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通货膨胀〉标签的文章(11)

对物价变动的主观感受

【2022-01-30】

@新浪财经 【物价飞涨!#美国火鸡培根涨价30%# #美国一个苹果卖9元#】

@InquilineX: 美国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都是中国的6倍左右,所以要把美国商品的名义价格除以6得到的价格和国内同类商品比才有意义,比如原博说的一个苹果9元,那就相当于国内卖1.5元一个。

@whigzhou: 照你这么说,莫非收入增长的全部意义在且仅在于抵消价格提升?

@tertio:这个说的是心理感受吧,不涉及别的

@whigzhou: *所以要……才有意义*,这(more...)

标签: | | |
9047
【2022-01-30】 @新浪财经 【物价飞涨!#美国火鸡培根涨价30%# #美国一个苹果卖9元#】 @InquilineX: 美国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都是中国的6倍左右,所以要把美国商品的名义价格除以6得到的价格和国内同类商品比才有意义,比如原博说的一个苹果9元,那就相当于国内卖1.5元一个。 @whigzhou: 照你这么说,莫非收入增长的全部意义在且仅在于抵消价格提升? @tertio:这个说的是心理感受吧,不涉及别的 @whigzhou: *所以要……才有意义*,这是在否定其他任何可能意义,而不是在强调某种特定意义 @whigzhou: 即便是专门考虑对物价变动的主观感受,*收入比例法*也是很糟糕的方法,一种消费品涨价可能造成的主观冲击,可以有更贴切的指标,比如: 1)相对变动幅度,假如苹果价格短期内突然涨五倍,让你感觉*变得太贵了*是很自然的, 2)更贴切的,是对预算结构的冲击, 除了基于近期价格记忆的变动冲击之外,消费品涨价的主观感受其实还可以归结为对预算结构的冲击,也就是涨价造成的对预算中其他部分的挤压效果,要评估这种冲击的程度,你必须考虑当前预算结构的特性, 比如,皆以收入中位个体为例,A国人年入500,B国人100,这并不意味着某种消费品价格也要高5倍才能人A国人产生同样的*太贵*感受,因为两国的恩格尔系数不同,假设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2和0.4,那么其食品预算分别为100和40,比例比收入比小了一半, 而且食品里面的细分结构也会不同,较富裕者可能会把更大部分分配在上馆子、酒类、较昂贵的海鲜和有机食品,等等,这样,留给超市大路货的预算差距就更小了,
两位数通胀

【2021-08-12】

照目前这个势头,或许两三年内我们就会看到两位数通胀,和向银行注资不一样,从财政出去的钱会变成实际消费,参院GOP好像已经切换到*反正拦不住不如趁机给自己选区捞点好处*模式了, ​​​​

 

标签: | |
8765
【2021-08-12】 照目前这个势头,或许两三年内我们就会看到两位数通胀,和向银行注资不一样,从财政出去的钱会变成实际消费,参院GOP好像已经切换到*反正拦不住不如趁机给自己选区捞点好处*模式了, ​​​​  
安倍经济学

【2015-09-28】

@whigzhou: 安倍经济学应该算是新凯恩斯主义迄今为止最理想的实验了吧,几年后看结果吧,呵呵

@whigzhou: 不过到时候他们肯定会找出各种说辞来证明实验条件还是很不理想~

@证券狂人_GOP: 安倍不是努力地给企业减税、减少财政赤字吗?日元如此巨大贬值cpi依旧疲软,说明日元在安倍上台前的确有高估,这些不是都在证明安倍在做正确的事啊?

@whigzhou: 减税是对的,市场开放也有一些,但安倍的核心武器是用大规模公共开支向(more...)

标签: | | |
6910
【2015-09-28】 @whigzhou: 安倍经济学应该算是新凯恩斯主义迄今为止最理想的实验了吧,几年后看结果吧,呵呵 @whigzhou: 不过到时候他们肯定会找出各种说辞来证明实验条件还是很不理想~ @证券狂人_GOP: 安倍不是努力地给企业减税、减少财政赤字吗?日元如此巨大贬值cpi依旧疲软,说明日元在安倍上台前的确有高估,这些不是都在证明安倍在做正确的事啊? @whigzhou: 减税是对的,市场开放也有一些,但安倍的核心武器是用大规模公共开支向系统灌入大量货币,依我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whigzhou: 宽松货币我完全同意,但通过政府灌钱达到宽松效果,有害无益,无奈结构改革效果太慢,政客都喜欢任期内可以见效的方法 @证券狂人_GOP:果然真是大规模开飞机撒钞票的话,应该会有通胀啊,可目前cpi依旧在0附近徘徊,好像有些奇怪啊? @whigzhou: 因为它会挤出私人开支啊,只要银行和个人仍然是财务负责的,并且看不到这些公共开支提升收入的前景,灌进去的钱就不会变成消费,反而扭曲银行的正常信贷机制 @whigzhou: 大规模公共开支不光扭曲信贷,还扭曲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抬高私人部门的要素成本,效果类似于4万亿对私人部门的挤压
饭文#P9: 用工荒还要持续多久?

