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报业〉标签的文章(3)

饭文#O3: 纽约时报做了个好决定

纽约时报做了个好决定
辉格
2010年9月15日

上周,《纽约时报》老板苏兹伯格公开确认了未来将停止印刷版发行的传闻,只是对传闻中2015年这个截止时间未置可否;这一消息引起了新闻界强烈反应,有人惊呼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有人担忧,新闻的专业品质在网络时代是否还能延续,而更多的人则在猜测,未来《纽约时报》将采用何种收费模式,无论它如何选择,其标杆性的地位必将影响整个新闻产业的商业模式。

苏兹伯格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变革已无可避免,不如早下决心以取得主动,免得等到发行量和财务状况恶化到不得不改时,却发现已陷入读者离弃、团队涣散和财务自(more...)

标签: | | | | |
682

纽约时报做了个好决定
辉格
2010年9月15日

上周,《[[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老板[[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苏兹伯格]]公开确认了未来将停止印刷版发行的传闻,只是对传闻中2015年这个截止时间未置可否;这一消息引起了新闻界强烈反应,有人惊呼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有人担忧,新闻的专业品质在网络时代是否还能延续,而更多的人则在猜测,未来《纽约时报》将采用何种收费模式,无论它如何选择,其标杆性的地位必将影响整个新闻产业的商业模式。

苏兹伯格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变革已无可避免,不如早下决心以取得主动,免得等到发行量和财务状况恶化到不得不改时,却发现已陷入读者离弃、团队涣散和财务自由度丧尽的四面楚歌之境;决定既已作出,早早宣布也是对的,可以向管理层和编辑团队施加足够的压力来推进转型,通常,编辑团队都会对如此彻底的转型持抵制态度;及早宣布,也可以让广告商、内容运营商、搜索引擎等产业合作者消除狐疑,从而提高合作意愿。

很可能,正是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的市场成功,让苏兹伯格最终下定了决心;在桌面时代,从纸媒向网络化的转型,在传统媒体眼里曾像洪水猛兽,是一场暴烈的革命,一切全都要推倒重来,但手持移动终端让他们看到了实现平缓过渡的一线希望;确实,手持终端的用户更能够接受用小额支付来购买一个打包的信息产品,这一点从手机SP、彩铃、iTunes和AppStore的成功中,已展露无遗。

有了这个前提,传统媒体的一些基础元素便可能移植到网络数字平台上了:周期性的打包发行、年度订阅、小额付费下载、广告植入,这些都是媒体运营者耳熟能详的概念,保留这些元素的转型是他们乐于推进的,而相应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也是他们得心应手的事情,所以,Kindle和iPad自然会被媒体界视为大救星。

以目前的扩张速度,五年后手持阅读器的普及率,应该足以支撑报纸杂志的无纸化转型;未来彩色、柔性和更加轻薄的电子纸产品上市之后,携带性和阅读体验上的障碍就进一步消除;如果转型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媒体所遭受的冲击将远不如此前所想象的那么恐怖;问题是,这场数字化变革会仅仅限于无纸化吗?

或者我们可以问,未来的主流媒体,将是全新的模式?还是仅仅无纸化或App化的报纸杂志?其中的关键差别在于开放性;这里说的开放性,并不非得是免费的、无版权的、可任意复杂的,但它至少应具备这样几点:它应是搜索引擎友好的,否则信息就难以被第三方所发现、组织和挖掘,其内容应是标准格式和语义化的,从而其阅读应是平台和终端无关的,其授权模式应适合于在各种应用中被引用、剪裁和重现的;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不过是无纸化的旧媒体而已。

默多克看来是希望保留旧模式的,苏兹伯格的动向还有待观察,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们怎么想?有些作者并不在乎自己的文章有多少人看、传播的多广、是否被广泛讨论,以及自己和读者能否充分互动,但多数作者确实看重这些;写作的收入不高,而表达的冲动和对交往互动的需要,构成了对写作者的大部分激励;一旦网络这个传播和互动通道打开,再要把写作封闭起来,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是否有机会得到广泛充分的检查和评论,本身就是读者认定文章质量的证据,只有愚蠢的皇帝们才喜欢整天看蜡封密奏;从这一观察出发,我认为新型媒体将是大势所趋,简单的无纸化只是一个过渡形式,或许可以为媒体提供一段缓冲时间,但把整个商业模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是靠不住的;不过,未来媒体将是何种形态,眼下仍无法断言。

