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
@whigzhou: 当前各国(特别是欧日)央行往系统里拼命灌钱、毫无节制抬高杠杆的劲头实在有点疯狂了吧,照这么买下去,流通中的企业债全进央行了,日本央行甚至直接买股票,到明年大企业都变国企了,想想不久前他们还在痛责私人银行家头脑发热,事实证明,论无视风险制造泡沫的胆量,有谁比得过政府呢?
【2016-08-24】
@whigzhou: 当前各国(特别是欧日)央行往系统里拼命灌钱、毫无节制抬高杠杆的劲头实在有点疯狂了吧,照这么买下去,流通中的企业债全进央行了,日本央行甚至直接买股票,到明年大企业都变国企了,想想不久前他们还在痛责私人银行家头脑发热,事实证明,论无视风险制造泡沫的胆量,有谁比得过政府呢?
【2015-09-28】
@whigzhou: 安倍经济学应该算是新凯恩斯主义迄今为止最理想的实验了吧,几年后看结果吧,呵呵
@whigzhou: 不过到时候他们肯定会找出各种说辞来证明实验条件还是很不理想~
@证券狂人_GOP: 安倍不是努力地给企业减税、减少财政赤字吗?日元如此巨大贬值cpi依旧疲软,说明日元在安倍上台前的确有高估,这些不是都在证明安倍在做正确的事啊?
@whigzhou: 减税是对的,市场开放也有一些,但安倍的核心武器是用大规模公共开支向(more...)
【2015-05-17】
@周克成: 分享了@人文经济学会 的文章 通货紧缩是大好事,作者:陈兴杰,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现今反对通货膨胀的人们,无论主张恒量货币、金本位,甚至弗里德曼式的“温和通胀”,都会遭遇主流经济学的通缩恐吓。通货紧缩是这样一种理论,市场上的货币数量要随经济发展而增
@tertio: 通胀有两种:一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乐观导致的信用膨胀,好事。二是人为扩张信用干扰市场,坏事。通缩也有两种,一是对未来悲观导致信用萎缩,不好但(more...)
第十六章 吸血鬼如何造福社会
货币是市场得以运行的核心要素,财产权和契约制度为市场演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假如将制度比作孕育生命的恰当温度、空气和重力,那么货币就是水;在第一部分里,我谈到了价格信号的重要性,而货币正是价格信号得以表达的载体。
假如没有货币,价格便只能以两两比值的方式表达,而离开了货币这一媒介,交易只能在恰好双方都需要对方的物品时才能发生,而历史表明,这种物物交换的种类和规模都极为有限;正是货币媒介使得大规模的非人格化交易成为可能,而这种类型的交易才是市场经济区别于小型熟人社会的互惠和人格化交易的关键特征[1]。
讽刺的是,货币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却也是最被鄙视(more...)
资产泡沫在哪里?
辉格
2013年12月3日
近来,随着美国股市连创历史新高,金融业界谈论泡沫的声音又多了起来,除了鲁比尼和罗杰斯之类多年来喋喋不休的末日论者之外,像法兴和瑞士联合这样的大型机构也开始发出警告,最近,前国会议员、里根政府的预算局长大卫·斯托克曼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与此同时,格林斯潘和麦肯锡则明确表示,当前美国股市不存在泡沫。
从某些迹象看,泡沫论者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市场流动性充裕,大量热钱在四处寻找机会,在任何看起来像是个机会的地方,他们都当仁不让的掀起了一个个投机热潮,从黄金、农地、团购,到艺术品,当然,还有比特币和其他去中心化电子货币所引发的最新投机狂热。
但另一方面,通常指(more...)
比特币难成真正货币
辉格
2013年4月16日
三月中旬以来,比特币汇率一路攀升,从40多美元一度涨至220多,后又迅速跌到60多,其间交易量也迅速放大,市场变得非常活跃,吸引来的关注和评论更是达到空前热度;有些忠实粉丝甚至开始乐观的宣称,这是比特币走出黑客小圈子,开始被接受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真正货币的一个好兆头。
然而,真实情况可能刚好相反,比特币在这段热闹行情中表现出的一些特征:价格暴涨暴跌,囤积倾向,吸引短期投资者快进快出,市场参与者中投资与投机者远远多于实际使用者——都在表明它是一种收藏品而不是货币,因为货币的根本特征(more...)
量化宽松既无害也无大用
辉格
2012年9月27日
两周前,美联储推出了总额400亿美元的第三期量化宽松措施(QE3),与规模高达2万亿和6000亿的QE1和QE2相比,这算是超级迷你版了;在一些人看来,联储仍在一意孤行死不悔改的推行其大印钞票的通货膨胀政策,而在另一些(多半也是更接近和了解资本市场的)人看来,与当前经济的萎靡程度相比,这个规模还太小,所以现在已经有人在期待不久之后会追加一个QE3.5。
其实这些说法都有些不着边际,那些指责美联储货币政策,多年来每每大呼恶性通货膨胀即将到来的人,无视了(more...)