用工荒还要持续多久?
辉格
2011年2月16日

新年伊始,多项报道和调查显示,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再次遭遇用工荒,其程度看来已超过去年;如何看待这一轮民工荒乃至整体性劳动力紧缺?它还将延续多久,是季节性紧缺还是长期趋势?是通货膨胀在推动还是人口变迁的后果?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安排和投资决策,也是我们观察宏观波动的一个好窗口。

其实,劳动力市场的紧缺状况在去年一整年都在持续,自从金融危机高峰期的恐慌性紧缩退去,在随后为补充危机中被清空的库存而引发的订单反弹中,已出现过一次令企业措手不及(more...)

标签: | | |
1608
用工荒还要持续多久? 辉格 2011年2月16日 新年伊始,多项报道和调查显示,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再次遭遇用工荒,其程度看来已超过去年;如何看待这一轮民工荒乃至整体性劳动力紧缺?它还将延续多久,是季节性紧缺还是长期趋势?是通货膨胀在推动还是人口变迁的后果?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安排和投资决策,也是我们观察宏观波动的一个好窗口。 其实,劳动力市场的紧缺状况在去年一整年都在持续,自从金融危机高峰期的恐慌性紧缩退去,在随后为补充危机中被清空的库存而引发的订单反弹中,已出现过一次令企业措手不及的用工荒;这一紧张局面,从去年由电子商务大战而引发的送货工大紧缺中,可以窥见一斑;而到去年暑期,企业又发现人力短缺已从低端市场蔓延到了大学毕业生市场。 春节或许只是季节性的加剧了短缺局面,多年来,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们,春节始终是个密集交流信息和重新自我估价的最佳机会,在短短二十多天里,高频度的走亲访友、老友重聚,出席许多因在外打工而被推迟了的婚宴,大量关于就业机会、雇主品质和价格的信息在其间被交换;并且,与同龄人的境遇对比、对新型消费与生活方式的重新认知,以及家人亲友的评价、期待和督促中,将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作出调整。 这样,当他们再次返回市场时,指导其选择和议价的已是一套新的信息背景和价格期望;同时,由于春节返乡的交通和误工成本,可以和更换工作的成本最大程度的重叠,因而在节后换工作的机会成本将是最低的;因此,由人口趋势或景气变动等中长期趋势所积累起来的重新议价压力,往往会在春节集中释放,表现为节后用工荒。 不过,上述分析仍未回答一个重要的疑问:劳动市场能否在一轮重新议价之后稳定下来?答案将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周期走势;一种不祥的可能性是,本轮用工荒可能构成了通货膨胀进程中价格轮番上升的一环:两年前的货币和财政大扩张,首先抬高了要素和原材料价格,继而在18个月左右的延迟后引发了消费品价格上涨,现在循环正进入第二轮:当人们发现生活成本大幅上升,便要求更多工资,接着产品成本将再次提高…… 由于信息传播和重新议价决策存在延迟,工资变动被拖延到节后,而更糟糕的是,人们脑子里并没有一个“通货膨胀计算器”按统计局公布的通胀率(即便它是准确可信的)来随时修正价格信号,相反,他们只能通过生活中的交易、标价和巷议来逐步感知它,因而每个人的体会是不同的,这种信息紊乱也正是通货膨胀最致命的危害所在,它打乱了市场的议价机制,也提高了交易成本,使得节后劳动市场的重新议价变动更困难,从而加剧和拖延用工荒。 那么,上述价格轮番上升难道会一直这么持续下去吗?是的,如果没人去拧上货币龙头的话;反之,如果有人去把它拧上,价格惯性就会像撞到一堵墙上那样反弹震荡并停下来,那就是所谓的硬着陆;所以,任何法定纸币体系一旦发动开闸放水的通胀政策,要么听凭长期两位数通胀率,要么就忍受一次硬着陆。 对于劳动市场,通胀将以一种干扰器的方式在三五年的中期带来影响,但现在还难以判断干扰将持续多久,这是因为我们猜不透货币当局究竟将以多快的速度拧上龙头;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形势反而比较明朗:不出三年,所有年龄段、所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供给都将开始绝对的下降,农村已不再能输出更多的劳动力,简言之,锅底即将朝天。 再过几年,最后一批以传统方式种地的农民将步入老年,传统农业将加速被规模化和企业化的新型农业所替代——若非受到土地产权制度的限制,这一过程原本会更早更快;届时,农村将反过来与城市争夺劳动力;一个显明的前景是,那些锁定在劳动密集产业而无法转移的资产,其价值将像阳光下的冰棍一样迅速融化。
饭文#H9: 越印通胀是个适时的警告

