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表示看不懂我对币值失衡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解释,当然,写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永远都是作者的错。我发现,在尽可能无歧义的表述和通俗易懂之间寻找平衡,常常超出我的能力,或许举例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我自己也体会到,阅读实验报告常比阅读纯理论文章,更能让我抓住要点。
还是延续那个关于肥皂的例子吧:
我们已经看到,在美国,在产能转移和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制造消费品所需原料的以美元计的价格上涨了,那么同样是肥皂,它们在中国的命运如何?
假设一块肥皂,全球化之前,在中国制造成本10元,其中原料5元,折旧3元,劳动2元。现在把大量制造业产能移到中国,劳动需求大增,提高了工资水平;与此同时,原料的美元价也提高了。此时,如果继续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一块肥皂的原料成本将和其美元价同步上涨至5*1.67=8.35元,劳动成本上涨至(比如)3元,结果肥皂在中国的人民币零售价上涨43.5%,这一机制适用于所有消费品,因而结果就是中国消费品价格水平大幅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放任人民币升值,虽然原材料的美元价涨了,但其人民币价格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这一分析的关键在于指出了全球化和产能转移对于中美两国消费品成本结构的不同影响,如果这两种影响之间是由一个刚性的汇率杠杆连接在一起,那么西方的CPI稳定政策将在东方撬起消费品物价。当然,实际的物价波动情况比这复杂得多,但基本动力我相信就在这里。
相关文章
标签:
小橘子 @ 2012-11-23, 23:25
中国企业的成本变化同样要考虑原料市场请况。如果产业转移前原料市场已经全球化,且中国企业已参与到全球原料市场,那么原料价格不会发生大幅变化。如果原料市场始终是本地化的,那么原料价格也不会发生同步于美国的大幅变化。如果原料市场全球化伴随产业转移发生,那么价格变化的趋势是不确定的。
[回复]
辉格 回复:
11月 25th, 2012 at 01:53
其实我这个解释简单假定了劳动力换成中国的,其他要素不变,很粗糙的假定,但能帮助理解。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1月 25th, 2012 at 01:57
美国企业的那个例子好理解,但中国企业这里原料同步增长就不好理解了。不过现在明白了,当成原料市场是事先全球化的就可以了。
[回复]
辉格 回复:
11月 25th, 2012 at 01:59
理解成中国劳工网上远程卖劳动更简单:)
[回复]
小橘子 回复:
11月 25th, 2012 at 02:08
我说的是中国企业啊啊~~
[回复]
辉格 回复:
11月 25th, 2012 at 02:14
哦,看错了,嗯,是假定了原料市场是统一的
[回复]
tcya @ 2013-03-03, 17:20
感觉这视角怪怪的,薛兆丰说因为“中国制造”要买的人多了,人民币就抢手了,所以升值,汇管从而导致通胀,我觉得比较好懂。好像并不需要成本结构上有什么差异
[回复]
辉格 回复:
3月 3rd, 2013 at 17:35
美国人买“中国制造”不需要支付人民币啊,所以前半句不是自足的,需要其他条件
[回复]
tcya 回复:
3月 3rd, 2013 at 17:37
这是因为外汇管制的存在吧,跟成本结构也没联系啊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