【2012-04-26】
@王弼正: 不过很悲催的事儿是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觉得,是因为英格兰银行作为官方保证的债券机构发行了大量的战争债券,增加了流动性,使得英格兰成为金融中心的
@fufuji97 陈志武老师大概因此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越敢借债的国家越副,存钱的国家往往穷了,观点实在是有问题
@whigzhou: 这点上我倒是偏向陈志武
@whigzhou: 英格兰银行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它建立的信誉,同时也是因为它能够把信誉变成流动性,提供了一个创造货币的机制,而流动性缺乏是前现代经济的一大障碍
@whigzhou: 这个帖子里讨论过 http://t.cn/zOjbEfx
@whigzhou(more...)
没有必要发行千元大钞
辉格
2012年3月13日
近年来,时而会有一些人士呼吁央行发行500或1000元的大面额纸币,比如经济学家茅于轼就长期坚持这项建议,最近,这一呼声又在舆论中出现,并且得到了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宗立成委员为此提出了三条理由:便于携带、节约流通环节的时间、节约纸张;不过,与去年一月马德伦副行长一样,胡晓炼副行长在日前的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声明近期不会发行大面额纸币。
这一选择是明智的,目前的情况下,确实没有什么靠得住的理由发行更大面额的纸币;有人说,自从1988年发行百元纸币以来(more...)
【2011-11-26】
@whigzhou: 纸币防伪/伪造斗争实际上比拼的是规模优势,对印刷技术的垄断总是靠不住的,但借助规模摊薄印刷工艺的固定成本则可能建立起门槛,但这需要印刷技术的持续升级来维持,而这一点在工业革命前是靠不住的
@whigzhou: 所以,纸币发行者必须取得相对于潜在伪造者若干数量级的规模优势,才可能发行,在古代,除了少数帝国政府和教会,没有组织能够长时间维持这种优势
@whigz(more...)
我在“症结不是债务,而是财政”一文里说:
美国国债的功能,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更是一种货币创造机制,它服务于全球货币体系,停止发行美债和缩减其规模,将动摇该体系的基础,导致通货紧缩,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对此bear表示不解,我解释一下(没系统学过货币理论,以下纯属个人理解):
其实,现代信用系统下,任何借贷行为都是在创造货币,比如,你向我借了1万,假定你信用完全可靠,而我的准备率为零,那就凭空创造了1万货币,因为我除了给你写一张1万银票之外,啥也不用做,你拿着银票去花就行了。
你可能会(more...)
美国国债的功能,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更是一种货币创造机制,它服务于全球货币体系,停止发行美债和缩减其规模,将动摇该体系的基础,导致通货紧缩,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对此bear表示不解,我解释一下(没系统学过货币理论,以下纯属个人理解): 其实,现代信用系统下,任何借贷行为都是在创造货币,比如,你向我借了1万,假定你信用完全可靠,而我的准备率为零,那就凭空创造了1万货币,因为我除了给你写一张1万银票之外,啥也不用做,你拿着银票去花就行了。 你可能会问,我的银子没增加,却凭空给你开了张银票,你花出去后别人拿来兑现怎么办?答案是:我把你的借据给他,他可以拿走马上卖掉,或者我去卖掉再把现银给他。我们不是假定了你信用完全可靠嘛?所以,接受你的借据和拿现银是一样的。 你可能又问,虽然说起来借据和现银一样,但他不了解这一点,或者就是不接受,怎么办?问得好,所以有准备率一说嘛,上述说法假定了准备率为零。 当然,实际上你的信用未必完全可靠,而我的准备率也不是零,所以,实际增加的货币量小于1万,我会在总放贷额与“资产”额之间维持某种比例关系,这些资产中,物理上的银子只是一小部分(假如该货币系统有本位物的话),其相对数量构成了准备率,其余由各种借据组成,包括你的借据,这些借据有不同的信用可靠度,对应不同资产等级,它们的加权总和与贷款总额之间的比例构成了所谓杠杆率。 上述准备率和杠杆率所容许的范围之内,任何借贷都增加了货币量,增加的程度取决于借据的信用可靠度所对应的杠杆率,在自由私人银行制度下,准备率和杠杆率是策略选择结果,而在美元体系中,它们是政策选择结果,但无论如何,在它们的限制之内,发生的事情性质是一样的。 因为美国国债的信用非常好,可以对应很高的杠杆率(即,人们接受它作为现银替代品的程度非常高),因而增加国债近乎于发行同等数量货币,比如,发1亿国债,财政部手里多了1亿现银可花,买国债的银行手里的1亿现银换成了1亿国债,由于后者近似于现金,因而总货币量多出了将近1亿。 抽象的说,信用体系下,货币创造的过程,就是有偿付能力的人将其潜在的借贷能力(信用)变成实际借钱行为的过程,或者说将资产资本化、金融化、货币化的过程,银行家的功能就是识别和量化信用,这一过程面临大量信息和交易费用上的障碍,因而在传统社会,货币通常都是不足的。 注:许多年前 @学经济家 学总就给我提过“货币就是借据”这一想法,我基本赞同,不过我们之间还是有一个分歧:学总似乎倾向于认为(这一点有待他确认)货币从一开始就是借据,即,货币起源于借贷,而我认为最初的货币有着另一种发生机制,直到近代银行发明信用货币之后,货币才成为借据,而之前的货币源自交易,而这些“原始”货币是信用货币发展的基础。虚拟货币是虚拟经济的发动机
辉格
2011年7月28日
近日传闻Facebook正计划将其Credits虚拟货币系统扩展到移动平台,此前,该系统在历经两年的α和β测试之后,于本月初进入正式运营状态,所有Facebook平台的应用开发商已被要求一律采用Credits币进行虚拟商品交易,此前应用厂商各自使用的虚拟币在结算时需要预先兑换为Credits币。
此次Credits向移动平台扩展的努力,实际上是浏览器模式和应用(Apps)模式之间的一次较量,和桌面领域不同,在移动终端上,多数facebook用户并(more...)