越印通胀是个适时的警告
辉格
2009年12月28日

近日,越南和印度两国经济政策部门先后发出了通胀警告,据估计,两国在近几个季度都将面临6%以上的通胀率;正如大多数通胀经历一样,消费物价上涨的引爆点都是粮食和食品价格;对此前景,越南已宣布将基准利率从7%提高至8%,并停止了贷款补贴,而印度央行也已发出加息甚至提高准备率的明确信号。

和中国一样,越南和印度都在金融危机之后实施了积极的刺激措施,也都较早的恢复了增长,今年的增长率都达到了令人艳羡的7%以上,现在又同时遭遇通胀红灯;相似的背景和政策,使得他们的遭遇成为给予中国的一个恰当而(more...)

标签: | | |
785

越印通胀是个适时的警告
辉格
2009年12月28日

近日,越南和印度两国经济政策部门先后发出了通胀警告,据估计,两国在近几个季度都将面临6%以上的通胀率;正如大多数通胀经历一样,消费物价上涨的引爆点都是粮食和食品价格;对此前景,越南已宣布将基准利率从7%提高至8%,并停止了贷款补贴,而印度央行也已发出加息甚至提高准备率的明确信号。

和中国一样,越南和印度都在金融危机之后实施了积极的刺激措施,也都较早的恢复了增长,今年的增长率都达到了令人艳羡的7%以上,现在又同时遭遇通胀红灯;相似的背景和政策,使得他们的遭遇成为给予中国的一个恰当而及时的警告,如果说刺激措施有什么不同的话,越南侧重于货币刺激,印度侧重于财政补贴,而中国则在货币和财政两方面都下了大剂量。

越印两国有许多相似点:都是人口稠密的农业国,改革开放都比中国晚了十来年,基础设施也都比较落后;然而两国发生通胀的机制还是颇有不同,越南的情况很像80年代的中国:缺乏财务约束的银行和投资体系、严重的投资饥渴症、要素市场阙如、贸易赤字、外汇匮乏。

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发生通胀,银行和国企毫无自我约束能力,必须由中央政府的缰绳紧紧拉着,稍有松懈便陷入狂热;该国2008年的严重通胀便是在此背景下发生,如果投资体制不改革,今后仍会不断反复。

印度虽实施了许多社会主义政策,银行和企业却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即便国企也有着较好的财务约束;社会政策以面向农民和穷人的转移支付为主,其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水平和财政赤字,发生的机制较为单纯和透明,因而也容易因财政困境或随政治形势而逆转。

今年5月国大党的选举胜利使其摆脱了对左派小党的依赖,为此类政策转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果然,在大选过后的6月初,新政府很快宣布了大规模减持国企股份以弥补赤字的计划;如果未来国大党坚持贯彻其深入改革的政策,并适时削减财政补贴,其遏制通胀并维持增长的努力将会取得成效。

反观中国,形势不容乐观,尽管从官方数字上还看不到通胀,然而许多迹象已表明消费物价的上涨可能正悄悄发生,从汽油、食用油、粮食、肉类、蔬菜、自来水等许多方面,都传来了不祥的征兆;考虑到过去一年所投放的巨量货币,这些征兆值得引起警惕。

货币扩张未必直接抬高物价,因为新增货币可能全都涌向了资产而没有进入消费,虽然资产泡沫会抬高某些要素的价格并最终影响消费品成本,但资产升值的趋势也会引来热钱,推高本币汇率,从而降低进口要素和消费品价格;如果后一因素的作用超过前者,甚至会在短期内造成货币扩张的同时物价下降的奇妙效果。

