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分类下的文章(585)

雪球隐喻

【2019-05-25】

@不是倪匡: 突然想起了以前輝總提過的“雪球隱喻”。

@whigzhou: 呵呵,重读右边这帖子,我发现当时并没有真正说清楚雪球隐喻的要点所在(都怪没人进一步追问我)

@whigzhou: 我提出雪球隐喻的宗旨,是为了回应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之类的无谓帽子和错误二分法,该隐喻的要点是,随着行为主体的复杂度提升,行为表现中环境影响的成分逐渐降低,主体本身特性的影响逐渐提高,也就是说,对于好奇的外部观察者,若要理解主体的行为模式,随着雪球越滚越大,须更多关注其自身特(more...)

标签: | | |
8111
【2019-05-25】 @不是倪匡: 突然想起了以前輝總提過的“雪球隱喻”。 @whigzhou: 呵呵,重读右边这帖子,我发现当时并没有真正说清楚雪球隐喻的要点所在(都怪没人进一步追问我) @whigzhou: 我提出雪球隐喻的宗旨,是为了回应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之类的无谓帽子和错误二分法,该隐喻的要点是,随着行为主体的复杂度提升,行为表现中环境影响的成分逐渐降低,主体本身特性的影响逐渐提高,也就是说,对于好奇的外部观察者,若要理解主体的行为模式,随着雪球越滚越大,须更多关注其自身特性,这是个渐变过程,没有二分,也没有固定的影响比例。 为说明这一点,让我从一颗钢珠开始,当我们考察一颗均质实心刚性浑圆的钢珠的运动规律(无论是自由下落,抛掷,斜坡滑落等)时,所考虑的几乎全部是外部条件(除了钢珠质量),此时,假如你愿意的话,可以说,我们持有一种高度环境决定论的立场。 现在把均质性这个条件去掉,钢珠各部位比重不同,于是观察者需要了解各部位比重如何不同,才能有效预测其运动轨迹。 再把实心这个条件去掉,空心钢球里套了一颗自由活动的小钢珠,轨迹会如何不同呢? 那么,若是将里面的小钢珠换成一个陀螺仪呢?或一个基于弹簧的储能机构呢?再加上一个指南针呢? 不难看出,随着钢珠内部结构的复杂化,观察者在预测其运动轨迹时所需要关注的信息中,越来越多的部分来自运动主体的自身特性,用蹩脚的术语说就是,这位观察者越来越倾向于『特性决定论』(在行为科学中的对应物就是基因决定论)了,可是很明显,这种『某某决定论』的说法是很不得要领的,徒增误解和混乱。 @whigzhou: 哦,突然想起来,我好想在某次读者见面会上试图说明这一观点,原话忘了,大意是,当我们比较因纽特人和科伊桑人的行为模式时,生态环境将是重要考虑,可是当我们比较当代澳洲人和阿根廷人的行为模式时,可能很少需要提到生态条件,之所以有这差别,便是因为后一对雪球已滚得非常大,远大于前一对。 @whigzhou: 所以,即便同一位人类学家,在分析这两组文化时,可能首先被指责为环境决定论者,然后又被指责为文化决定论者,可见这两顶帽子都不得要领
言下之意

【2019-05-25】

@whigzhou: 早先听一位生物学家(忘了是谁)说过威尔逊是他见过最讨厌的人,现在知道原因了,他是南方人,浸礼会教徒,后来虽然宗教热情消退,但始终未放弃基督徒身份,并且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追求并非不可调和,虽然没明说,但从字里行间看,他在政治上显然也是偏向保守派的,这样的人在波士顿圈子里被讨厌太正常了。

@winternight39:所以说辉总也认可这种教育方式吗?

@whigzhou: 难道我又无意间暗示了什么言下之意?

@whigzhou: 我在这事情上没有强烈的看法,我相信存在许多(more...)

