利益集团和太多的非主流意见满天飞,任何人恐怕都能找出很多看似合理的科学论文为自己的任何主张壮胆。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必须遵循我上面提到的原则,听从科学界的主流意见。
与此类似,连岳在地震预测的问题上犯的是同一个错误。连岳和辉格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但是,在科学传播领域,我建议两位还是小心一点,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别总用&ldquo(more...)
我在关于人碳暖球的短文中,转贴了CLOUD项目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为了给科学界已对人碳暖球达成共识这种说法提供一个最新的反面例子。土摩托在有关评论中,认为外行如此谈论科学问题是轻率的:
我看到牛博的辉格写了篇文章,质疑全球变暖。我根本没有看他写的内容,我只想对他说:气候变化领域确实鱼龙混杂,太多的利益集团和太多的非主流意见满天飞,任何人恐怕都能找出很多看似合理的科学论文为自己的任何主张壮胆。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必须遵循我上面提到的原则,听从科学界的主流意见。
与此类似,连岳在地震预测的问题上犯的是同一个错误。连岳和辉格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但是,在科学传播领域,我建议两位还是小心一点,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别总用“知情权”做幌子。很多时候,一帮被误导的民众远比一个独裁者更可怕。
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作为科技记者,我的原则是:如果是我熟悉的领域,那么我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信任何采访对象。如果是我不熟悉的领域,那么我只相信科学界的主流意见。如果有时我觉得有必要写一写非主流意见,一定在文章里明确地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
我赞赏土摩托所声明的原则。问题是:关于气候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或者说:科学界的共识是否已经达到能形成某种主流意见的程度?我所关注和希望引起读者关注的焦点,正在于此。
作为外行,发表关于气候的言论是否轻率?这值得细究一下。实际上,我的谈论涉及了四个问题:
1)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
2)关于气候,科学界是否存在共识?共识的内容和程度究竟如何?
3)如果科学界有某种程度的共识,这些共识在进入公众舆论和政治辩论的过程中,是否被严重扭曲了?
4)在科学意见转变为对法律和政策的影响的过程中,其间走过的逻辑链条是否完整和清晰?
对第一个问题,作为外行,我的确无话可说,对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借助科学记者们负责任的报道,我能够形成某种观感,对于第四个问题——这是我用“人碳暖球”这个词所希望澄清的主要问题,每一个讲逻辑的人都可以谈论。
“人碳暖球”意思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我发明这个新词,是因为全球暖化忽悠者们总是把学术界对某些事实的局部共识偷偷拼凑进一条很长的逻辑链条,并造谣说学术界对这整个链条已达成共识,这根链条是:大气温度在过去一百年里呈上升趋势←气温上升的主因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主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因是人类活动。
他们用学界对全球暖化(链条第一节)的微弱共识去忽悠公众相信他们的暖化危言,兜售的却是需要整个链条才能支持的碳管制这一私货。用“人碳暖球”这个词来准确指称整根链条,可正视听。
我在去年8月曾推荐了杰里·泰勒在《国家评论》上发表的《全球变暖辩论及政治活动的现状》一文,该文详细科学界的意见在进入公众舆论和政治活动时,如何被极度扭曲;此后,许多朋友看到了BBC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Great.Global.Warming.Swindle)》,该片用大量证据全面质疑了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今年7月,我又推荐了《今日评论》上<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一文(如果打不开原文链接,见此帖3楼),此文用大量数据和图表说明了所谓的科学界共识压根不存在。
昨天,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庆承瑞在《科学新闻》上专文介绍了CLOUD项目的研究进展,CLOUD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铍10和碳14的丰度与宇宙线的相关性、碳14丰度与气候史的相关性、宇宙线和大气云量的相关性,以及宇宙线和云量关系的可能微观机制,等等,初步揭示了宇宙线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人碳暖球”意思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我发明这个新词,是因为全球暖化忽悠者们总是把学术界对某些事实的局部共识偷偷拼凑进一条很长的逻辑链条,并造谣说学术界对这整个链条已达成共识,这根链条是:大气温度在过去一百年里呈上升趋势←气温上升的主因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主因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因是人类活动。
他们用学界对全球暖化(链条第一节)的微弱共识去忽悠公众相信他们的暖化危言,兜售的却是需要整个链条才能支持的碳管制这一私货。用“人碳暖球”这个词来准确指称整根链条,可正视听。
我在去年8月曾推荐了杰里·泰勒在《国家评论》上发表的《全球变暖辩论及政治活动的现状》一文,该文详细科学界的意见在进入公众舆论和政治活动时,如何被极度扭曲;此后,许多朋友看到了BBC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Great.Global.Warming.Swindle)》,该片用大量证据全面质疑了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今年7月,我又推荐了《今日评论》上<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一文(如果打不开原文链接,见此帖3楼),此文用大量数据和图表说明了所谓的科学界共识压根不存在。
昨天,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庆承瑞在《科学新闻》上专文介绍了CLOUD项目的研究进展,CLOUD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铍10和碳14的丰度与宇宙线的相关性、碳14丰度与气候史的相关性、宇宙线和大气云量的相关性,以及宇宙线和云量关系的可能微观机制,等等,初步揭示了宇宙线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以上结果似乎表明:太阳的周期变化引起宇宙线的变化,并通过宇宙线和气候发生关联
这里云层起放大的作用,当宇宙线变强时,低层云会增加,这就使得反射出去的辐射能会比吸收的更多,因而导致气候变冷。如果真是如此,从上述强关联,人们曾估算出:太阳一个周期的变化能使辐射强迫增加约1.2W/m2,而如上所述,上世纪由CO2产生的辐射强迫是1.6W/m2。这表明这一“效应”,绝不可忽视,因为1.2W/m2是1.6W/m2的75%。……
……已经有很多有关宇宙线和气候关联的实验事实,其中不乏质量很高的而且关联很强的事实。从同位素分析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种“高质量、强关联”的实例。人们不能置这类事实于不顾,更不能先验地排除它们。……
生物燃料:一个昂贵的玩笑?