然而这一妙景绝不是乐观的理由,泡沫会破裂,热钱会逃跑,烂尾楼和盲目上马的工程虽带不来多少产能,付出去的要素收入却是无法收回的,届时出现的将是另一种同样令凯恩斯主义者傻眼的妙景:通货膨胀与衰退并行。

由于中国在放松货币的同时实施了强力财政刺激,而其中大部分钱是由地方政府在基建项目上花出去的,这些钱最终将以要素租金的形式成为可供消费的收入,因此货币不仅进入了资产市场,也将在投资周期完成后进入消费市场,届时,除非这些项目果真带来了相应的新增产能,物价便难免会上涨。

要避免通胀,政策当局有三个选择:收紧货币,但这可能令最需要的民营企业更难获得贷款,从而加剧国进民退和政府投资扩张所带来的结构倒退;财政退出,虽然花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但早退比晚退好;开放几个大产业,用新增的投资机会锁住已经放出去的货币,开放所带来的投资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产能,从而在要素收入释放时不至于抬高物价,此乃上策。

通货膨胀已经发生

最近几天逛超市和菜场的经历让我确信,新一轮消费物价上涨已经开始,如果没有什么转折性事件发生,未来12个月的通胀率应在两位数,更狭窄的猜测是15%至30%之间。

所谓转折性事件,无非两种:

1)大幅度收紧银根以收回货币,估计他们不敢;

2)迅速开放几个大产业来吸纳货币,估计他们不愿意,即使愿意刚刚被抢过一遍的投资者也未必敢。

注:我所使用的通胀率是以消费物价定义的,我知道许多人不同意这一定义,但词汇之争是最(more...)

标签: | |
794

最近几天逛超市和菜场的经历让我确信,新一轮消费物价上涨已经开始,如果没有什么转折性事件发生,未来12个月的通胀率应在两位数,更狭窄的猜测是15%至30%之间。

所谓转折性事件,无非两种:

1)大幅度收紧银根以收回货币,估计他们不敢;

2)迅速开放几个大产业来吸纳货币,估计他们不愿意,即使愿意刚刚被抢过一遍的投资者也未必敢。

注:我所使用的通胀率是以消费物价定义的,我知道许多人不同意这一定义,但词汇之争是最无聊的,我没任何兴趣参与。

饭文#26: 全球化与币值失衡

(按:此文与我5月4日的文章<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可以算是姐妹篇,合起来基本上完整表达了我对危机前宏观局势的理解。)

全球化与币值失衡
辉格
2008年6月17日

越南危机和新一轮油价上涨再次将通货膨胀问题推入舞台中心,成为国民经济的焦点问题。那么,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浪潮和通货膨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有人说,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只要央行拧紧货币龙头,就不会发生通胀。这么说完全正确,但用处不大,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时候货币龙头很难拧紧,而另一些时(more...)

