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博客内容/特性/功能的一些说明,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看看。
● 对本博客有任何改进意见(包括但不限于Bug、功能、版面安排)的朋友请在此帖留言。
【更新:2013-01-04】“论坛”页面增加了“搜索”功能,可全文搜索,搜索范围覆盖主帖和回帖;
……
● 关于本博客内容/特性/功能的一些说明,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看看。
● 对本博客有任何改进意见(包括但不限于Bug、功能、版面安排)的朋友请在此帖留言。
【更新:2013-01-04】“论坛”页面增加了“搜索”功能,可全文搜索,搜索范围覆盖主帖和回帖;
……
【2022-01-12】
又想了想口罩的事情,早先我认为,
1)口罩若是戴得合适,大概能挡掉一部分病毒,
2)而挡掉一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感染后果的严重性跟剂量很有关系,对于健康人,很低剂量的感染可能还是好事,相当于接种,
3)虽然口罩有这个好处,但强制戴口罩的规定没啥鸟用,因为强制出来的戴,都是很敷衍的,往往选型糟糕,密封不足,重复使用,
刚才又想了一下,感觉这种敷衍的戴法不仅没用,还可能有害,我怀疑不少人是因为被逼着戴口罩而染上的,
因为人呼出的气里有很多水分,戴口罩时间略长,就在口鼻部营造了一个局部潮湿环境(透气性再好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一点),本来病毒离开宿主身体后很快会降解,而干燥是加速降解的因素之一,不合适的口罩一方面没挡住多少,同时却延长了没挡住部分的存活时间,总效果可能是负的,
一个猜测,不一定错,
【2022-01-11】
Omicron 真是福音,让严防策略一下子变得完全没意义了,再愚钝的人也该明白过来了,
当然,一部足够强大的宣传机器大可以把毫无意义的事情继续渲染的意义十足,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2022-01-10】
平庸作家/导演黔驴技穷时就喜欢耍技巧,被耍的最多的技巧,就是毫无必要的把时间线一通乱捣鼓,
把时间线切开重组,弄的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可据我观察,多数时候,只是徒增扰尔,毕竟多数创作者都是庸人而已,
【2022-01-08】
当有人向你陈述一件事情,你做出肯定回应时,可能说 right,或 correct,或 true,这几年听下来,几种之间还有些微妙差别,下面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欢迎纠正和补充,
1)correct:肯定对方的陈述为真,而且准确,但这一肯定不包含任何价值或道德意味,或者对陈述内容的态度,比如对方说有关某类事情法律是如何如何规定的,你说 correct,只表示你认可他对有关法律规则的陈述是准确的,丝毫不暗示你对这一规则之合理性的态度,而用 right 或 true 就可能有点含糊,可能会被误以为你表达了某种赞许,
其次,说 correct 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在判断这一准确性(more...)
【2022-01-07】
听了个 podcast,嘉宾对比了 DARPA 和 NASA 的工作效率,非常有意思,
NASA 17000 多员工,每年200多亿美元预算,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可是自从近些年民营航天兴起之后,对比之下就很容易看出,NASA 的效率是很低的,以前只是没对比大家不知道,
最近送上去的 James Webb 望远镜,进度晚了14年,预算超支了19倍,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DARPA 只有200多员工,年预算30多亿,在美国的国防预算里只能算是零花钱,而它的工作绩效可谓耀眼夺目,几十年来的各种重大技术突破里,你总是能看到 DARPA 的身影,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DARPA 曾主动向国会提出,别给我们这么多钱,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可能没有任何其他政府机构会主动提出削减自己预算的,其中道理,说到后面你就明白了,
(下面是我听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这一效率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虽然都是(more...)