标签: |
8109
【2019-05-25】 @whigzhou: 早先听一位生物学家(忘了是谁)说过威尔逊是他见过最讨厌的人,现在知道原因了,他是南方人,浸礼会教徒,后来虽然宗教热情消退,但始终未放弃基督徒身份,并且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追求并非不可调和,虽然没明说,但从字里行间看,他在政治上显然也是偏向保守派的,这样的人在波士顿圈子里被讨厌太正常了。 @winternight39:所以说辉总也认可这种教育方式吗? @whigzhou: 难道我又无意间暗示了什么言下之意? @whigzhou: 我在这事情上没有强烈的看法,我相信存在许多种好的教养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我也相信存在许多种坏的教养方式,而且多数孩子不会被它们害得太惨 @whigzhou: 有一种啰嗦可能是被读者逼出来的,仅仅为了预先澄清你并没有某种言下之意,澄清所需篇幅取决于你能遇见到的可能被揣摩的言下之意有多少种,有时该数值会很大。 ​​​​ @不是倪匡: 喜欢猜测言下之意似乎倒不是从小接受“作者这么说想表达什么观点”训练的某国人所特有的。我猜这大概可以算是人类不同族群之间共有的一种模因(meme),最初可能是这样的:善于猜测他人言下之意的人更容易在社交生活中如鱼得水。 @whigzhou: 关键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得失比差异 @whigzhou: 依我看,这一差异是领域特异的,某些问题情境下,人们会降低检测阈值,因为相比误读的代价,错过的代价太高,这有点类似于沃森测试所揭示的那种逻辑敏感度的领域特异性 @whigzhou: 因为是领域特异的,所以也是生态位特异的,因为处于不同生态位的个体所面临的高频或重大问题的领域各不相同 @whigzhou: 进而,因为是生态位特异的,所以也确实有可能会存在一点点文化差异,因为不同文化的平行生态位为此类倾向提供了不同的训练环境 @whigzhou: 举个具体点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意思,比如你是一位A股股民,新闻联播和各种红头文件是你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从这些充斥套话的材料中读出一点点 苗头,你必须将揣摩言下之意的阈值调得极低,长期处于这样的训练环境中,你可能会更习惯于采用低阈值策略,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我觉得,某些文化确实对个体采用低阈值策略施加了更大压力(或诱惑),至少在某类情境或某些生态位下。  
走蛙

【2019-05-23】

抱歉,作者已设置仅展示半年内微博,此微博已不可见。 ​​​​

连我这个川黑都受不了你们这么瞎说,疯狂换血?奥巴马第二任期留出的空缺,换作任何共和党人当选总统,且本党控制着参院,哪个不会努力填上?

指望通过换法官来为『以行政令治国路线』开绿灯,脑筋搭错的川普或许会这么想,跟着这么信就好笑了,Gorsuch上座没多久就在Sessions v. Dimaya里做出了让川普失望的判决,你们也太小看美国法官的独立性了

走蛙们常常基(more...)

标签: |
8107
【2019-05-23】 抱歉,作者已设置仅展示半年内微博,此微博已不可见。 ​​​​ 连我这个川黑都受不了你们这么瞎说,疯狂换血?奥巴马第二任期留出的空缺,换作任何共和党人当选总统,且本党控制着参院,哪个不会努力填上? 指望通过换法官来为『以行政令治国路线』开绿灯,脑筋搭错的川普或许会这么想,跟着这么信就好笑了,Gorsuch上座没多久就在Sessions v. Dimaya里做出了让川普失望的判决,你们也太小看美国法官的独立性了 走蛙们常常基于他们所熟知的走井环境来假想美国的政治机制,然后做出各种非常离谱的评论,我提名的法官一定会听我的,和我同党的参议员一定会批准我的提名,我都当上大总统了,还有啥事干不成,州长比总统小,全得乖乖听我的……,诸如此类, 靠换法官来为以行政令治国之道开绿灯,这种念头恐怕川普都想不出, 不过在另一件事情上,他倒确实有类似念头,那就是美联储,联储现在正好有两个空缺,川普是很想往里塞亲信来推行低利率高通胀政策的,可惜参院共和党不是应声虫啊,川普早先提名的两位候选人Marvin Goodfriend和Nellie Liang一直被晾着,既没听证也不表决, 后来提名的两位Stephen Moore和Herman Cain更是太离谱,而保守派智库也不是应声虫啊,一片嘘,AEI连发五六篇文章说Moore和Cain太不靠谱,结果这两位也都自打退堂鼓,所以这两个位置到现在还空着,已经分别空了9个和17个月了,这是走蛙理解不了的美国。 话说,提名Stephen Moore进联储这事情有多不靠谱呢,且不论他没有任何货币/银行专业背景,问题在于,他原本是个金本位主义者,晚至2014年还在提倡金本位,可是,自从变身川普狗之后,却使劲应和川普的通胀政策,施压联储降息,参院要是连这样的投机分子都接受,那还真是应声虫了
负所得税

【2019-05-15】

@密西西比量子猪 贫穷最大的问题是缺钱[喵喵] 女士提问弗里德曼,美国贫穷买不起医疗保险的人怎么办。弗里德曼创造的一套负所得税,已经提上国会。但政客要捆绑上其他福利如住房补贴这些,弗里德曼死活不同意,最后一拍两散撤掉提案,留下一句名言穷人只是缺钱[doge]
弗里德曼强调种种的其他补贴只会导致腐败和低效率,唯一可行的是算清楚要补的钱,越贫穷的人越要有自己选择之权利

@密西西比量子猪:#ECON101# 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率。比如负所得税率为50%,三口之家年收(more...)