标签: | | | | | |
628
(按:此文与我5月4日的文章<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可以算是姐妹篇,合起来基本上完整表达了我对危机前宏观局势的理解。) 全球化与币值失衡 辉格 2008年6月17日 越南危机和新一轮油价上涨再次将通货膨胀问题推入舞台中心,成为国民经济的焦点问题。那么,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浪潮和通货膨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有人说,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只要央行拧紧货币龙头,就不会发生通胀。这么说完全正确,但用处不大,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时候货币龙头很难拧紧,而另一些时候则毫不费力?探明通货膨胀的动力学机制,对于我们理解通胀的发生条件和做出适当的应对,将有所助益。 我认为,近年来的全球性的、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和陈旧的汇率政策所共同导致的币值扭曲,这种扭曲通常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压低本币对发达国家货币(主要是美元和欧元)的汇率,这一方面导致国内比正常币值下更多的本币供应,另一方面造成投机者对本币升值的预期,从而诱使大量外资流入,同时,其外汇储备政策和储备持有方式也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货币供应量,这些因素合在一起造成流动性泛滥并最终诱发通货膨胀。 对于发达国家,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结果是其总产出中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对于给定的消费品组合,其总成本下降了,而其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也下降了。(为了说明方便,下面以美国和中国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持物价稳定,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联储必须通过增加货币量让美元贬值,否则物价水平将因成本下降而下降。由于货币政策盯住的是最终消费品价格,其结果就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因为初级品的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较低(这正是它被叫做初级品的原因)。 对于新兴经济体,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制造业产能扩张,同时伴随着国内的大规模工业化。由于那里的劳动力价格原本就很低廉,因而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美国那样的成本水平和结构的变化,相反,在农村隐性失业消除之后,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总产出的成本构成中劳动成本的比例可能还有所上升。此时,如果这些国家执行与美国相同的货币政策,即维持最终消费品价格稳定,就会让本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但实际上,这些国家的汇率政策大致上都是跟住美元,往往刻意压制本币的升值倾向。阻止本币升值或升值不到位的效果相当于部分地放任本币跟着美元贬值,但同时最终消费品的成本又没有像美国那样下降,结果就是国内通货膨胀。 这样,两种成本结构在全球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变化,当遭遇到陈旧僵化的汇率政策时,便为通货膨胀准备好了动力源。就像一块翘翘板,美国那一头的成本下降要求美联储压下美元,因为中间的连结是刚性的,于是在另一头撬起了中国的物价水平。对升值的压制还造成一种尴尬的循环:美联储试图将美元贬值,这一努力部分地被人民币跟着贬值所抵消,于是联储继续努力压低美元。 推动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是外汇储备,按现行的做法,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把每一张美元复制了两份,一份兑换成本币支付给出口商,另一份由央行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和设立主权投资基金流回美国,其结果是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凭空多出了上万亿美元的货币供给。而同时,对人民币升值的人为压制制造了投机商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将这些多出来的货币中很大一部分又以各种名义和渠道吸引回国内市场,造成国内流动性更加泛滥。至此,通胀所需的动力和弹药皆已具备,最后,初级产品的紧缺只不过点燃了导火索。
饭文#24: 越南危机: 成长的烦恼

越南危机:成长的烦恼
辉格
2008年6月11日

越南央行终于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与之相随的经济危机做出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严厉反应,11日央行将基准利率从12%上调至14%,紧接着12日又将越南盾参考汇率一次性下调2%。

今年以来,随着改革和开放而高速发展的越南经济陷入了一场全面危机:高企的贸易赤字,超过25%的通货膨胀,相对于巨额外债的单薄的外汇储备,股市市值下跌过半,一连串坏消息接踵而来,仿佛一夜之间,这个近年来被普遍看好的新兴经济体顿时黯然失色。对于此次危机的宏观经济(more...)

标签: | | |
630
越南危机:成长的烦恼 辉格 2008年6月11日 越南央行终于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与之相随的经济危机做出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严厉反应,11日央行将基准利率从12%上调至14%,紧接着12日又将越南盾参考汇率一次性下调2%。 今年以来,随着改革和开放而高速发展的越南经济陷入了一场全面危机:高企的贸易赤字,超过25%的通货膨胀,相对于巨额外债的单薄的外汇储备,股市市值下跌过半,一连串坏消息接踵而来,仿佛一夜之间,这个近年来被普遍看好的新兴经济体顿时黯然失色。对于此次危机的宏观经济背景和货币政策在其中的作用和得失,已经有很多分析,而我更关注的问题是:这次危机是否和其他市场化转型中常见的危机有相似之处,并有着相似的基础和表现?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又一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特有的投资过热和供给障碍所共同导致的典型危机。传统经济的普遍特征是资本和投资不足,其根源是缺乏明晰而可流通的产权和成熟的要素与资本市场,而计划经济在此之上更多一重障碍:计划经济中资本品数量并不少,但其配置被严重扭曲。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常常通过剪刀差强行剥夺农业来支持其工业化进程,表现为很高的积累率,但资本品的配置效率低下,无法为消费需求创造足够的供给。 在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后,资本不足或配置扭曲立即表现为对资本如饥似渴的需求,需要大量流动性来将潜藏于社会或被无效配置的生产要素转变为有效投资,重新组合进适合于崭新市场环境的生产模式中,同时,更需要大量外部资本品来满足对资本的渴求,我们可能都还记得,在80年代外汇是何等宝贵,出口创汇一度被视为企业的首要任务。对外汇的巨大需求其直接后果是本币的大幅度贬值,因为在开放之前,汇率由经常项的供需关系决定,而开放之后,加入了资本项的供需关系,局面便大不相同。改革之初的1985-86年,越南盾对美元大幅贬值了18倍。 随着改革前景的明朗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大量外资涌入,但问题是,这些外资(其中很大部分是现金)入境后却发现,他们在境内买不到足够的生产要素。原因是,成熟的要素市场及其所需的产权和交易制度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结果是要素的流动性和供给能力总是跟不上迅速流入的资金。由于缺乏保障产权和交易契约的法律制度和交易机制,土地、矿藏、劳动力和工厂等要素很难迅速进入流通市场,而基于这些要素的债券、股权和期权等金融产品的供给则更加滞后,这样,突然涌现的大量资金便迅速抬高了供给有限的要素及其衍生品的价格,造成房地产和证券市场泡沫化,这正是越南在2006-07两年所呈现的局面。 要素市场的供给障碍使得巨额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抬高了要素价格,而没有如预期般转变为足够的生产能力,因而没有相应的增加最终消费品供给,但另一方面却大量增加了要素收入和相应的消费需求,而与此同时本币贬值又推动了出口,结果是,继要素之后,消费品价格也跟着上涨,最终表现为全面通货膨胀。 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最终导致的危机,或许是每个市场化转型的国家都难以避免的经历,可谓成长的烦恼,而越南危机则因恰逢国际市场能源和粮食价格暴涨而更加来势凶猛。既然症结在于供给障碍,解决的办法自然是促进供给。在通过紧急宏观政策实现控制住通胀之后,政府应首先考虑加速国企改制、产权转让和上市,放松和下放土地批租和转让权,这样可以立即直接增加要素供给;其次,政府应加快产权和交易制度建设,消除各种阻碍要素进入市场流通的障碍。一个供给充足、流通顺畅的要素和资本市场,将逐渐消化迅速涌入的外来投资,并转化成最终消费品供给能力,如此才可能在遏制通胀的同时不至于陷入衰退。
饭文#18: 初级产品涨价: 短缺抑或恐慌?