【2022-01-04】
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
设想一位CDC的员工甲,整日里闲得无聊,某天突然头脑发热,要找点事情做做,于是做了这么件事情:他翻出CDC统计的前一百大死因,然后从排名25-50之间的那些里随机挑了一个,之所以选择这个区间,是因为它们足够常见,但又没常见到已经让人麻木,
接着,他写了个小程序,从CDC从各地医院获得的数据中,统计出每日各州被确诊该病的人数,和因此而住院及死亡的人数,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动态的,每天刷新,曲线弄的很漂亮,于是甲挺得意,拿去给领导看,领导说不错啊,允许你把它发布在CDC官网上,
巧的是,甲有个铁哥(more...)
【2021-01-08】
推荐一个可以帮助你变得成熟而谦逊的网站:Metaculus.com
假如你经常在网上跟人吵架,经常感觉对方蠢的不可理喻,经常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那就不妨试试这个,它提供了极为丰富且方便的机会,让你表达对世界的各种信念,而且都是基于容易验证的简单命题,
我的建议是:每年选10个命题,记下你的判断,到年底再回顾一下,对了几个,错了几个,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有助于解决我们认知系统的两个要命问题:
1)许多人会很快忘掉自己曾犯过的错误,人脑在自动删除不协调记忆方面表现相当出色,
2)第二点更微妙(more...)
【2021-12-29】
法国 Cosquer 洞穴里 27000年前格拉维特人留下的手印,这种手印在更新世南欧洞穴中很常见,是用含在嘴里的颜料喷出来的,特别的是,其中不少手印缺了几个指节,以前有人认为这是某种符号象征,后来有人分析了缺节的分布情况(图3),发现缺节频率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递减,前两种占了绝大多数,而拇指频率为0,这一频率分布与现实中因冻伤而导致手指缺节的情况基本吻合,(见 Ian Gilligan (2018) Climate, Clothing, and Agriculture in Prehistory,ch.6)
【2021-12-27】
@whigzhou: 看过《降临》 我的评分:★★ 开头半小时挺让人振奋的,被吊起了胃口,结果很快滑入了装神弄鬼瞎糊弄的老套,又被骗了一次
@whigzhou: 如何与外星人对话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这是奎因难题的极端版本,
和语言完全不通的陌生土著对话,理论上看起来好像很难,实际上并不难,受过训练的人类学家通常两三年就可以掌握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所谓完全陌生就是没有任何已知亲缘语言),
这是因为哪怕再陌生奇异的土著,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智人,与我们共享着太多太多的东西,比如表情系统,五六种基本表情是全球一致的,手势系统虽然更多样一些,但其中最(more...)
【2021-12-27】
2018年各国25-64岁人口的博士比例,斯洛文尼亚有点出格,
Figure B7.1. Share of 25-64 year-olds with a doctorate (2018)
doi.org/10.1787/f8d7880d-en
@乔伊斯想谈恋爱:为什么斯洛文尼亚会一枝独秀啊
@whigzhou: 我的猜测是因为90年代从南斯拉夫各邦刮了很多奶油过来,因为它是各邦中唯(more...)
【2021-12-18】
美国在70年代之前和之后的增长模式十分不同,Tyler Cowen 在 The Great Stagnation 里提出过这个问题,后来 Robert Gordon在《美国增长的起落》里有更详尽的描述,
Cowen 指出的现象是清楚的,但他的分析不得要领,简单说,他认为原因是容易摘到的果子都已经摘掉了,新的增长点很难找,而他开出的药方是多多支持科研,指望从中冒出像汽车那样的足以掀起大消费浪潮的大创新,
问题是:
1)有没有迹象显示,自7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减少了,或创新激励减弱了?依我看,众多线索都指向相反方向,
2)何以认为这种增长模式转变是个需要治疗的毛病,因而需要你来开药方?更具体的说,当你对一国经济表现做长时段比较时,GDP增长率是不是恰当指标?如果GDP增长率放缓是社会富裕化的自然结果,那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完全有可能,GDP这种特定的度量方法,会倾向于高估某些类型的福利改进,而低估另一些类型的福利改进,而后者在富裕社会的增长中占比更高(more...)