标签: | | | |
8103
【2019-05-15】 @密西西比量子猪 贫穷最大的问题是缺钱[喵喵] 女士提问弗里德曼,美国贫穷买不起医疗保险的人怎么办。弗里德曼创造的一套负所得税,已经提上国会。但政客要捆绑上其他福利如住房补贴这些,弗里德曼死活不同意,最后一拍两散撤掉提案,留下一句名言穷人只是缺钱[doge] 弗里德曼强调种种的其他补贴只会导致腐败和低效率,唯一可行的是算清楚要补的钱,越贫穷的人越要有自己选择之权利 @密西西比量子猪:#ECON101# 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率。比如负所得税率为50%,三口之家年收入保障数为1万美金,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的话,政府就补贴(1万-0)*50%=5千。要是实际收入为5千,政府就补你2500,你的总收入就成了7500,依次类推,收入过1万就无补贴。 @whigzhou: 相比其他福利政策,负所得税方案可能是效率最高的,然而其激励效果仍然是灾难性的 @whigzhou: 1968-80年之间美国曾在相当大规模上做过这样的实验,涉及一万多家庭,在三到五年实验期中,与控制组相比,受助夫妻中丈夫工作小时数降低7%,妻子降低20%,未婚男青年降低43%,且这些降低与受教育无关,与此同时,婚姻破裂率提高36-84%,参见Charles Murray: Losing Ground,第11章 @whigzhou: 对就业倾向的激励效果在另一个指标上表现的更直接,与控制组相比,从失业到再就业之间的延迟,丈夫们提高了27%,妻子们42%,单身母亲们60% @whigzhou: 所以说,福利政策的最大坏处不是它给纳税人带来的负担,也不是它创造的官僚机器和腐败机会,而是通过负面激励坑害受援群体。 ​​​​ @细雨润石:不,正因为认识到人群的多样性、经济基础对个人发展的正反馈机制,和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福利才成为高中低收入者共同的选项。而反对福利者,要么认识不到,要么缺乏共情能力,要么仅仅是借反福利立场以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弱鸡(实际上是刚刚摆脱贫困的自私鬼)。 @whigzhou: 是啊,共情能力健全者一般都乐见穷人没工作,家庭破裂,16岁怀孕,孩子没爹,课堂骂老师,街头吃枪子 @StimmungtheMad:所以说UBI 就是好 @whigzhou: UBI比NIT激励效果略好,但也好不到哪里去,UBI避免了『越工作钱越少』的情况,但没避免『不工作照样有吃有喝有妞泡』的情况,而奉行『只要有吃有喝有妞泡就绝不工作』的人并不少,而且其规模会随这一条件的持续成立而增长
夜猫子

【2019-05-01】

对夜猫子的一种解释是,他们的生理节律(表现在体温波动上)的自然周期长于24小时,所以总是倾向于将上床时间往后拖,没拖的更晚只是因外部条件所限,这说法跟我的个人经验相符,我曾很多次把起床时间提早到五点,然后慢慢往后滑,直到被另一个外部需要打断,节律周期长度的个体差异据说还不小,最短只有16小时,最长则达50小时,为何不向24小时趋近呢?我猜,或许和早期人类的战争模式有关,那时最流行的战术是黎明伏击。

【2019-05-15】

原来我这个猜想叫哨兵假说(sentinel hypothesis),相关论文还不少,例: 标签: | | |

8099
【2019-05-01】 对夜猫子的一种解释是,他们的生理节律(表现在体温波动上)的自然周期长于24小时,所以总是倾向于将上床时间往后拖,没拖的更晚只是因外部条件所限,这说法跟我的个人经验相符,我曾很多次把起床时间提早到五点,然后慢慢往后滑,直到被另一个外部需要打断,节律周期长度的个体差异据说还不小,最短只有16小时,最长则达50小时,为何不向24小时趋近呢?我猜,或许和早期人类的战争模式有关,那时最流行的战术是黎明伏击。 【2019-05-15】 原来我这个猜想叫哨兵假说([[sentinel hypothesis]]),相关论文还不少,例:Chronotype variation drives night-time sentinel-like behaviour in hunter–gatherers 可惜这些田野研究的对象都是Hadza人,若换作几十年前的新几内亚高地人会更有意思  
996

【2019-04-14】

996这事情,之前有所耳闻,不过从最近的动静看,好像比印象中更普遍,说起来,这也不算太让人吃惊。

当任务量增加时,雇主有两个选择,要么多雇人,要么给既有雇员加钱同时加大其工作量,多数雇主都会倾向于后者,只是这一倾向的强烈程度会有不同,其中差异的来源可从成本和产出两方面考虑,成本端,关键因素是边际雇员成本和边际加班成本的比值,前者的意思是多雇一个人产生的成本增量,这往往比付给这位雇员的薪酬高很多,有时会高达五倍(通常,越是(more...)