但一些尝试已值得引起关注,一个早期的案例是《纵横周刊》,它是由一群不同领域的记者组成的业余松散团队,在发行周期性电子刊物的同时,也作为一个品牌供稿团队向一些传统媒体供稿,可能是因为过于松散,定位也不够明确,这个一度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后来没有继续下去。

另一个案例是科学松鼠会,在我看来,这是国内唯一已经获得成功的新型媒体,它建立在博客群的基础上,同时,从论坛、微博、社交网和大型博客网站,到书籍、电视和线下论坛讲座,覆盖了几乎所有形式的传播渠道;严格的作者招募门槛和清晰周全的规章制度,已使它成为颇有凝聚力的组织,而清晰的内容定位和对品质的有效控制,也帮助它成功的树立了品牌;现在,它不仅本身已是个初具规模的媒体,也成了受许多媒体欢迎的内容来源,这是个很有前途的模式。

松鼠会的成就理应让新媒体的拥护者们看到希望所在,它证明了网络化和开放性未必意味着质量和品牌的丧失,和阅读深度的降低;相信,未来在其他领域,也将涌现类似的品牌供稿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媒体。

饭文#B0: 报业困境的症结

报业困境的症结
辉格
2009年5月21日

随着一连串亏损、破产、停止纸介质发行、停刊的消息不断传来,美国报业的危机似乎远未见底;上月,连老谋深算的默多克也终于沉不住气,带头向谷歌发难,激烈指责谷歌窃取媒体的版权内容,《华尔街日报》总编汤姆森和美联社主席辛格顿随即应声附和,将谷歌称为窃贼和寄生虫;可是,谷歌的做法并不违法,如果报业领袖们皮包里还没装着可以用来和谷歌谈判的可行方案,那么这些指责,除了可以为他们发泄怨气之外,对改善报业的处境并无帮助。远从这场报业危机初露端倪时起,业内从老板到记者(more...)

标签: | | |
389

报业困境的症结
辉格
2009年5月21日

随着一连串亏损、破产、停止纸介质发行、停刊的消息不断传来,美国报业的危机似乎远未见底;上月,连老谋深算的默多克也终于沉不住气,带头向谷歌发难,激烈指责谷歌窃取媒体的版权内容,《华尔街日报》总编汤姆森和美联社主席辛格顿随即应声附和,将谷歌称为窃贼和寄生虫;可是,谷歌的做法并不违法,如果报业领袖们皮包里还没装着可以用来和谷歌谈判的可行方案,那么这些指责,除了可以为他们发泄怨气之外,对改善报业的处境并无帮助。远从这场报业危机初露端倪时起,业内从老板到记者编辑,有心者们早已开始为报业的出路而思索,然而迄今没人能拿出一个让人看到希望的方案;本月初Amazon发布大幅面电子阅读器Kindle DX,竟被许多报业人士视为救星,业内气氛之迷茫与惶恐,可见一斑。

在为报纸和其他纸媒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基本问题:一篇文章,为何在过去能为作者和出版者赚到钱,而现在却不行了?而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文章的特性说起;每篇文章,无论是新闻报道或是评论随笔,都是一件思想作品,其中包含着作者的若干观念;无论是作者写作、编辑选择文章、出版人出版发行报纸,除了由此而获得报酬之外,很重要的——常常是首要的动机,是为了把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和观念尽可能多的复制和传播出去,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这些观念;有人或许会说,并非每个人都热衷于传播自己的观念,是的,但这样的人不会进入报业,成为记者、编辑、作家和出版人,这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你大概很难找到一位作家,从不在乎别人是否看他文章,看了怎么想,而仅仅为稿费而写作。

