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发表的文章(23)

[微言]胡须与头发

【2014-03-03】

@大象公会 【胡须与政治】胡须造型虽然是时尚的产物,但在特殊时代,它很难避免政治影响,而八字须、牛角胡、仁丹胡更成了特定的政治符号。作者:@潘游啊游

@黄章晋ster:仁丹胡的前世今生。

@whigzhou: 顺转一篇各种须型的介绍 http://t.cn/auoPH2

@whigzhou: 古人较看重胡须的身份意义,语言上也分得较细,“鬍鬚鬢髯髭”五个汉字分指五个不同部位的胡须

@whigzhou: 华夏民族的须型好像以八字髭加山羊须组成的丁字胡为主,髯则是胡人特征

@innesfry:(more...)

标签: | |
5046
【2014-03-03】 @大象公会 【胡须与政治】胡须造型虽然是时尚的产物,但在特殊时代,它很难避免政治影响,而八字须、牛角胡、仁丹胡更成了特定的政治符号。作者:@潘游啊游 @黄章晋ster:仁丹胡的前世今生。 @whigzhou: 顺转一篇各种须型的介绍 http://t.cn/auoPH2 @whigzhou: 古人较看重胡须的身份意义,语言上也分得较细,“鬍鬚鬢髯髭”五个汉字分指五个不同部位的胡须 @whigzhou: 华夏民族的须型好像以八字髭加山羊须组成的丁字胡为主,髯则是胡人特征 @innesfry:胡须应该是性选择的产物吧?印象中胡须的生长速度比其他毛发快很多(除了头发) @whigzhou: 嗯,这应该没疑问 @innesfry 其实头发才是人身上最有趣的东西。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猩猩不需要理发?为什么人不需要理腋毛或眉毛?头发这么累赘,几乎可肯定不仅是适应(非洲人的小卷发倒可能)。如果是性选择,又有两个问题:大部分性选择的产物都是男女不同的,但头发不是;根据亲代投资与性选择原理,人应是男性而非女性被选择 @youjiti: 炫耀和展现健康?腋毛别人看不见,眉毛太小没啥作为 @whigzhou: 错了,眉毛是非常重要的表情工具,大有作为,腋毛看不见但闻得见 @whigzhou: 人类性选择是双向的 @这个字读劬:人体大部分热量从头部散发,头发可以保暖怎能算作累赘;另外,前秃很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想一下骑马或者奔跑时长刘海对视线的干扰 @whigzhou: 问题是头发长度远远超出了保温需要,其长度和生长速度也远远超出了所有灵长类毛发和人体其他部分毛发的长度和生长速度,这么特别的性状无疑需要一个解释  
[微言]传染病与种姓制度

【2014-03-01】

@大象公会 【热带的诅咒】为何欧洲殖民者首先征服的不是近在咫尺的非洲,而是万里之外的美洲?为何现代非洲仍陷入贫困的陷阱不可自拔?为何印度看似富足实际贫弱,种姓制度绵延数千年?作者:@innesfry

@虫我鸟圭:印度种姓制度那段牵强了,其它倒是观点新颖,但是也不是这么简单的推论

@黄章晋ster:印度种姓制度这个我觉得解释力很不错,以前似乎有本书也推论,这种严密的种姓制度很可能是外来征服者发现与本地人接触会导致神秘死亡的

@whigzhou: 你说的书是不是这本:《瘟疫与人》(more...)