标签: | |
8097
【2019-04-14】 996这事情,之前有所耳闻,不过从最近的动静看,好像比印象中更普遍,说起来,这也不算太让人吃惊。 当任务量增加时,雇主有两个选择,要么多雇人,要么给既有雇员加钱同时加大其工作量,多数雇主都会倾向于后者,只是这一倾向的强烈程度会有不同,其中差异的来源可从成本和产出两方面考虑,成本端,关键因素是边际雇员成本和边际加班成本的比值,前者的意思是多雇一个人产生的成本增量,这往往比付给这位雇员的薪酬高很多,有时会高达五倍(通常,越是高端白领职位,这个比值越大),边际加班成本则取决于现有雇员有多不愿意加班,性别、婚姻状况、有无孩子、社交和娱乐倾向,都会影响该成本与常规薪酬的比值。 再看产出端,关键因素是边际雇员的产出和个体雇员的边际产出之间的比值,该比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工作的可分工性,即,将一项任务分给多人合作完成,效率会下降多少。 可见,无论成本端还是和产出端,码农职业都强烈倾向于加班而非多雇人:成本端,码农多为未婚男性或已婚未生育男性,产出端,写程序这工作向来以可分工性极差而闻名。  
雅语言

【2019-04-10】

该账号因被投诉违反法律法规和《微博社区公约》的相关规定,现已无法查看。

@研二公知苗: 低估了非书面语言的生命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印度:作为书面语言的英语和作为口语的印地语以及各种南方语言可以毫不冲突地存在。

@whigzhou: 我倾向于原帖的看法,没有(或丧失了)书面表达能力的语言就是土语了,不是雅语言,在当今的文化流动局面下,土语的地位是脆弱的

@whigzhou: 汉语族诸语言中,粤语地(more...)

标签: | |
8095
【2019-04-10】 该账号因被投诉违反法律法规和《微博社区公约》的相关规定,现已无法查看。 @研二公知苗: 低估了非书面语言的生命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印度:作为书面语言的英语和作为口语的印地语以及各种南方语言可以毫不冲突地存在。 @whigzhou: 我倾向于原帖的看法,没有(或丧失了)书面表达能力的语言就是土语了,不是雅语言,在当今的文化流动局面下,土语的地位是脆弱的 @whigzhou: 汉语族诸语言中,粤语地位最牢固,正是因为它是雅语言,即,有人在用它写作/写歌/演戏/拍电影,若非如此,它就会和吴语一样在两三代人后消失  
信用卡的盈利模式

【2019-04-09】

@whigzhou: 读完byvoid这个帖子,想了想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好像就是靠吃那些不会精打细算(因而总是让自己一不小心就付了大笔利息)的人赚钱的,而且这样的人往往还是穷人居多,因为不会精打细算,显然也很少享受到信用卡所附带的种种诱人优惠,同时,对于那些从不拖欠并用尽一切优惠的精明客户,发卡商似乎是倒贴的,那么他们为何愿意倒贴呢?答案大概是,这些精明客户往往收入也较高,是消费主力,有了他们才能迫使商家愿意支付刷卡费,看来还是一种挺精巧的组合策略(more...)

标签: | | |
8093
【2019-04-09】 @whigzhou: 读完byvoid这个帖子,想了想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好像就是靠吃那些不会精打细算(因而总是让自己一不小心就付了大笔利息)的人赚钱的,而且这样的人往往还是穷人居多,因为不会精打细算,显然也很少享受到信用卡所附带的种种诱人优惠,同时,对于那些从不拖欠并用尽一切优惠的精明客户,发卡商似乎是倒贴的,那么他们为何愿意倒贴呢?答案大概是,这些精明客户往往收入也较高,是消费主力,有了他们才能迫使商家愿意支付刷卡费,看来还是一种挺精巧的组合策略 @whigzhou: 这模式跟以广告为生的互联网公司有点类似,为他们带来收入的是少数会点广告的人,其他人都是帮他们创造流量的。 @whigzhou: 很多人确实不会算钱,我在澳洲观察到的一个最明确例证是香烟,澳洲香烟包装大小五花八门,有每包20支、25支,30支,40支,50支,都有,如果大家都会算,那么同种香烟的每支定价应该很接近,事实上差别挺大,起初我还有点吃惊,这么简单的算术也有那么多人懒得算? @五花王: 养额度主要是维护临时信用池,但国内信用卡目前越来越转向权益服务高净值端,消费诱导低净值端,越来越像服务业了 @whigzhou: 中国的情况肯定很不一样(所以发卡商的策略也会不同),穷人里还有大量会算的,而在英美这样的社会,经过几百年流动和筛选,不会算的都沉淀在底层了,而在当今美国,你要想做穷人,必须有某种缺陷,要么智力低,要么尽责性差,要么反社会,要么容易上瘾,而这些特性都和精打细算负相关  
普遍服务义务