【2021-10-15】
截至2012年,印度4,005 家上市公司的 34,772 位董事中,55%是婆罗门,35%吠舍,4% 刹帝利,96% 上市公司董事会由单一 verna 控制,见:doi.org/10.1142/S1094406020500171
而印度总人口中婆罗门只占 4%,可见虽然大部分婆罗门都是穷人,但精英中的婆罗门比例还是非常高的,之前看到过数字,印度裔美国人中的婆罗门比例也明显偏高,
也可看出,以往帮助刹帝利成功的那些特质,(more...)
【2021-12-11】
当疫苗接种率达到某个临界值(比如70%)之后,放任新变种尽可能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才是最佳策略,因为对于已经接种或者感染过早期变种的人来说,接触新变种差不多相当于打加强针,少数可能会有点症状,但一般死不了,所以放任新变种传播差不多就相当于最大限度普及加强针,而同时社会/经济成本最低,
【2022-01-06】
@whigzhou: 澳洲总算走上正确道路了,最近每天六七万 cases 也没慌
@德国骨科教授:你怎么知道大规模的人群传播不会增加新变种产生(more...)
年前读了 Ian Gilligan 的 Climate, Clothing, and Agriculture in Prehistory: Linking Evidence, Causes, and Effects,讲的是衣服在人类进化史上扮演的角色,这个主题不少人类学家关注过,但以一整本书的篇幅来讨论好像还是第一次,
书的前2/3非常好,大概思路是这样:
1)人类失去体毛的过程发生在低纬度,无论具体好处是什么(目前的假说包括散热以适应奔跑需要——这一点需要与汗腺相配合,水猿,增加性敏感区等等,作者大致倾向于第一种,但没下定论),都是发生在温暖环境中,
2)所以当部分群体向高纬度扩散或者气候变冷时,就面临着比一般哺乳动物更严重的御寒问题,
3)应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方案是生理上的,比如让身材变得更粗壮,缩短四肢,特别是前臂和小腿,总的效果是降低面积/体积比,以降低散热率,尼安德特人就是如此,而智人中,高纬度族群也有此倾向,比如欧亚人的小腿/大腿长度比就明显低于非洲人,(BTW,这也是为何黑人更容易冻伤,朝鲜战争中黑人士兵冻伤比例超高),
4)另一个生理方案是调整代谢机制,这又分两种,一种是在降温时降低代谢率,同时体温也略微下降一两度,这么做其实比较危险,因为体温再往下降就是低温症了,很容易丢命,所以只适用于环境温度不会降得很低(低于10度)的地区,比如澳洲,
5)高纬度地区显然不满足这一条件,特别是在冰期,所以代谢机制需要往上调,通过让身体产生更多热量来维持体温,这一点作者没展开说,其实堆积更多褐色脂肪就属于这种方案,褐色脂肪和白色脂肪不一样,可以在需要时迅速调动起来产生热量,因纽特人就拥有一些提高褐色脂肪囤积效率的基因等位体(见: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25429d ),
6)可是,对于冰期的高纬度地区,这些生理方案都还不够,所以又开发出了非生理方案,火和穴居可以解决夜晚的御寒问题,而白天在外活动时,就只能靠穿衣服了,
7)衣服可以分两类,简单的,复合的,区别在于是否贴身合体因而密封严密,这需要裁剪和缝纫技术,而一旦有了贴身合体的衣服,就可以通过增加穿衣层次来提高保暖效果,像披风式的不合体简单衣物穿好几层是没多大意义的,特别(more...)
【2021-12-23】
维州在过去一年多净流失了四万多人,多数去了昆士兰,琢磨了一下其中缘故,发现昆士兰对于澳洲其他部分的人,就像佛罗里达对新英格兰人,是个过冬和退休的地方,很多有点钱(未必很富)的人都在那里有套房子,每年去住一阵,而从去年开始,这种度假居住突然就长期化了,甚至永久化了,特别是那些可以远程工作的人,发现回去没啥好处,不如把墨尔本或悉尼的房子卖掉,拿到笔钱,可以大大改善生活,而同时,loc(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