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
辉格
2008年5月4日

商品价格,尤其是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一大景观。对此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涨的消费需求,由此大幅拉高了商品需求,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供应链革命降低了下游产品成本,结果,相对缺乏短期供给弹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便迅速上涨。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联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比如长期双赤字和低利率)导致美元过度疲软,令资产持有者丧失了对美元的信心,(more...)

标签: | | |
636

初级产品涨价:短缺抑或恐慌?
辉格
2008年5月4日

商品价格,尤其是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一大景观。对此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涨的消费需求,由此大幅拉高了商品需求,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供应链革命降低了下游产品成本,结果,相对缺乏短期供给弹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便迅速上涨。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联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比如长期双赤字和低利率)导致美元过度疲软,令资产持有者丧失了对美元的信心,同时又没有能代替美元的储备货币,于是,用索罗斯的话说,“索性逃离一切货币”,把实物资产尤其是大宗初级产品当作避风港,导致后者价格猛涨。

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都可以成立,所以对错只能由事实来检验,而在涉及商品价格的庞杂纷乱的事实中,我认为黄金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几千年来,人类对黄金的价值已建立了极为牢固的信念,黄金也最普遍的被用作价值的尺度和货币的本位物,历史上,每当人们对货币系统的信心发生动摇时,首先想到的避风港总是黄金。相对于其他资产,黄金在货币崩溃条件下具有最佳的流动性。所以,如果初级产品价格猛涨是因为对货币丧失信心,那么,价格涨幅最大的就应该是黄金。因此,我把“黄金价格涨幅是否大于其他初级产品”认定为检验上述两个观点的判决性证据。

于是,我检查了大致从1999年开始的这一轮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晚了几年)的有关数据,粗略地说,这段时间中,按美元计价,黄金上涨了不到2倍,原油涨了5倍,铁矿石4倍多,铜4倍,粮食3倍多。显著的差异和一边倒的结果足以令我判别,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价格上涨不是因为货币恐慌,而是因为短缺,是需求拉动了价格。

对美元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声讨由来已久,对美国霸权心怀不满的媒体也乐意传播此类观点。依我看,美元体系尽管不算完美,但依然稳健,远没到穷途末路。索罗斯在他上月出版的新书中,声称长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美元体系制造了战后“60年大泡沫”,而现在这一泡沫正在破裂。

像索罗斯这样以市场扭曲为牟利机会的大投机家,时而从他口中听到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对此我们不必太诧异。危言耸听有时能引起一阵恐慌性举动,造成短暂的市场扭曲,而这正是投机者的机会所在。如果能更上一层楼,让国会议员也跟着恐慌,脚忙手乱之下出台一些除了扭曲市场没有任何效果的干预和管制措施,那就会制造出更多投机的机会。