【2019-04-05】

@whigzhou: bear问:『对Google, Facebook, Twitter甚至airbnb这些公司封保守派活动家的账号,你怎么看?这些已经类似于水电那样的公共服务公司有权拒绝向特定人提供服务吗?』,说几点看法:

1)我不赞成立法者向水电等基础设施服务商施加普遍服务义务(即不得拒绝向接受并遵守服务契约的特定个体提供服务),这是对自由选择的无端干涉,

2)一个看起来相似但其实不同的问题是:超市有权拒绝特定个体进店购物吗?我认为没有,因为依习俗,超市饭馆之类设立于开放公共区域的商家,其开门营业这一事实本身已构成了一种要约((more...)

标签: | | | |
8091
【2019-04-05】 @whigzhou: bear问:『对Google, Facebook, Twitter甚至airbnb这些公司封保守派活动家的账号,你怎么看?这些已经类似于水电那样的公共服务公司有权拒绝向特定人提供服务吗?』,说几点看法: 1)我不赞成立法者向水电等基础设施服务商施加普遍服务义务(即不得拒绝向接受并遵守服务契约的特定个体提供服务),这是对自由选择的无端干涉, 2)一个看起来相似但其实不同的问题是:超市有权拒绝特定个体进店购物吗?我认为没有,因为依习俗,超市饭馆之类设立于开放公共区域的商家,其开门营业这一事实本身已构成了一种要约(offer),我们不能合理期待每位顾客进店前都要先跟商家谈判确定契约条款,所以必须默认上述要约的存在,除非店家明示了符合某些条件的个人不受欢迎,或者顾客违反习俗为购物契约施加的默认条款,比如裸体进入, 3)但是水电服务与此不同,它们有着明确的书面签约过程,因而无需依习俗认定要约和契约的存在与否, 4)即便从(我并不赞同的)福利主义立场看,也没有向水电服务商施加普遍服务义务的必要,因为这类问题完全可以在社区(通过物业公司或city council之类代理者)与服务商订立的契约中解决,在允许该服务商接入时便要求他承诺为社区居民提供普遍服务,这是很自然的要求,也很自然会被接受, 5)但有个例外,假如服务商是国营的,或被政府授予了特许垄断权,那么普遍服务就是很正当的要求,当然,这种情况最好不存在, 6)我不认为Google等公司提供的服务已达到了水电这样的基础程度,所以即便我不情愿的接受了水电公司负有普遍服务义务这一现实,也反对将此义务如此扩大延伸,这是欧盟的做派, 7)Google们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恶劣无齿的,结果也令人厌恶,但我不能因此就放弃比这事情重要的多的原则,所以我只会骂他们下溅,不会赞成限制他们的自由, 8)Google们的压制固然会让保守派处境不利,可是,一旦将这些服务认定为『公共基础服务』,立刻会引来洪水般的管制,这些管制只会让美国(在这方面)变得更像欧洲,那么,保守派在欧洲是什么处境呢? 9)这些压制实际上是在为他们自己培育竞争对手,目前培育成果还不明显,假如未来某天,压制强度达到众多保守派重量级人物都被封杀的程度,却仍然培育不出像样的竞争对手,那我只能说,保守派实在太弱太无能太无关紧要没人搭理了,果真如此,我也只能认命,而不会赞成通过改变基本游戏规则来扶助弱小无能者,否则我岂不是变成另一个SJW了? @_bear_:2)在公共互联网上设置网站,允许任何人注册使用,并且要求用户同意预设用户条款。我觉得这比商店拒客的情况更恶劣,因为用户条款相当于契约,在用户没有违约的情况下禁用是毁约 @whigzhou: 我的意见都是基于Google们依据用户协议封账号这个前提的,否则当然是毁约 @whigzhou: 若把问题转变成『这些封账号行动是否违反了当初他们要求认可的使用协议』,那我就无力下判断了  
无节制外推

【2019-03-30】

人口问题好像是个无节制外推、过度断言的高发区,常见的几种:

1)这么低的生育率,岂不是要亡国亡种?好像生育率不会变或永远只能朝一个方向变似的,当然,这只是最低级的一种,有些略高级,比如,

2)迄今为止人口爆炸末日论者(例如Paul Ehrlich)的判断都被证明错的离谱,所以人口多高都不是问题,根本不存在人口上限,宇宙碳原子耗尽算不算个上限?这是『朝错误者的相反方向走,无论走多远都是对的』这种常见倾向的实例(more...)