辉格
2008年4月8日
眼下,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回顾这一轮物价上涨,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去年春天开始的猪肉涨价和随之而来的食品价格上涨。当时有人将之归因为猪蓝耳病和其他供给障碍造成的短期波动,现在,随着以食用油、小麦和大米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朗——这不是一次短期波动,而是农产品价格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近年来因全球环保运动、各国环保政策和石油价格上涨所共同推动的生物燃料产业的繁(more...)
生物燃料:一个昂贵的玩笑?
辉格
2008年4月8日
眼下,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回顾这一轮物价上涨,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去年春天开始的猪肉涨价和随之而来的食品价格上涨。当时有人将之归因为猪蓝耳病和其他供给障碍造成的短期波动,现在,随着以食用油、小麦和大米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朗——这不是一次短期波动,而是农产品价格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近年来因全球环保运动、各国环保政策和石油价格上涨所共同推动的生物燃料产业的繁荣,后者将大量农产品从食物供给中吸走了。
大致上,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甘蔗用于乙醇制造,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短短几年之内,如此高比例的糖类和油料作物被转入能源产业,自然推动了其价格暴涨,而高价格又推动它们与其他粮食作物争夺土地,结果就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讽刺的是,生物燃料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当初其倡导者所宣称的改善环境和降低碳排放的作用,相反,由于农产品的高价格优势农民将大量土地从草原、沼泽和森林改变为农场,大大增加了碳排放,并恶化了环境。据美国《科学》杂志2月份的研究报告指出,生物燃料在最终燃烧环节上相对化石燃料所减少的每一公斤碳排放,便相应地因改变土地用途而增加17到420公斤碳排放。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玩笑,环保组织十几年的奔走呼吁,元首们一次次峰会,各国议会激情洋溢的辩论,上千亿美元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数十亿人民的口粮紧缩,换来了与所有这些努力恰好相反的结果——环境破坏和温室气体增加。今天,在高价诱惑下,玉米正在侵占美国的草原,甘蔗和棕榈树正在吞噬着亚马逊、印尼和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而在中国,十几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和政府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本已开始从山地、湖泊和沼泽退却,但持续的高粮价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逆转这一良好趋势。
对于生物燃料带来的粮食危机和环境后果,学术界几乎没有争议,而在政治家中,问题也已开始被关注,就在《科学》杂志发表报告前两周,英国下院环境审计委员会(EAC)也发布了题为《生物燃料是可持续的吗?》的研究报告。但是,真相的揭露和认识的改变能否导致政策的纠正?对此我表示怀疑,因为经过十几年的政策扶持和产业投入,围绕生物能源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那些已经投入巨资并享受优厚待遇的生物燃料企业,那些尝到了农产品价格暴涨甜头并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农场主,那些靠宣扬生物燃料的环保优势赢得选票的政客们,将团结一致保卫支撑着该产业的能源政策。
不出所料,EAC的报告刚一发布便遭到激烈反对,首先站出来的是欧盟委员会能源事务专员(可笑的是一份泄密的欧盟报告表达了与EAC相似的判断),接着便是英国农场主组织、欧洲生物乙醇燃料协会和欧洲生物柴油理事会。
当然,即使没有政策推动,高油价也会催生生物能源,但规模不会如此巨大,速度不会如此迅猛,后果也就不会如此严重。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使在事关全球环境这样的事情上,政府也并不天然地比市场更加有效,貌似能够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政府过去曾经犯下将来还会犯下非常短视而愚蠢的错误,而当错误暴露时,政府机构所固有的迟钝和僵化,将阻碍它像市场参与者那样在价格和利润信号指引下做出及时的调整。所幸的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尚小,还没有成为政府决策的大包袱,在未来难以回避的转向中损失会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