实际上,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或许只是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用同样的原材料,现在比过去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最终消费品了。自从与黄金脱钩,美元变成fiat money之后,美联储根据若干经济指数来调节货币供给,其直接目标只有两个:让经济有足够流动性,物价平稳。后一目标要求货币政策盯住物价指数,而该指数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最终消费价格,所以,当生产成本降低时,货币政策保持了最终消费品价格平稳,结果自然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事实正是如此,过去十几年,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供应链革命取得成果,美国的消费品成本一直在持续快速降低,而因为美元盯住的是消费品价格,所以相对地,初级产品的美元价格便快速上涨。如果这一观察更接近事实,那我们就不必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而过于担忧,只要适当的货币政策能保证消费价格平稳,更不必为担心美元崩溃而惊慌失措,去排队把金条扛回家。

饭文#14: 增加土地供给是解决之道

增加土地供给是解决之道
辉格
2008年4月19日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让政策制订者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是物价上涨和流动性过剩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制造业不景气和增长减速甚至衰退的风险日益显现。为了对付通胀,可用的货币政策几乎已经用尽,剩下的加息措施则会加剧后一方面的风险。对付流动性过剩的QDII等放闸措施由于美元疲软和港股低迷而不见效果,而另一个选项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本来是个好办法,可惜时机已经错过,现在一步到位会严重打击已经不景气的制造业和出口。

那么,还有(more...)

标签: | | | |
640

增加土地供给是解决之道
辉格
2008年4月19日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让政策制订者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是物价上涨和流动性过剩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制造业不景气和增长减速甚至衰退的风险日益显现。为了对付通胀,可用的货币政策几乎已经用尽,剩下的加息措施则会加剧后一方面的风险。对付流动性过剩的QDII等放闸措施由于美元疲软和港股低迷而不见效果,而另一个选项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本来是个好办法,可惜时机已经错过,现在一步到位会严重打击已经不景气的制造业和出口。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手段来应付这一局面,让经济同时避免通胀和衰退两方面的风险?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向房地产市场增加土地供给。大量增加供给可以立刻把房价降下来,使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子,而繁荣的房产销售既可以锁住大量流动性,又保证了银行稳定的低风险利润源,同时又可维持经济快速发展,可谓一举四得。而且,这是一个可以立即见效的办法,政策宣布当日房价就会开始下降,需求就会启动。

前几年,在民众对房价飞涨的高声抱怨之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现在,这些措施的确把房价压住了,个别城市甚至开始下跌。但是,这个结果值得欣慰吗?打压房价的初衷是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子,而不是逼得大家都不买房了然后价格跌下来,现在的情况却恰恰是后一种,紧缩房贷、提高首付、限制二手交易,这些都是打击需求而不是增加供给。

有人争辩说,这是为了打击投机炒作,投机并不反映真实需求,却抬高了房价。这种逻辑是错误的,投机者或许的确没有代表他自己的真实需求,却代表了其他人未来的需求,如果他代表错了,那倒霉赔钱的是他自己。而且,如果你想打击投机,那么增加供给是最佳手段,在供给将大量增加的局势下,没有傻瓜会把手里的闲置土地和闲置房产继续囤积下去。

另一种反对意见是,大量增加房地产用地会破坏既定的耕地保护政策,从而危及粮食安全。这种说法也是错的。房产开发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城市建立住宅区,而城市住宅区的居住密度和土地利用率比农村宅基地高得多,所以,在满足相同人口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发展城市住宅只会节约而不是浪费耕地,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唯一缺口就是开发和销售环节可能存在土地和房产囤积,但正如前面所说,大量增加土地供给会立刻打击囤积。

那么,实施这一政策有没有障碍?有的。首先反对的可能是已经囤积了大量土地的地产商,这一点暂且按下不表;其次是耕地保护政策的结构,现行的18亿亩指标是按行政区划逐级分解落实的,这种结构与房地产业对土地需求的地理分布极不相配,大城市和工业密集区的用地受到程度不相称的严重限制,这也是前几年这些地方房价暴涨的根源所在。增加供给政策要起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打破耕地指标的逐级分解结构。