标签:
8087
【2019-03-30】 人口问题好像是个无节制外推、过度断言的高发区,常见的几种: 1)这么低的生育率,岂不是要亡国亡种?好像生育率不会变或永远只能朝一个方向变似的,当然,这只是最低级的一种,有些略高级,比如, 2)迄今为止人口爆炸末日论者(例如Paul Ehrlich)的判断都被证明错的离谱,所以人口多高都不是问题,根本不存在人口上限,宇宙碳原子耗尽算不算个上限?这是『朝错误者的相反方向走,无论走多远都是对的』这种常见倾向的实例之一,此类谬误在修辞上往往还很铿锵有力,因为供批斗的反面角色的长相确实很难看,还有, 3)主体不明确,人口下降总是坏事——谁的坏事?GDP确实可能萎缩,可你又不是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这么操心GDP干嘛?没错,社保可能会破产,可是如若不然它就不会破产吗?或者它本来真的可以保障点什么? 好坏只有对特定个体谈论才有意义, 有些产业会下滑,有些资产会变质,可是受益的也大有人在,都说日本怎么怎么惨了,我却看不出哪里惨了,至少人家自己没觉得,要不怎么不向外移民呢? 4)分不清动态过程和静态比较,人口下降会造成许多痛苦,所以低人口水平就是坏事,可是宜居空间如此之大的美国只有三亿人,坏到什么程度了呢?
明星的地位传承难题

@whigzhou: 最近的美国藤校申请舞弊案里据说不少好莱坞明星,这和我的预期有所出入,我原以为体育明星会更多,因为我一直觉得,和其他上层精英相比,体育明星在社会地位传承问题上处境比较尴尬,这是因为体育界的禀赋-报酬对应关系十分特殊,(据我粗略观察)报酬随禀赋提高而上升的曲线形状呈反L形,即大部分区段很低平,右侧末尾段突然上翘,意味着只有像乔丹这样的极小一撮成为富人,其他都是普通中产者,这一特点,使得体育明星很难指望下一代保持与自己相近的社会地位。

(more...)
标签: | | | |
8083
@whigzhou: 最近的美国藤校申请舞弊案里据说不少好莱坞明星,这和我的预期有所出入,我原以为体育明星会更多,因为我一直觉得,和其他上层精英相比,体育明星在社会地位传承问题上处境比较尴尬,这是因为体育界的禀赋-报酬对应关系十分特殊,(据我粗略观察)报酬随禀赋提高而上升的曲线形状呈反L形,即大部分区段很低平,右侧末尾段突然上翘,意味着只有像乔丹这样的极小一撮成为富人,其他都是普通中产者,这一特点,使得体育明星很难指望下一代保持与自己相近的社会地位。 @whigzhou: 不妨对照智力精英来说明这一点,假设某菲尔茨奖得主,智商160,按均值回归法则,他儿子智商130左右的几率较大,这一智商水平在工程/科技/医生/律师之类行业混个高薪职位大概不难,故仍可保持较高社会地位,体育就大不一样了,假设乔丹禀赋指数160,儿子130,而130只能在业余球队里玩玩,不能靠它挣大钱,这样,在地位保持这件事情上,遗传贡献就小的可以忽略,只有财富能帮上点忙,可是财富能帮上的忙远不如基因,而且是很容易败掉的,不知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这问题,估计会很有意思。 【2019-03-25】 @pkuwd:如果说禀赋-报酬的对应性,演艺明星无疑比体育明星更差。体育禀赋是可遗传的,乔丹的儿子再差,混个校队拿个奖学金还是可以的,何况在美国本身就特别推崇体育的环境内。演艺明星能否成名偶然性太大,光有张好看的脸远远不够。 @whigzhou: 但是演艺界前辈提携的效果十分显著,体育靠硬本身,没法提携
宽松教育

【2019-03-17】

City Journal这篇有关IDEA(这是一家运营着79家charter schools的大机构)的报道很好看,IDEA的成就映衬了公立学校是多么低效和失败,不过这大致在预期之中,更有意思的(而且远超出我预料的)是,它给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主流教育理论一记大耳光,流行了那么多年的那这些理论明显错的很离谱

诸如宽松教育、启发式教学之类的教育理念,从诞生之初起就没什么实证研究作支持,它们更像是象牙塔教育家自我反省的产物,他们自己的经历或许(more...)