标签: | |
5044
【2014-03-01】 @大象公会 【热带的诅咒】为何欧洲殖民者首先征服的不是近在咫尺的非洲,而是万里之外的美洲?为何现代非洲仍陷入贫困的陷阱不可自拔?为何印度看似富足实际贫弱,种姓制度绵延数千年?作者:@innesfry @虫我鸟圭:印度种姓制度那段牵强了,其它倒是观点新颖,但是也不是这么简单的推论 @黄章晋ster:印度种姓制度这个我觉得解释力很不错,以前似乎有本书也推论,这种严密的种姓制度很可能是外来征服者发现与本地人接触会导致神秘死亡的 @whigzhou: 你说的书是不是这本:《瘟疫与人》 http://t.cn/SPxzMs @whigzhou: 我觉得这个解释要结合印度次大陆的地理特性才完整 @黄章晋ster:印度次大陆的地理特征,相对于亚欧大陆,像是一截阑尾。 @whigzhou: 东南亚和次大陆都像个锥形口袋,入侵者由北向南重重挤压,不同的是,东南亚的纵深很深,汉族将百越不断南推,但总是揉不到一起,而次大陆纵深浅,入侵者与原住民被迫混居,但又要保持隔离,于是有了种姓制度 @whigzhou: 实际上,在华南,当汉族与百越混居时,也出现了贱民制度 @黄章晋ster:哈,你是不好意思用阑尾这个词来描述这个特征吧。 @whigzhou: 呵呵,阑尾更形象  
[微言]我为什么不喜欢洛克

【2014-02-19】

@喂羊的月亮熊 我不太明白的是,一个厨子读几百年以前的john locke只是为了知道其实@whigzhou 喜欢洛克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吗?

@whigzhou: 呵呵,那我索性剧透一下好了,我不喜欢洛克,当然更不会“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了

@喂羊的月亮熊: 洛克可是辉格党人,休谟不支持辉格党。洛克还说,政府暴政,人民应当推翻政府。洛克的《政府论》是英美宪政的基石。为什么不喜欢洛克呢?

@whigzhou: 洛克对现实政治影响大,而且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在当时多(more...)

标签: |
5042
【2014-02-19】 @喂羊的月亮熊 我不太明白的是,一个厨子读几百年以前的john locke只是为了知道其实@whigzhou 喜欢洛克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吗? @whigzhou: 呵呵,那我索性剧透一下好了,我不喜欢洛克,当然更不会“比喜欢休谟会更多一些”了 @喂羊的月亮熊: 洛克可是辉格党人,休谟不支持辉格党。洛克还说,政府暴政,人民应当推翻政府。洛克的《政府论》是英美宪政的基石。为什么不喜欢洛克呢? @whigzhou: 洛克对现实政治影响大,而且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在当时多是良性的,但他的思想质量比霍布斯和休谟差太多了,而且还挖了很多危险的坑 @whigzhou: 大坑之一是他糟糕的自然法理论,其谬误经罗斯巴德发扬光大之后就很清楚了(详见我的批判系列),罗斯巴德其实是原教旨洛克主义者 @whigzhou: 另两个坑是劳动权利论和劳动价值论,这是其自然权利论的逻辑后果,第四个坑是财富道德观(认为非劳动所得和超出“自然需要”的财富是不道德的),而这又是前两个坑的逻辑后果 @whigzhou: 另外,他在心灵哲学中还挖了个大坑——白板论,他反对笛卡尔是没错,但用白板论来反就太没水平了 @whigzhou: 这些坑的坏影响到现代就越来越明显,很多人正是因为掉进这些坑而变成妖孽的…… @whigzhou: 当然,你说的这些贡献我都同意,我的不喜欢主要是在思想质量上,不是现实政治主张和政治影响  
[微言]单妻制/福利/管制

【2014-02-12】

@youjiti @whigzhou 是否认为一夫一妻是一种福利制度?而你又是反对福利制度的,所以你是赞成取消一夫一妻么?

@whigzhou: 依我看,说它是一种对契约交易的管制更贴切,它或许有改善(择偶条件较差的)部分男性娶妻机会的效果,但说它是福利制度好像牵强了些,况且这种效果是否真的存在还需要考证

@whigzhou: 当然,无论它是管制还是福利制度,我都反对,我主张契约自由,包括婚姻契约的自由。

@化之之:说一夫一妻是福利制度确实牵强,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主要是由常态社会中男女人口近似一比一的情况导致的,而一比一情况的形成(more...)