记得05年时在万科论坛上讨论过金本位的问题,当时我提出了用“金基准”代替“金本位”的想法,刚才整理旧文时,又想了一下,思路貌似更清楚了一点。
从字面上看,金本位(gold standard)的意思只是以黄金作为交易的价值度量基准,即价格的单位,假如仅仅停留于此,金本位便不会带来数量不足和通货紧缩的问题。
但在对货币系统的讨论和实践中,“本位”实际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采用某种本位即意味着,银行对其发行的纸币(或其它信用凭据)承担兑现义务,即,当你拿着纸币走进银行并提出兑现要求,银行有法定(more...)
在《港澳旅游业的劣币逐良币过程》里,我提出了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的一种更一般化的表述:
商品的某项品质,若分布于一个消费者无法分辨、或即便有所分辨也不影响其选择的区间,那么,该品质最终将下降到这一区间的下限,即,品质高于该水平的商品将从市场消失。
对此,老盾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格雷欣法则说的完全是另一码事:
格雷欣法则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个法则并没有什么信息不对称、辨析商品质量有难度等问题,它讲的是人们知道货币的优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政府干预。……
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也说到,格雷欣法则已自述其前提是政府干预。……劣币驱逐良币是政府干预才出现的结果。这一点,张五常、周其仁都有文章说过。……
幸亏老盾提醒,我才注意到对格雷欣法则的这种表述,这与我此前所理解的确实完全不同,经过一番查找,我发现wikipedia的Gresham’s Law词条中许多部分都采用了这一表述,而它们的文献来源,似乎都可追溯到佐治亚大学教授、卡托研究所经济学家George Selgin的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但以我的观感,这显然不是对格雷欣法则的唯一表述,也不是经济学界的主流表述,恰(more...)
商品的某项品质,若分布于一个消费者无法分辨、或即便有所分辨也不影响其选择的区间,那么,该品质最终将下降到这一区间的下限,即,品质高于该水平的商品将从市场消失。
对此,老盾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格雷欣法则说的完全是另一码事:格雷欣法则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个法则并没有什么信息不对称、辨析商品质量有难度等问题,它讲的是人们知道货币的优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政府干预。……
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也说到,格雷欣法则已自述其前提是政府干预。……劣币驱逐良币是政府干预才出现的结果。这一点,张五常、周其仁都有文章说过。……
幸亏老盾提醒,我才注意到对格雷欣法则的这种表述,这与我此前所理解的确实完全不同,经过一番查找,我发现wikipedia的Gresham’s Law词条中许多部分都采用了这一表述,而它们的文献来源,似乎都可追溯到佐治亚大学教授、卡托研究所经济学家[[George Selgin]]的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但以我的观感,这显然不是对格雷欣法则的唯一表述,也不是经济学界的主流表述,恰好,Selgin文章的参考文献里有一篇著名货币学家[[Robert Mundell]]对格雷欣法则的述评:Uses and Abuses of Gresham's Law in the History of Money(1998),其对有关思想史的回顾比Selgin更显详尽,而Mundell认为,对格雷欣法则的恰当表述是:"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if they exchange for the same price.",或者,在他看来更准确的形式:"cheap money drives out dear, if they exchange for the same price."。 好,现在让我们看看分歧在哪里。 我/Mundell和老盾/Selgin都会同意,格雷欣法则的下列表述是完全错误的,却又是广泛传播的: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我们也都会同意,下列表述是正确的: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if they exchange for the same price.