标签: |
8081
【2019-03-17】 City Journal这篇有关IDEA(这是一家运营着79家charter schools的大机构)的报道很好看,IDEA的成就映衬了公立学校是多么低效和失败,不过这大致在预期之中,更有意思的(而且远超出我预料的)是,它给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主流教育理论一记大耳光,流行了那么多年的那这些理论明显错的很离谱 诸如宽松教育、启发式教学之类的教育理念,从诞生之初起就没什么实证研究作支持,它们更像是象牙塔教育家自我反省的产物,他们自己的经历或许完全适合这些理念,问题是,适合他们的东西可能很不适合绝大部分学生。 可以这么考虑这个问题:假设一种教学法A对普通学生是最佳的,它在Top 0.01%的顶尖学生眼里可能就是愚蠢的无法忍受,那么,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若从自我体验出发,会对教学法A持何种观感?很可能是负面的,因为他很可能属于Top 0.01% 其实,对于顶尖学生,谈论教学法这事情本身可能就毫无意义,这种学生怎么教都行,只要别把他扔到没有文字和数字的部落社会,或者把他锁在铁笼子里,结果可能都差不多…… 不妨再换个方式说明这问题:假如一群富二代金主正在评估一个商业计划,后者是一种针对低端消费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好比拼多多),此时,这些富二代的最佳做法是:最大可能的排除所有个人消费经验;很明显,当约翰杜威们在谈论教育问题时,根本没有想过要排除个人经验,满脑子何不食肉糜…… ​​​​  
内置自我强化机制的规则

【2019-03-09】

@whigzhou: 禁枪法一旦实施就很难逆转,因为它会造成这样一种事实:守法良民都没枪,有枪的都是坏人,于是公众心目中便建立了一种枪支与恶的牢固关联:持枪总是与坏人联系在一起,枪支的出现总是与坏事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提到枪的反应自然就是嫌恶与躲避,最好躲的远远的,堵的严严的,在人类的经验形成机制中,显然不会存在一个实时提醒装置,反复唠叨着『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这也是为何持枪权如此珍稀而可贵,如此需要努力捍卫。

(more...)
标签: | |
8078
【2019-03-09】 @whigzhou: 禁枪法一旦实施就很难逆转,因为它会造成这样一种事实:守法良民都没枪,有枪的都是坏人,于是公众心目中便建立了一种枪支与恶的牢固关联:持枪总是与坏人联系在一起,枪支的出现总是与坏事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提到枪的反应自然就是嫌恶与躲避,最好躲的远远的,堵的严严的,在人类的经验形成机制中,显然不会存在一个实时提醒装置,反复唠叨着『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这也是为何持枪权如此珍稀而可贵,如此需要努力捍卫。 @whigzhou: 此类立法不妨称为『内置自我强化机制的规则』。 @庄生晓梦喜马拉雅: 枪这种东西还能跟好事连在一起?就算你打死的是坏人,照样是件坏事、麻烦事。更别说传说中的抵抗暴政功能了,这算什么破好事[允悲]? @whigzhou: 女儿5岁时,Rob靠一把短枪从歹徒刀下挽救了女儿,此后数十年,每当可爱的女儿准备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时,Rob就会将那把老枪掏出来端详一番,并感谢上帝当时他把它带在身上……我相信你不能理解这种情感,这可以理解,也完全在预料之中
两极化

【2018-10-10】

美国政治两极化和对抗性愈演愈烈,许多人对此表达悲观与担忧,我倒不觉得是什么坏事,同质性和强共识往往导向大政府和对小流派的压制,还有中央集权化,相反,联邦层面的政治僵局(或少数派的绝望)会促使人们从另外几条途径推动自己的议题:1)司法路径,2)非政府组织,3)州和地方政治,4)技术和市场机制创新,这些途径的努力至少无害,常常有益,而且无论好坏,效果容易展示和比较,因而选择机制很快会起作用,未来十几年将是最高法院和州级改革的黄金时代。

所以只要维持——军队非政治化,最高法院独立性,州权——的基本宪政框架不动摇,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比如加州的左派,在川普的刺激下已经疯掉了,正在成堆成捆的制造神经病法案,到时候场面会很难看 ​​​​

政治两极化意味着中间派和摇摆选民的减少,这促使两党改变(more...)