标签: | |
5039
【2014-02-12】 @youjiti @whigzhou 是否认为一夫一妻是一种福利制度?而你又是反对福利制度的,所以你是赞成取消一夫一妻么? @whigzhou: 依我看,说它是一种对契约交易的管制更贴切,它或许有改善(择偶条件较差的)部分男性娶妻机会的效果,但说它是福利制度好像牵强了些,况且这种效果是否真的存在还需要考证 @whigzhou: 当然,无论它是管制还是福利制度,我都反对,我主张契约自由,包括婚姻契约的自由。 @化之之:说一夫一妻是福利制度确实牵强,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主要是由常态社会中男女人口近似一比一的情况导致的,而一比一情况的形成则主要是由千百年来由女性主导的动态博弈导致的。具体可参见“科学脱口秀”中“从一夫一妻到多夫多妻”那一期 @whigzhou: 如果人口性别比是主导因素,那怎么会有多偶制存在? @whigzhou: 另,谈论多偶制/单偶制时有个常见误会:混淆主流模式和制度规范,在生物学/人类学语境中,多偶/单偶制是指事实上据主流地位的婚配模式,而在制度/法律语境中,是指多偶/单偶制是指规范是否允许多偶,无论事实上多偶是否占主流 @whigzhou: 在前一种语境中,人类的情况很简单:普遍奉行单偶制,而在后一种语境中,婚配制度的多样化程度则很高 @innesfry:辉总是否考证过在允许多偶的国家到底是单偶还是多偶占主流? @whigzhou: 据我看到的材料,绝大部分也是单偶 @innesfry:嗯,所以说人类还是单偶的生物,多偶不过是部分文化的副产品 @whigzhou: 限于大众的话,可以这么说,不过人类男性有着多偶倾向,一旦条件允许就会谋求。所以法律上的单妻制所限制的,主要是富人和权贵,不过,这部分人尽管数量很小,但这种限制(或不限制)的制度意义还是很重要 @youjiti:请问如果从“对社会更好”的角度来看,哪那样制度才是更好的呢?如果管制效果不大,那实际来看就无所谓更好了;如果管制很有效,一旦放开管制就会造成很多光棍,而这貌似进化心理学有研究说社会会“不稳定”? @whigzhou: 管制改善屌丝状况的效果可能不大,但破坏婚姻稳定性的效果可能很大啊 @whigzhou: 比如多妻制下,男人发财之后的新增需求通过娶更多妻子即可满足,而在单妻制下,他只能设法离婚再娶,或在外养情人,后一种选择可能带来高得多的私人和社会成本 @whigzhou: 从女性角度考虑,贫家美女嫁个好丈夫的愿望,在多妻制下可以常规而平和的方式满足:简单的嫁入富人家做小,而在单妻制下,可能只能以不断设法迫使他人离婚甚至谋害的方式来满足
[微言]审美与客观性

【2014-02-10】

@辻郖杉 请问辉总,国产影视剧烂片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格雷欣法则能解释的么?

@whigzhou: 主要是因为观众欣赏水平烂,所以这些烂片收视率一点不低,不比稍好或不那么烂的片子低,至于好片,基本没人看

@阿撒托斯-:这里所指的“好片”或“烂片”的划分明显不是由多数人的意见决定的,那么它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了,关键是想借此听听辉总你的看法)

@whigzhou: 尽管特定片子的评价很主观,但对片子好坏,还是可以找出一种有意义(more...)