但老盾/Selgin认为,exchange for the same price只会发生在政府强制交易者按货币面值接受支付的情况下,而我不这么认为,假如我理解正确,Mundell也不这么认为。 老盾说,硬币优劣是一目了然的,不存在什么信息障碍;嗯,假如不考虑成色,只考虑表面磨损度和重量,这个说法姑且可以接受,问题是,某项质量差异对交易者不造成影响,未必是因为他们感知不到这一差异,也可能是因为将这一考虑纳入交易决定是得不偿失的,对硬币的挑剔会让他丧失许多交易机会,丧失货币的便利性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让我们考虑一个更纯粹的例子,各位可能都听说过监狱里的故事,在那里香烟常被用作货币,许多香烟在长期流通之后早已发霉变质,完全丧失了其原本作为香烟的价值,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可以想象,事态完全可能发展到:即便烟丝已经掉光,只剩下卷烟纸,甚至只剩下商标,它的货币价值依然不变;当然,当交易量高涨、货币不足时,会有些新香烟进入流通,但总的趋势是,留在货币系统里的,总是那些最不适合抽的香烟,这是劣币逐良币的完美案例。(不过很抱歉,我想不起这个故事的出处了) 不过香烟案例牵扯到它本身随时间流逝而自动霉变的情况,那么,我们不妨设想,假如监狱里流行的货币是调羹,它不会变质,但质量有差异,假设狱友们时不时会从探访者那里得到些调羹,优劣不一,而其中部分会成为货币,那么,这样的货币系统一旦形成之后,哪些调羹将留在货币系统里?当某狱友需要用调羹去买东西时,他会挑哪些?从香烟案例的情况看,大概是最不适合用来喝汤的那些。 还记得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里说的那个“石币”故事吗?已经沉入深海,再也没人找得到的石币,依然按原先的价值被交易,这是劣的不能再劣的硬币了吧?但很明显,无论监狱还是石币部落,都没有铸币法。 在我看来,维持交易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硬币的劣质化,其实就是货币的符号化过程;试想,假如充当货币的不是贵金属铸币,而是形状重量随机的贵金属块,就不会出现劣币逐良币的情况(这里姑且不考虑成色,只考虑份量),因为交易者会随时带把称来称金子,但是,这种货币显然远不如铸币方便。 从贵金属块到贵金属铸币的演变就是符号化,它启动了货币的材料价值逐渐与其交易价值脱离的过程;符号化的过程完全可能是自发的,尽管君主/政府的铸币会让这样的过程较容易启动,但私人的铸币活动(其他符号化尝试)不绝于史,远非限于政府,而且,以古代政府的控制能力,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对流通在外的货币在交易中如何被使用具有值得考虑的强制能力,那么,除了符号化带来的便利,又如何解释在私人交易中,卖家会接受较次的硬币呢? 实际上,作为符号,在能够防伪和控制数量的前提下,材料价值越低,其货币功能越好,因为这样它就越不会可能避免因材料市场价的一时暴涨而被融化退出流通的风险,所以,一旦银行系统创造出稳定可靠的信用货币,铸币就很快会退出流通。 正是在此意义上,Mundell说,格雷欣法则的说法应该倒过来:是强货币/好货币在驱逐弱货币/坏货币;遗憾的是,Selgin在引用这段话时,显然曲解了Mundell的意思,他把Mundell的“强”解释成了“更多保留其贵金属价值”,而实际上,Mundell的好或强的意思白纸黑字清清楚楚:“because it was more effici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ffecting transactions at the least cost”,这一点,从文章第5节对纸币替代金属铸币的评论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词义分歧是琐碎的,词源学分析既繁琐又乏味,用“格雷欣法则”来指称何种状况并不重要,只要事先说清楚就行,所以,老盾/Selgin用它来说明“法定复本位下的劣币逐良币”现象,我完全没意见,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Selgin的分析也很正确,固定兑换率的法定复本位是糟糕的制度安排(顺便说一句,我也赞同Selgin的自由货币制度)。 差别在于,我同时也认为,即便没有法定货币,货币的符号化过程也会出现。重返金本位是个馊主意
辉格
2010年11月16日
上周初,就在G20峰会之前,世行总裁佐利克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呼吁正在为国际金融体系寻找出路的各国政府,考虑建立某种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和汇率机制,再次将金本位这个沉寂已久的话题提上了台面;本周,周其仁教授也发表专栏文章,认为当前对货币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是时候从货币政策深入到货币制度了,同时他似乎也认为,金本位即便在政治上不可行,至少在学理上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项。
然而在我看来,金本位制度在理论上就站不住脚,它是一种有着强烈内在紧缩倾向的货币系统,而在实践上,它的表现也乏善可陈(more...)