标签: | | |
8056
【2018-10-10】 美国政治两极化和对抗性愈演愈烈,许多人对此表达悲观与担忧,我倒不觉得是什么坏事,同质性和强共识往往导向大政府和对小流派的压制,还有中央集权化,相反,联邦层面的政治僵局(或少数派的绝望)会促使人们从另外几条途径推动自己的议题:1)司法路径,2)非政府组织,3)州和地方政治,4)技术和市场机制创新,这些途径的努力至少无害,常常有益,而且无论好坏,效果容易展示和比较,因而选择机制很快会起作用,未来十几年将是最高法院和州级改革的黄金时代。 所以只要维持——军队非政治化,最高法院独立性,州权——的基本宪政框架不动摇,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比如加州的左派,在川普的刺激下已经疯掉了,正在成堆成捆的制造神经病法案,到时候场面会很难看 ​​​​ 政治两极化意味着中间派和摇摆选民的减少,这促使两党改变竞选策略,从争取中间选民转向动员本方基本盘,这引出一个新问题:对本方选民具有强动员力的措施,很可能对对方选民也有强动员力,于是,如何找出适当动员手段,能刺激本方基本盘,又尽量不引起对方基本盘的注意,是个难题,这次民主党在 Kavanaugh的事情上玩的过火,好像就蚀了把米 自由派对媒体的控制本来是优势,但在这一点上却成了包袱,他们的动员手段很难做到单侧投放,相反,保守派却有一些定向投放的手段,比如教会布道,自由派是完全看不到的 【2018-11-22】 政治两极化的一个可能好处是减少猪肉桶,我附近几个选区的竞选广告几乎清一色猪肉桶,全都在吹嘘如何能从州和联邦弄钱过来,极少意识形态内容,只见过两个例外,好像来自(从印刷质量看)没什么希望当选的独立候选人(也可能只是议题推动者而不是候选人),都是保守派,不过这情况也可能跟我这边是小地方有关,猪肉桶在小地方或许对选票购买力可能更强些。 【2019-03-06】 不仅越来越多的州在枪支管制、大麻、非法移民等问题上拒绝配合联邦政府执法,现在县政府也开始对抗州政府了,在一些蓝州(特别是近期变蓝的州),大批sheriffs公开声明拒绝执行州议会新近通过的枪支管制法,哪怕蓝的像纽约这样的州,乡村地区也大多很保守 从所有重要方面看,都可发现美国根基牢固的很,没什么可担心的,历史上政治两极化出现过多次,最坏的结果是内战,但如今这一风险小的可以忽略,别的不说,3/4军官是保守派,民间会玩枪的也大多是保守派,这仗怎么打的起来? ​​
不然怎么会有你

【2019-03-03】

有一种道德争辩,听起来铿锵有力,仔细一想却十分荒谬,我称之为『不然怎么会有你』谬论,意思是,某人在若干年前做了某件事情,假如这一行动没发生,你这个人就不会存在(或者你今天的处境会比实际恶劣一万倍),所以你没有资格在道德上对上述行动做出负面评价,你若是这么做了,那就是伪善,或忘恩负义,or whatever……且不论它与无知之幕原则的抵触,这一争辩的荒谬有更深层的基础:基于世界之混沌性,百年前(或更早时)世界状态的任何极微小改变,都可能会消除当前任何特定个体存在的机会(比如,考虑一支正冲向卵子的数千万精子大军,其中(more...)

标签: | |
8074
【2019-03-03】 有一种道德争辩,听起来铿锵有力,仔细一想却十分荒谬,我称之为『不然怎么会有你』谬论,意思是,某人在若干年前做了某件事情,假如这一行动没发生,你这个人就不会存在(或者你今天的处境会比实际恶劣一万倍),所以你没有资格在道德上对上述行动做出负面评价,你若是这么做了,那就是伪善,或忘恩负义,or whatever……且不论它与无知之幕原则的抵触,这一争辩的荒谬有更深层的基础:基于世界之混沌性,百年前(或更早时)世界状态的任何极微小改变,都可能会消除当前任何特定个体存在的机会(比如,考虑一支正冲向卵子的数千万精子大军,其中哪个最终胜出,任何极微小扰动即可让结果完全不同,而假如当初早就你的那个精子未能胜出,今天就不会有你),这就意味着,对于发生在某一足够早时刻之前的任何行动,你都没有资格在道德上加以反对,因为其中任何一个若未发生,你都不会存在,于是就排除了对任何实际发生的事情进行道德评判的余地。 早先我曾区分了『乐见』和『道德赞许』这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不然怎么会有你』谬论可视为混淆两者的后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