在读者方面,他花时间甚至花钱阅读一篇文章,大致出于三个动机:获得信息和知识,了解他人尤其是专家对某些问题的见解,阅读过程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有意思的是,这三方面需求的满足,全都依赖于文章所含观念的传播广度:一篇报道,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阅读,我是很难判断其真实和客观性的;相反,如果我知道同时有一百万人在看这篇报道,那我就可以预期,其中总有不少人了解内情、或熟悉相关背景、或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判断力,对于其中的失实、偏颇和认知偏差,他们很可能提出异议,这样,如果我没听到这样的异议,就会感觉比较踏实;同时,因为我相信记者编辑们会比我更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也就相信他们会持有起码的谨慎和谦逊。

因此,观念的传播广度,是读者评估文章价值重要指标,一篇在封闭小圈子里传递因而很少有机会被挑刺的文章,其价值便很难得到认可,不仅新闻报道如此,分析评论文章也是如此,在这里,每位读者实际上都充当了其他读者的质量检验员。即便是那些非公开的专业分析报告,其质量保障也必须建立在作者过去凭借大量公开文章所树立的专业声誉,并且多数情况下,非公开报告的读者本身就是领域内的专家。观念传播的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科学研究中,匿名评审、同行评价、论文引用率,已成为评价学术质量的核心手段,也是科学得以发展的组织基础。

阅读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同样依赖于传播广度;尽管许多人声称他们的品味如何独特,他们的审美判断如何独立自主,实际上,很少有人不需要审美共鸣和价值认同,我们的阅读品味和审美情趣无时不受他人影响,许多时候,人们会仅仅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谈论某篇文章而兴致盎然的找来阅读,并从共鸣中获得快感。

既然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无论哪一类文章,创作和阅读的动机都严重依赖于传播广度,那么,显而易见的判断便是:任何寻求突破报业困境的努力,都不可以限制观念的复制和传播为手段,这样做将是自杀性的。问题是,如果不限制复制传播,媒体如何获得收入?在纸媒时代,这不是个问题,那是因为,纸媒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会自动给出版者带来收入,而那又是因为,纸媒的复制源和复制品是分离的:你看到一份报纸,想要另一份的话,只能从出版商那里买一份复制品,如果你想用你看到的那份来复制,其成本高远高于买一份,即便在复印机发明之后,仍然如此;这就好比你看到一头品种优良的小猪,也想养一头的话,只能找种猪场买,用你看到的那头来复制,不是不可能,成本高到不可想象,若非如此,种猪场的商业模式便顷刻瓦解。

纸媒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即便复印成本足够低,复制过程仍可自动为出版商带来收入,因为除了整版广告,其内容和广告常常是不可分的,而广告收入占出版收入大头,因而出版商或许还乐意有人替他复制发行。然而现有数字出版技术瓦解了上述基础:所有复制品都成了成本可行的复制源,而内容可以任何切割拼凑,复制者不会好心帮你把广告带上。有了上述分析,我们似乎隐约可以窥见报业的出路所在:不要试图限制传播,收费阅读是不可取的,但要设法让传播过程自动产生收入;为此,报业应设法开发出新的数字出版技术,结合当前迅速发展中的内容聚合技术,既便于内容的复制和传播,又能保持内容再现的某种不可分割性——这意味着任何局部或完整的再现都可与广告位相绑定;同时,技术上的不可分割性,还应配之以法律上的不可分割性和新的授权模式。

饭文#77: 报业失去了什么?

(按:新年伊始用这么一篇来吓唬报业同仁,似乎不太吉利,也不太厚道,呵呵)

报业失去了什么?
辉格
2008年12月29日

上周五,纽约时报集团宣布挂牌出售波士顿红袜棒球队17.5%股份,就在之前两天,它刚刚宣布了近年来最糟糕的业绩,不仅传统的印刷广告收入继续加速下滑,连此前一直在增长的网络广告也开始下降。为了应付收入下滑和现金流枯竭的局面,纽约时报安排了一系列资产出售;早在去年初,它已出售了包括九家电视台在内的广电业务;上月中旬,它抵押了去年刚刚建成启用的总部大楼来换取贷款;在出售红袜队股份之后,它很可能(more...)