标签: |
5037
【2014-02-10】 @辻郖杉 请问辉总,国产影视剧烂片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格雷欣法则能解释的么? @whigzhou: 主要是因为观众欣赏水平烂,所以这些烂片收视率一点不低,不比稍好或不那么烂的片子低,至于好片,基本没人看 @阿撒托斯-:这里所指的“好片”或“烂片”的划分明显不是由多数人的意见决定的,那么它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了,关键是想借此听听辉总你的看法) @whigzhou: 尽管特定片子的评价很主观,但对片子好坏,还是可以找出一种有意义的客观标准(并且区别于多数意见) @whigzhou: 比如,爱看烂片的人,通常口味不挑剔,好片子不会让他们泛恶心,但反过来,烂片常常会让爱看好片的人泛恶心 @whigzhou: 再比如,爱看烂片的倾向,常常与不爱读书的倾向是相关的,以上两点都是可以客观度量的指标 @XamilyGuy:往往这种主观的东西都可以从相互体验中提炼出一些“客观的”标准。比如笑点或者说幽默感,有人喜欢爱情公寓、春晚段子,有人喜欢英式没品笑话。有人会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事实是后者清楚了解春晚段子的笑点只是觉得太幼稚,而前者根本无法理解后者乐趣所在。因此可以说有高低之分 @whigzhou: 嗯 @whigzhou: 所以鄙视大致是种偏序关系
[微言]宪政与偶然性

【2014-02-09】

@喂羊的月亮熊 辉总认为好的制度出现在英美澳国家纯属偶然。和那些国家人民的英语好吃甜品喝咖啡有关。吃包子的这辈子就别想了

@whigzhou: 这么说不太准确,我不喜欢“纯属偶然”的说法,而宁愿说:宪政进化过程需要一些很不容易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在英格兰历史上都在适当的时候被满足,有极大的运气成分

@whigzhou: 随着宪政的羽翼日益丰满,其继续发展对运气的依赖也日益降低;至于美加澳新,更不能说是偶然了。

@軍国幕僚辻政信:怎么有点历史决定的味道

@不做谁的粉丝: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伟大耦合

@whigzhou:(more...)

标签: | |
5029
【2014-02-09】 @喂羊的月亮熊 辉总认为好的制度出现在英美澳国家纯属偶然。和那些国家人民的英语好吃甜品喝咖啡有关。吃包子的这辈子就别想了 @whigzhou: 这么说不太准确,我不喜欢“纯属偶然”的说法,而宁愿说:宪政进化过程需要一些很不容易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在英格兰历史上都在适当的时候被满足,有极大的运气成分 @whigzhou: 随着宪政的羽翼日益丰满,其继续发展对运气的依赖也日益降低;至于美加澳新,更不能说是偶然了。 @軍国幕僚辻政信:怎么有点历史决定的味道 @不做谁的粉丝: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伟大耦合 @whigzhou: “必然性”是个被重度污染的词,适当的词是性能或能力(capability),是能力让系统更少依赖运气 @whigzhou: 空调的性能让房间温度稳定在24+/-2度,但要是说“当前房间温度处于23.8度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就不仅有点不知所云,还会引起某些不恰当联想 @whigzhou: 在葡萄牙海岸跳上一段烂木头的老鼠,和驾驶轮船向西航行的水手,都可能到达美洲,区分两种可能性的关键,是轮船的性能、水手的能力和意向状态,谈论这些才是切题的,泛泛的说什么“历史必然性”没什么意思 @Stimmung:有时候“必然性”这个词是指:经过解释的事实必然如此。比如以牛顿力学的眼光看,苹果掉落在地上是种必然而不是偶然的现象;可能在相对论看来,水星近日点的移动也是种必然而非偶然 @whigzhou: 如果有个神枪手在苹果掉落过程中瞄准射击呢?究竟苹果被打烂是必然,还是完整落地才是必然? @刘上誉:这与来自基督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基督宗教在精神上赋予人平等、公义、独立的人文关照。如果说“英美澳”的宪政有其偶然性,那也是必然中的偶然! @whigzhou: 基督教确实有关系,但跟教义没什么关系,几乎任何主义都能从教义中找到支持。重要的是教会维持了一个平行于国家的权力中心 @whigzhou: 教会在很长时间中控制了文字工具和知识群体,因而也占据了价值/文化正统地位,同时自己又未能变成国家(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理想始终没实现),于是维持了政教分离状态 @whigzhou: 政教合一是宪政的头号敌人,也是各大专制帝国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儒教帝国是其发展极致,科举制将知识/文化系统与权力结构严丝合缝的紧紧捆绑在一起,其他任何帝国都没达到过如此严密程度 @whigzhou: 除了科举制,还有官编经典和官修历史;维持这种政教合一体系的手段之一是反专业化,因为专业化的知识无法与权力结构捆绑,所谓重农抑商、重本轻末、抵制奇技淫巧,皆服务于此目的 @whigzhou: 在推动政教合一方面,都铎王朝曾取得些进展(其中有莎部长的不小贡献),幸好后来绝嗣,引进一串天主教国王捣(国教会的)乱,加上不奉国教者的顽强抵抗
[饭文]O2O的想象空间