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按土地需求分布重新分配指标,将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失衡。经过前期的税制改革,目前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收益,如果再压缩不发达地区的用地指标,将让这些财政本已十分困难的地方政府陷入绝境。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行方案是允许地区间用地指标有偿调剂,让急需用地的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补贴其他地方政府财政,以换取用地指标。考虑到土地肥沃度差异等复杂因素,为了确保调剂过程中耕地切实得到保护,中央甚至可以规定一个指标折换率,比如原先分配的100亩土地调剂后换成70亩。

增加供给是对付通胀而又不压制经济增长动力的解决之道,其他东西一时难以增加,而土地是现成的。房改以来,房地产业曾在十年高速增长中身当大任,这一次,但愿它能临危救险,再造繁荣。

饭文#13: 央行为何不选择加息

央行为何不选择加息
辉格
2008年4月18日

面临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局面,日前,央行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这是我们今年第3次,也是过去16个月中第13次听到提高准备金率的消息。这与同样面临宏观经济问题的美国形成了有意思的对照,从大洋的那边,时常传来的是关于加息和减息的消息。于是有人问,为什么在宏观政策的三大工具中,央行偏偏青睐于美联储很少去碰的准备金率?为什么不考虑用加息来对付通胀?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此加息非彼加息。美联储的所谓加息或减息,是针对联邦基金利率(more...)

标签: | | | | |
641

央行为何不选择加息
辉格
2008年4月18日

面临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局面,日前,央行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这是我们今年第3次,也是过去16个月中第13次听到提高准备金率的消息。这与同样面临宏观经济问题的美国形成了有意思的对照,从大洋的那边,时常传来的是关于加息和减息的消息。于是有人问,为什么在宏观政策的三大工具中,央行偏偏青睐于美联储很少去碰的准备金率?为什么不考虑用加息来对付通胀?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此加息非彼加息。美联储的所谓加息或减息,是针对联邦基金利率,以此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而中国央行的加减息则是针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即分别规定一组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前者说是“基准”,其实就是各商业银行实际执行的利率,没有浮动空间,而后者则有很大的浮动空间。实际上,基准利率很少能影响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所以央行才不得不采用贷款限额、定向央票等直接干预手段来限制贷款发放。

两种利率工具在政策效果上截然不同,美联储利率政策影响的是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而中国央行利率政策影响的是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而且后一种影响是立即和直接的。所以,央行利率政策将直接影响个人在配置其资产组合时的决策,在存款、证券和房产这个人资产三大选项中,加息政策将把资金从后两项吸引到银行存款中。在证券和房产繁荣期,这是容易被接受的,往往也是宏观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央行在去年股市楼市双双牛气冲天时,连续六次加息,而在股市楼市双双陷入低迷之后,则没有再加息。

这样看来,利率倒是调控股市和楼市的有效工具——如果央行认为这种调控属于他的职责的话——,特别是对于楼市,由于基准利率直接影响按揭贷款利率,这种效果更加显著,相比之下,利率政策对于商业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则没有直接和显著的调控效果。

利率工具被弃用的第二个原因是,大幅加息很可能会让前几年刚刚摆脱困境各大国有银行重新陷入大面积亏损,从而加重本已不轻的金融风险。与准备金和央票不同,前者将流动性封存到央行,其成本也由央行支付,而加息将把流动性收存到商业银行,如果没有对应的贷款增加,银行将白白承担这些存款的利息。自从去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曾一度占贷款量1/3的房地产贷款被大幅压缩,而今年新一轮宏观调控开始后,商业贷款也被严厉限制,以至于近期传闻民间借贷市场再度活跃。

前些年,通过不良资产剥离、现金注入、成本压缩和上市融资,各大银行刚刚摆脱了长期困境,但这一局面实际上还很脆弱。去年银行业的丰厚利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股市和楼市的繁荣,尤其是房地产,被各银行视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奶牛,现在这个利润源大幅萎缩,商业贷款受限,如果再加上加息政策将带来的存款利息负担,银行业很可能重新陷入大面积亏损和资产恶化的困境。这样的结果,银行不愿承受,货币当局同样不想看到。

实行加息政策的第三个障碍是央行对境外热钱流入的担忧,人民币渐进升值政策原本已经吸引了大量热钱,股市见底的预期又增添了新的诱惑,如果此时加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正在从乌云笼罩的美国金融市场仓皇逃窜的国际资本无疑会将之视为雪中之炭,而套吃短期利差的资金是最容易突然出逃的,这样的隐患央行将竭力避免。

综上三个原因,我认为央行在今年内不会执行类似去年那种大幅加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