标签: | |
499

(按:新年伊始用这么一篇来吓唬报业同仁,似乎不太吉利,也不太厚道,呵呵)

报业失去了什么?
辉格
2008年12月29日

上周五,纽约时报集团宣布挂牌出售波士顿红袜棒球队17.5%股份,就在之前两天,它刚刚宣布了近年来最糟糕的业绩,不仅传统的印刷广告收入继续加速下滑,连此前一直在增长的网络广告也开始下降。为了应付收入下滑和现金流枯竭的局面,纽约时报安排了一系列资产出售;早在去年初,它已出售了包括九家电视台在内的广电业务;上月中旬,它抵押了去年刚刚建成启用的总部大楼来换取贷款;在出售红袜队股份之后,它很可能继续出售《波士顿环球报》和About.com。很明显,如果在未来几个季度中无法遏制收入下滑趋势,纽约时报集团将面临与芝加哥论坛报集团同样的破产命运。

近年来,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冲击下,美国传统报业早已陷入困境,金融危机或将成为打垮它的最后一击。那么,究竟什么因素使得报业在网络冲击下如此不堪?要知道,并非所有传统媒体都是如此,通讯社和电视网在网络时代就活得很好,甚至还在增长。从这一对比中,我得出的判断是:在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变迁中,必定有一种报业原本拥有的核心资源丧失了。它是什么?

我们每天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出于我们即时的需要而主动求索的,一种是别人认为我们可能会需要而主动向我们推送的,传统媒体做的便是后一种。一个人每天愿意接受他人推送来的信息的量,十分有限,少于这个量的信息,他会视为享受,而多于这个量,就是负担了。一份报纸要做的,就是在你能接受的那个容量限制下,装进那些最能引起你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它可以从通讯社采购,也可以自己去采编。

如果这份报纸只给你一个人看,那报社就是你的情报顾问;但是多数人雇不起情报顾问,所以报纸必须达到最小发行量来支撑它的采编团队;它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它能否从成本可行的发行半径内的识字人口中,找出足够大的共同兴趣集合。在报业发展早期,每个城市和地区都会有一批办报人来尝试,在经历过一番淘汰之后,当竞争格局稳定下来,那些成功找到足够大的共同兴趣集,从而突破了最小发行量的报纸,便生存了下来。

一份报纸一旦有了稳定发行量,便获得了这样一种地位:它成了读者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人们在茶余饭后或坐车等电梯时,翻阅一下报纸,便通过这个窗口获知这世界又发生了些什么;此外,有些人还会订阅一两份杂志,来满足自己的独特信息需求,由于杂志的成本结构对最小发行量的要求更低,因而可以针对更狭窄的共同兴趣。由于受到最小发行量门槛的保护,窗口地位一旦获得便很难撼动,于是窗口成为一种独特的资源,报社可以将其中一部分租给广告商,这构成了其运营收入的大部分。

但是,窗口资源并非恒定不变,每当新技术改变采编、印刷、投送和信息展示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结构时,报业总是会受到冲击。实际上,上世纪互联网发展之前,已经有了两次大冲击。第一次是电视,它开辟了全新的窗口,但报纸凭借信息密度高、可选择性随机阅读和可利用零星时间阅读这三大优势,虽然被电视夺走大块份额,但仍争得了生存空间;第二次是数字化出版和图文传输技术,扩大了报纸的有效投送半径,使得大批地区性报纸难以独立生存,要么萎缩为地方小报,要么依附于全国性报业集团。

这次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无疑更加猛烈,新闻门户、内容网站、订阅邮件和RSS阅读器,都在努力成为新的窗口,实时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压过了日报,报纸赖以抵御电视的三大优势中,前两个已经丧失:多媒体和互动技术在表达能力和信息密度上都远胜报纸,选择性和随机阅读也更加灵活,而第三个优势,随着高分辨率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持阅读器的发展,以及未来电子纸的出现,也正在或即将丧失。

旧窗口已经瓦解,新窗口有待建立,报业的未来(如果还有未来的话),必须在新的技术基础、业务模式和成本结构上彻底重建,立志于未来者,应将新媒体视为机会,而非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