O2O的想象空间
辉格
2014年4月2日

O2O成了今年的一个新热点,不过和其他电子商务概念相比,它的边界似乎更模糊,或许也正因此,有关它的话题才那么热闹,因为谁都可能觉得跟它沾点边。

在诸多被戴上O2O帽子的商业模式中,能够找出的共同点是:消费者的选择是在线上做出的,而消费过程的某些环节需要一个线下的服务场所,至于消费过程全部环节中有多少是在线上,多少是在线下,则呈现出一个很广的连续光谱;按此界定,携程和服务类团购可谓O2O的先驱。

进入这个光谱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动机,有些是消费性质所必须,比如餐饮团购,有些是在线商家发现实体(more...)

标签: | | |
5026
O2O的想象空间 辉格 2014年4月2日 O2O成了今年的一个新热点,不过和其他电子商务概念相比,它的边界似乎更模糊,或许也正因此,有关它的话题才那么热闹,因为谁都可能觉得跟它沾点边。 在诸多被戴上O2O帽子的商业模式中,能够找出的共同点是:消费者的选择是在线上做出的,而消费过程的某些环节需要一个线下的服务场所,至于消费过程全部环节中有多少是在线上,多少是在线下,则呈现出一个很广的连续光谱;按此界定,携程和服务类团购可谓O2O的先驱。 进入这个光谱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动机,有些是消费性质所必须,比如餐饮团购,有些是在线商家发现实体店在某些环节上的优势难以替代,比如服装零售的试衣环节,还有些则是帮助网络名人将其在网上所建立的知名度在线下转变为收入,因为线上缺乏恰当的实现模式,比如名人开餐馆。 O2O的兴起,体现了电子商务在过去十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电商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规模和品牌效应,资本实力,以及构建新型商业模式的创造力和灵活性,让他们已经有能力进入那些最初不适合电子商务的领域,这一态势,将迫使迄今仍保有一席之地的传统产业必须考虑如何在一个被电商全面笼罩的环境中继续生存。 从消费者方面看,这也表明了互联网在他们生活中已变得多么重要,他们的生活和社交重心正不断向线上转移,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消费决定是在线上做出的;这方面变化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因为网络为文化的进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环境,在其中,消费习惯的形成、时尚与潮流的扩散、风格与品位的分化,都将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发生。 一种可能的前景是,由消费者主动聚合所形成的消费模式将更多涌现,在传统零售服务业中,消费者主要处于被动选择和用脚投票的地位,网络让有共同兴趣的消费者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主动表达消费需求,形成意见风向,这也让供方有机会针对特定聚合量身定制俱乐部性质的服务模式。 过去,已经有了地处偏僻、主要依靠驴友会而存在的农家乐,也有依靠车友会的汽车修理店,依靠球迷组织的酒吧,依靠桥牌俱乐部的小宾馆,今后,或许还会有依靠豆瓣影迷圈的电影院,依托某个网络读者群的咖啡馆,可以预料,当这样的机会越来越明显时,许多商家会主动在网络社区中发展此类圈子。 当然,不同消费者在参与这一聚合过程时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多数人有从众和信从权威的倾向,也易受各种光环的影响,况且许多人原本就没有太多消费经验,或者缺乏主见,或不善表达,所以在消费意见和风尚的形成过程中,总是由少数“意见领袖”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实用类消费品,评价焦点通常集中在可以较为客观地衡量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上,但对许多商品,随着实用色彩的弱化,鉴赏和品味色彩的增强,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主观和武断,酒香多浓才不显得俗气,茶色多淡才算清雅,实在没多少道理可讲,起初可能只是某位受公认的雅士一句话,广受追捧并长久因循之后,便成了标准。 风尚与格调的形成,若从协调博弈理论的角度理解,其实也是趣味近似的消费群体中寻找聚点的过程,因为即便高度个性化的小众消费,也不大可能真的为每个人定制,为了获得最低限度的规模经济,众口难调的分散需求必须汇聚成若干种风格,而意见领袖恰好可以帮助圈子和群体迅速找到聚点。 网络特别是社交网络,将推动消费人群在不同层次和规模上实现聚合,并从中涌现出大小意见领袖,他们在各自所在圈子内被视为有鉴赏力的、有品位的和值得信赖的,一旦获得这样的认可,那就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而实现其价值的一种方式,便是直接面向这个圈子开店。  
民进党这是在耍无赖

之前没关心这事儿,刚才看了一下,明显是反对派在耍无赖嘛。

说几点我的看法:

1)除非是为了换取或维护更重要的自由,开放贸易总是好事,而服贸协议并未以牺牲其他自由为代价;

2)既然服贸协议每年都可以暂停,反对派为何要拼死反对?因为一旦协议开始实施,受益者尝到甜头,再反对就难了,到时候民进党自己也得支持;

3)逐条表决没什么道理,既不是一条普遍确立的宪政原则,也不是自贸协议的通行做法,

4)当然,作为一种在特定事项上的临时安排,如果双方愿意,试一下逐条表决也没什么不可以;

5)有关逐条表决的所谓“朝野协商(more...)

标签: | |
5022
之前没关心这事儿,刚才看了一下,明显是反对派在耍无赖嘛。 说几点我的看法: 1)除非是为了换取或维护更重要的自由,开放贸易总是好事,而服贸协议并未以牺牲其他自由为代价; 2)既然服贸协议每年都可以暂停,反对派为何要拼死反对?因为一旦协议开始实施,受益者尝到甜头,再反对就难了,到时候民进党自己也得支持; 3)逐条表决没什么道理,既不是一条普遍确立的宪政原则,也不是自贸协议的通行做法, 4)当然,作为一种在特定事项上的临时安排,如果双方愿意,试一下逐条表决也没什么不可以; 5)有关逐条表决的所谓“朝野协商”其实没什么代表性,只有少数议员参与和签署,并未得到两党决策机构或议会党团的认可; 6)此类议员之间就某一立法事项达成的协议或联盟,只有政治博弈策略上的意义,没有法律或道义上的约束力,参与者背弃协议只是损害了他在今后政治博弈中的可信度,这跟法律或宪政规则没关系; 7)实际上反对派已经得到了逐条审议表决的机会,但他们没有也根本无意使用这个机会,他们所做的只是拖延和笼统的表达反对姿态; 8)如果少数方认为多数方违反了法律或宪政规则,恰当的反应是寻求司法矫正,如果你有诚意推进和维护宪政体制,就应该将司法途径作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只有当司法程序不存在,或司法途径受阻时,才考虑其他途径; 9)是台湾不是没有法律可讲的地方,从近年来做出的一些重要裁决看,司法院正在变成具有独立性的最高法院; 10)有表决机制不服,有协商审查机会不用,有司法途径不走,偏偏把民众和学生叫上街,这是耍无赖; 11)有人把这事情跟内地反PX运动类比,说关键是马英九政府已经丧失公信,你说得再好听我们也不信,我就是反对。这个类比太离谱,艹,你把马主席当毛主席了?把今天的国民党当布尔什维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